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浮士德畢生困於書齋,窮究浩翰知識之海,年老之際對於自己畢生所追尋的知識產生疑問:知道了這些,又如何呢?他似乎不曾好好享受過人生,少女的肉體喚起浮士德對青春的渴望,因此魔鬼趁虛而入,得以「人生重來一次」誘惑之。當代傳奇劇場將歌德的大部頭作品改編為三小時半之作,確實是很大的挑戰。編劇林秀偉與導演吳興國改編得很好,尤其是上半場,唱詞與情節、場面調度緊密結合,節奏如行雲流水,文學性與戲劇性兼備。回春後的浮士德與少女葛雷春的愛情十分美麗,最後少女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過錯、接受制裁,上半場結束前的音樂尤為動人、極具渲染力。
可惜的是,下半場顯得較倉促零碎,使得上半場堆疊的激動震撼無以為繼。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分寫小我,第二部分寫大我,第二部分又更為龐雜,上窮碧落下黃泉,處理難度更高。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是否也可以隱喻為這個時代人類擴張的無止盡與自取滅亡?不過,當代傳奇的改編本對於第二部分(即下半場)的處理,仍選擇聚焦於個人之愛(海倫與浮烈),雖然一部分也觸及宮廷政治之短視近利,但只是點到為止。在這個版本中,愛、親情以及對美的追求,是茫茫人生的救贖。這也可以是一種動人的詮釋角度,但整體的調度卻不如上半場流暢。浮士德為了得到海倫,需要通過眾多考驗/妖魔,妖魔的造型固然充滿奇想,但是並沒有幫助劇情的發展,(而且呈現方式令筆者聯想到當代傳奇的水滸《蕩寇誌》),個人以為這一段刪去可能更有戲劇張力。與海倫的情愛原來只是黃粱一夢,夢醒的那一刻有點莊子或湯顯祖(南柯、邯鄲)的況味,可惜在思想上並未深掘;而「夢中」浮士德與浮烈父子的對話也多保家衛國的思想,感覺整個下半場在時空上雖然天馬行空,思想上卻回歸傳統,格局似乎可以再更開闊延展。
音樂的編曲也充滿驚喜,曲式融合中西,有西方歌劇的恢弘壯闊,也有戲曲的細膩抒情。導演並有意識地展示樂師,且讓樂師有機地成為戲的一部分,讓樂師們穿著對應的戲服在上舞台撫琴或吹曲,甚至做出類似傀儡的動作,(葛雷春的身段也有傀儡的意象),個人以為傀儡的意象稍嫌多餘,因為劇情本身已經提供很豐富的內涵供人品味思考了。反而樂師們的現身撫琴,在劇中像是精靈或神祇般地存在,默默地俯視人間。
舞台美術亦不俗。書齋以黑白兩色為主,書牆高築,人被困其間,只有天窗的一線光,投射在舞台中央的書本上,呼應「知識」、「文字」這個命題;一旁擺設的骷髏,也點出「科學」以及「有限的生命」。書牆也供魔鬼出入,同時旋轉過來,另一面是城牆,極富巧思。不過,下半場的舞台在設計與執行上完成度也不如上半場,還好投影很適時地彌補其不足,並且創造出很棒的特效,例如縹緲氤氳的美人幻影、仙境的流螢點點等。面具的設計也使本戲的藝術層次更形提昇。
演員的技藝沒話說。吳興國很適合演憤懣的老者,浮士德延續李爾的形象,少了幾分瘋癲,多了幾分想抓住時間的急切,而且氣場飽滿,令人看得過癮。朱柏澄飾演的魔鬼狡詐靈滑、年輕多情的浮士德雄姿英發;黃若琳把懷春又純情的少女葛雷春演得令人不捨;舞者孫佳芳的肢體曼妙迷人。這齣戲給年輕表演者頗大的發揮空間,而他們也以亮眼的表現展示當代傳奇的傳承工作有了成果。
《浮士德》上半場戲劇節奏張弛有度,音樂與畫面動靜交錯。抬棺人的歌聲旋律、少女魂魄、地獄犬、魔鬼、骷髏的出現方式,在身體、形象、音樂上都清新可喜,接下來有幾個場景甚至美得令人屏息,簡直想說「美啊,時間請停留」。上半場結束時我有一種想起身拍手的感動,因此不免對於下半場的處理頗為失望。建議編導再想想下半場可以如何修改,否則這齣戲可以說是當代傳奇繼《慾望城國》、《李爾在此》、《等待果陀》後,另一個改編西方作品的戲曲經典代表。
《浮士德》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7/09/10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