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啊,請時間停留《浮士德》
9月
21
2017
浮士德(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91次瀏覽
謝筱玫(特約評論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浮士德畢生困於書齋,窮究浩翰知識之海,年老之際對於自己畢生所追尋的知識產生疑問:知道了這些,又如何呢?他似乎不曾好好享受過人生,少女的肉體喚起浮士德對青春的渴望,因此魔鬼趁虛而入,得以「人生重來一次」誘惑之。當代傳奇劇場將歌德的大部頭作品改編為三小時半之作,確實是很大的挑戰。編劇林秀偉與導演吳興國改編得很好,尤其是上半場,唱詞與情節、場面調度緊密結合,節奏如行雲流水,文學性與戲劇性兼備。回春後的浮士德與少女葛雷春的愛情十分美麗,最後少女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過錯、接受制裁,上半場結束前的音樂尤為動人、極具渲染力。

可惜的是,下半場顯得較倉促零碎,使得上半場堆疊的激動震撼無以為繼。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分寫小我,第二部分寫大我,第二部分又更為龐雜,上窮碧落下黃泉,處理難度更高。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是否也可以隱喻為這個時代人類擴張的無止盡與自取滅亡?不過,當代傳奇的改編本對於第二部分(即下半場)的處理,仍選擇聚焦於個人之愛(海倫與浮烈),雖然一部分也觸及宮廷政治之短視近利,但只是點到為止。在這個版本中,愛、親情以及對美的追求,是茫茫人生的救贖。這也可以是一種動人的詮釋角度,但整體的調度卻不如上半場流暢。浮士德為了得到海倫,需要通過眾多考驗/妖魔,妖魔的造型固然充滿奇想,但是並沒有幫助劇情的發展,(而且呈現方式令筆者聯想到當代傳奇的水滸《蕩寇誌》),個人以為這一段刪去可能更有戲劇張力。與海倫的情愛原來只是黃粱一夢,夢醒的那一刻有點莊子或湯顯祖(南柯、邯鄲)的況味,可惜在思想上並未深掘;而「夢中」浮士德與浮烈父子的對話也多保家衛國的思想,感覺整個下半場在時空上雖然天馬行空,思想上卻回歸傳統,格局似乎可以再更開闊延展。

音樂的編曲也充滿驚喜,曲式融合中西,有西方歌劇的恢弘壯闊,也有戲曲的細膩抒情。導演並有意識地展示樂師,且讓樂師有機地成為戲的一部分,讓樂師們穿著對應的戲服在上舞台撫琴或吹曲,甚至做出類似傀儡的動作,(葛雷春的身段也有傀儡的意象),個人以為傀儡的意象稍嫌多餘,因為劇情本身已經提供很豐富的內涵供人品味思考了。反而樂師們的現身撫琴,在劇中像是精靈或神祇般地存在,默默地俯視人間。

舞台美術亦不俗。書齋以黑白兩色為主,書牆高築,人被困其間,只有天窗的一線光,投射在舞台中央的書本上,呼應「知識」、「文字」這個命題;一旁擺設的骷髏,也點出「科學」以及「有限的生命」。書牆也供魔鬼出入,同時旋轉過來,另一面是城牆,極富巧思。不過,下半場的舞台在設計與執行上完成度也不如上半場,還好投影很適時地彌補其不足,並且創造出很棒的特效,例如縹緲氤氳的美人幻影、仙境的流螢點點等。面具的設計也使本戲的藝術層次更形提昇。

演員的技藝沒話說。吳興國很適合演憤懣的老者,浮士德延續李爾的形象,少了幾分瘋癲,多了幾分想抓住時間的急切,而且氣場飽滿,令人看得過癮。朱柏澄飾演的魔鬼狡詐靈滑、年輕多情的浮士德雄姿英發;黃若琳把懷春又純情的少女葛雷春演得令人不捨;舞者孫佳芳的肢體曼妙迷人。這齣戲給年輕表演者頗大的發揮空間,而他們也以亮眼的表現展示當代傳奇的傳承工作有了成果。

《浮士德》上半場戲劇節奏張弛有度,音樂與畫面動靜交錯。抬棺人的歌聲旋律、少女魂魄、地獄犬、魔鬼、骷髏的出現方式,在身體、形象、音樂上都清新可喜,接下來有幾個場景甚至美得令人屏息,簡直想說「美啊,時間請停留」。上半場結束時我有一種想起身拍手的感動,因此不免對於下半場的處理頗為失望。建議編導再想想下半場可以如何修改,否則這齣戲可以說是當代傳奇繼《慾望城國》、《李爾在此》、《等待果陀》後,另一個改編西方作品的戲曲經典代表。

《浮士德》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7/09/10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浮士德》的愛情是傳統而平面的,文本也無法區隔「愛情」與「尋美」主題,尋美的美屬於面貌、藝術抑或任何層面?就內容分析而言,似乎只是另一段愛情故事。這首先帶給觀眾第一波疲勞。下半場文本的空洞,使客觀節奏雖與上半場雖然相似,卻彷彿經歷更久時間。 (張敦智)
9月
18
2017
簡化原著雖是必要之舉,卻未見濃縮其厚度後的精煉,仍舊過於冗長而衝擊觀眾習慣的演出時間。甚至,落幕時只感受到一種「什麼都沒說」的悵然。「人生彷若黃粱一夢」大抵是當代傳奇劇場詮釋之意。(吳岳霖)
9月
14
2017
老戲迷們一聽前奏即能說出名稱的曲調、曲式安排,《浮士德》有了屬於吳興國個人生命的詮釋角度,卻因文本內在邏輯的混亂與既有形式的沿襲,而讓整部作品有如拼貼、湊合,失去了更多延展的可能。(林立雄)
9月
14
2017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