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為度,履而回返——《火車時刻表》
8月
20
2022
火車時刻表(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6次瀏覽

黃馨儀


TAI身體劇場新作《火車時刻表》,以時間為題,火車為載體,邀請觀眾搭上這習以為常的交通工具,啟動了一場時空之旅。

雖然實際演出只有兩個場域,分別在三民站,以及離富里站步行30分鐘的公埔遺址,但整體的時間卻是從11:50搭上花蓮前往三民的區間車開始,直至17:46富里返程的新自強號結束(如果沒買到這班車,那「演出」又會更長哩!)無論是在區間車上,或是走路看戲,六小時的移動讓時間變得綿長。畢竟即使到花東會搭火車,但外地人通常都只選擇普悠瑪、太魯閣等快車,不會選擇區間車,在現代化之下,我們習慣高速的移動,讓身體能快速抵達不同空間。


以緩慢延長時間、召喚身體

快速,卻讓我們忘記身體——這是《火車時刻表》主創者 Watan Tusi(瓦旦・督喜)的創作核心。

演出的兩個場域,對應著台灣原住民族的遷徙與居住,而在原初,族人都是以步為途、以身為度,測量空間、記憶文化。然而在日治時期,在理蕃政策下的強迫遷移下,族人被要求坐上火車,被限制的身體讓空間感消失,終也讓身體消失。他們以肉身面對著變異,在陌生中重新尋找生活的方式。


火車時刻表(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當時,Watan的太魯閣族祖先,被以這樣的方式,被迫遷徙了100公里。三笠驛(Mikasa,三民站舊稱)與在山笠山上的舊部落,如今也都變更了面貌。而我們也經歷了吉安—志學—平和—壽豐—豐田—林榮新光—南平—鳳林—萬榮—光復—大富—富源—瑞穗等13站,才抵達了這陌生的小站:三民。【1】

第一個地點三民站的舞作即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舞者排成一列,在鐵軌旁的空地繞圈,在規律中每人有著各自姿態,如同遷徙時的狀態。而當《南進台灣》的音樂與日文廣播響起,移動則出現混亂與變異。空地很大、日頭炎熱,舞者行動的行動被曝曬著,觀看難免有些失焦。記憶點是舞者們以自己的族語言說,先是追溯祖先的名字,後是數數字,再是指稱身體部位,在時間的變異下仍企圖以語言定位自身、以身體經驗空間,而後尋找到靠攏的力量,群聚、奔跑。


以步行溯源,以身體經驗

兩地的舞蹈都沒有太困難的動作,卻不斷以身為度作為探尋,在步伐之外,亦有許多手部動作,指向作陶的指紋、編織的手指、農作的姿態。在三民站則算準了火車時間,第一班火車在舞者出場時駛去,而他們只是駐足觀看。第二班快速新自強駛過時,舞者們追隨奔跑,白色疾駛的機械列車與黑衣的舞者肉身,乾淨快速的現代與被汗水濕漉的傳統,也是場注定絕望的追逐,隱喻著原住民族的在歷史上的境遇。然而當再次群聚,便又找到新的力量,舞作尾聲也是最後一次追逐,向著遠方跑去,也意味著時間的乘載。火車建設雖讓過去的事物消失,卻也能搭載交流,將我們再帶往更遠的地方。


火車時刻表(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於是再經過玉里、東里、東竹,我們到了富里,花蓮與台東的交界。走往遺址的路上,舞者頭頂水甕、手持竹筒,在前引路。穿越民居、公路、上山,走路是最原始與有效的移動。公埔遺址是卑南遺址的一部分,僅留兩塊矗立的石板,推測為當時的民居牆面。石板旁有高大的樹木,前方則是連綿的山脈。舞者也分三群,在石板處、在山前、在遠方土丘。不像三民站是聚集而舞,富里站此處這三個空間一直是並存的:生活、群山(自然)與風(時間)只有流轉、未有消逝。


創造走路的時間

看完演出,還要再走回去。與其說是編舞作品,《火車時刻表》的重點更在移動與走路。TAI身體劇場這幾年都有「一百公里俱樂部」,每年全團都一起走一百公里,串連環島。從探尋各族舞蹈發展腳譜,而至持續不斷地走路,「腳」帶來推進了力量,提供經驗的視野。於是我們跟著這演出迴返,在區間車上的晃蕩下一步步慢了下來,累加著感知,甚至抵達了史前人類的居所。


火車時刻表(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Watan 在創作筆記中寫下:「什麼叫走路的時間?——周遭一步步走向你。生命延長、時間拓展。」此如同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時間是綿延的(法: durée /英: duration ),純粹而綿延的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其不會被科學切割,不是如指針一格一格的,反而會連續疊加,銜接過去與未來。真正的時間也帶來真正的自我意識,給予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量。

於是兩個地點舞蹈的紛雜與尚在開展的狀態似乎就沒有這麼重要了,畢竟「精準乾淨」是一種劇院內的現代眼光,而TAI的作品所含藏的另一種哲學思考,不只在於觀看。唯有放下腦袋,戴上身體,才能經驗吧。

註解:

1、在火車行進出時沒有「演出」,舞者會散在各車廂做自己的事,或閱讀、或書寫、或編織,也可以拉筋、睡覺——唯一未允許的是使用電子產品。不過觀眾就沒有這個限制。

《火車時刻表》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2/08/14 13:30、16:00
地點|三民火車站、富里火車站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筆者此次的體驗當中,或許我們可以將瓦旦的藝術行為視作一種記憶與感知的投射,《火》的生產是瓦旦作為一位歷史系出身的藝術家,訪古、觀察且實驗推論的一部藝術行動。(簡麟懿)
8月
25
2022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