沒有春風的夜晚,令人沉醉的音符與建築《Echo Utopia x 響嚮無限計劃 跨界音樂會》
3月
18
2021
Echo Utopia x 響嚮無限計劃 跨界音樂會(張又升提供、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6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位於浦城街十九號的雲母MICA,即將因為老屋與都更問題告一段落(本文發佈時,該空間應該已經結束營運),以一場音樂會為這個美妙的空間餞別,或許再適合不過。這天晚上,儘管師大一帶沒有春風,室內也因擁擠而略顯悶熱,好的音符倒是令人沉醉。

我們首先被引領到三樓,其中最吸睛的地方莫過於角落天花板鑿出的孔洞;抬頭望去,鋼筋外露之餘,因特殊設計得見水波瀲灩,從中折射出的光影打在地上堆砌的泥石碎屑,儼然一件素樸的藝術裝置。在陳沛元(ET. VOYAGER或稱ET Chen)與法國音樂家貓阿諾(Arnaud Lechat)的演奏過程中,音量最大、最奪人雙耳的反而是第三人Jerry對周遭空間的擊打──與其說他是一位主動的發聲者,不如說這棟建築透過他對木板、水泥牆和金屬支架鐵環等的動作來吐息、講話,反映了這次活動的主旨。原來雲母MICA就是第四位演奏者。

陳沛元除了拍打手碟(hang),也吹奏迪吉里杜(didgeridoo)。這個發自澳洲的古老管樂器,音色本就兼具懸疑感與神異性,演奏者需有良好的調息能力,吹奏(特別是透過循環呼吸)可發出奇趣的泛音,需要時也可表現靈活軟Q的節拍。可惜在這次演出中,陳沛元沒有花太多篇幅展示他在這方面下的工夫,跟貓阿諾的黑管與低音黑管搭配僅有一小段。除了音樂家的聲響外,演奏過程也穿插著跟這個空間有過互動的受訪者錄音。由於燈光暗紫深紅(偶有日光燈管探照,以便大家閱讀牆上文字),觀眾的五感頗能集中聆聽這些話語,故事、思念與遺憾盡在言談中。

轉身下樓,活動來到下半場。二樓的調性與三樓截然相反,空間抹上一層黃白相間的象牙色調,彷若溫暖的日間。預先擺好的座椅,終於讓音樂會的形式鮮明、正式了起來。如果三樓的音樂包含更多即興成分,聲響融合並彈跳於水泥牆上,那麼二樓的演出則更有組織,聲音的律動凝聚在簡單布置的平面舞台。

在此,陳沛元的手碟是主角。以手碟的獨奏開場,節拍清新明快;在加入貓阿諾黑管的段落中,起承轉合的次序也相對清楚,充滿一連串易聽且動聽的音符。不論打擊樂還是管樂,演出最後皆以開朗的編曲作結,算是配合空間給人的整體感受。比較有趣的,可能是手碟拍打和黑管按壓時的音階交錯:有時頗為和諧,有時則各自為調,演奏雙方顯然有其獨特脈絡,卻也不乏互文。

回到都更問題。從台北市過去十幾年的歷史來看(好比士林王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任何的反思與反抗都是非常艱辛的,何況是在貴為天龍國中天龍區的師大文教區──是的,已經不能稱作「商圈」了。「住宅應該是生活必需品,還是建築商品?」這是寫在三樓樑上的詰問(大意)。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必然是商品,更不用說是奢侈品了(表演藝術大概還是算後者?)。放眼望去,我們周遭可有什麼物質不靠金錢交易就能獲得?

然而,這並不代表改變是不可能的。在演出當下,雲母MICA三樓正展示著由王天保、邱士倫等人吸取西方經驗後提出的另一種方案:對於建物,不是砍掉重練,不是通篇的高樓大廈,新老合一、傳統與前衛共構,至少是一種可欲又可行,值得力爭的選項。

其實,這晚的器樂演奏已經反映了類似的思考:迪吉里杜本屬澳洲傳統,陳沛元手上的版本相信已經改良過;至於手碟,儘管發聲原理與非洲鋼鼓有雷同之處,卻是西元2000年的發明;更不用說貓阿諾操持的、至今已經是太常見了的黑管,據說出自十七世紀末法國。換句話說,我們聽到的聲音,已經是東西南北、古今新舊的匯合,其中有高度資本主義化的手碟(恕我這麼說:兩位發明者Felix Rohner和Sabina Schärer應該賺爆了吧?),也有誕生自封建甚或部落時期的樂器。新不是舊的對立面,而是兩相融合的結果。音樂如此,建築何妨一試?

《Echo Utopia x 響嚮無限計劃 跨界音樂會》

演出|Echo Utopia(貓阿諾與陳沛元)
時間|2021/03/12 20:00
地點|雲母MICA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