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位移:「當代」場域在哪、以及面貌為何?《浮士德》
9月
18
2017
浮士德(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6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當代傳奇劇場今年與德國戲劇顧問克里斯托夫.萊普奇(Christoph Lepschy)合作《浮士德》,欲從原作詮釋出當代精神。但檢視整體架構,相關元素卻無法深入骨幹,僅在邊緣徘徊,劇本也從開頭嚴謹、弘大的敘事,漸漸轉入成無意義的潰散。將近三個小時的看戲,因此對觀眾來說是場漫長的虛耗。浮士德價值關轉變、與魔鬼間的角力被草草帶過;人生跑馬燈則壯麗地使用整面舞台,燈光大亮,讓所有人再度登場。這對結構造成顯著的傷害,觀眾不再記憶吳興國在節目單所提到,浮士德經歷「知識、愛情、政治、尋美、理想」的悲劇,取而代之的,是無方向的感慨與抒情,可惜開頭嚴謹建立的宏偉格局。

戲開場,旁白先講述宇宙萬物自行運轉、奧秘難測的狀態,接著第一個燈光畫面,刺眼白光照上巨大書本,蒼老浮士德漸漸從桌底蹣跚爬出來。在知識普及、爆炸的當代,這無論對台灣當代時空、或世界其他角落,都能產生共鳴與連結。當知識前所未有地快速傳播,學歷通膨,知識份子在社會中成為怎樣的存在?大量知識要求、填充,是否將我們打造成不同的人?又,這樣的我們應如何自處?我們與過去經歷如何不同的困境、與經驗狀態?種種問題似乎都隱藏在第一個畫面裡。接著,浮士德對世間的留戀並未以悲劇格局繼續,相反地,編曲、唱腔轉用市井小民的輕快步調,來表達浮士德對人世的眷戀。戲在此捨棄前面建立的巨大威脅感,浮士德暫時被放進另一小格局裡,其實這對含中場近三個小時的戲,是很好的選擇。若由小處出發,浮士德的經歷便可更加細膩,亦可從個人微小情感與決定,延伸至外在世界的巨大混亂。

然而從葛雷春的愛情故事起,《浮士德》開始自我揭露其文本的虛弱。從劇目看,從第一部第二場的〈街道〉,到第六場〈牢獄〉,都以兩人愛情糾纏為主。下半場更從第三場〈上林苑〉到第六場〈上林苑〉敘述浮士德與海倫的愛。包括鋪陳在內,與愛情有關的場次,佔了九分之十四。這體現的問題有二:第一,如何以愛情為骨幹,讓史詩般開頭的戲與當代接軌?可能的方向包括,一、精準呈現過程撕裂的痛苦、及內心掙扎,二、融入當代科技對情感的重新塑造,展現新的情感地圖與樣貌。然而當代傳奇《浮士德》的愛情是傳統而平面的,此問題到海倫橋段尤其明顯,彷彿上半場換了不同服裝重新再來。這次觀眾幾乎連海倫是誰都難以認識,她是平面、單一的理想,至高無上的美,刺眼而空白。文本也無法區隔「愛情」與「尋美」主題,尋美的美屬於面貌、藝術抑或任何層面?就內容分析而言,似乎只是另一段愛情故事。這首先帶給觀眾第一波疲勞。下半場文本的空洞,使客觀節奏雖與上半場雖然相似,卻彷彿經歷更久時間。

因此,當台詞終於出現高利貸、黃金兌現、鑽石油等情節,卻顯得格格不入。故事的主幹已經建立在情感基礎,而政治與知識場景又僅兩〈書齋〉與〈理想國〉共三場(〈金鑾殿〉場次僅達人物介紹與過場效果),因此《浮士德》自然在與當代經驗疏離的漫長愛情故事裡,與觀眾漸行漸遠,退回無從理解、虛無的故事。吳岳霖在〈我把我的青春給你〉一文為戲得出「人生彷若黃粱一夢」的結論,是在實際上無法歸結的條件下,所做出的盡可能框定。但問題並不來自原創故事本身宏大的格局。相反地,故事能流傳至今,憑藉的是不同主題在不同時代,都有相應的詮釋空間。如果在開頭或上半場便加入高利貸、黃金兌現、石油情節的詮釋手法,並加長篇幅,使情感段落成為點綴,或許就能在相同表演、美術條件裡,發展為具備當代精神與內容的《浮士德》。

必須釐清的是,當代傳奇《浮士德》劇本的結構是緊密的,節奏拖沓感實際來自內容與當代脫節,加上情節、角色心境本身疏離而鬆散。然而這並沒有讓《浮士德》一無是處。全戲最大看點,除了吳興國依舊飽滿、有力的唱功與身段,其餘最大收穫應該是飾演少女魂的孫佳芳、與服裝設計康延齡。孫佳芳同時扮演所有鬼魅性質的角色,包括少女魂、葛雷春魂等。流水般的肢體,佐以白色服裝,流利地呈現不同鬼魂心中的動盪、波折,以及對浮士德產生的誘惑。在毫無台詞的條件下,兩度立體建立出鬼魂的心理狀態,為本戲一大亮點。服裝設計也使舞台畫面除了宏大外,更多出蓬勃的生氣。〈街道〉景開設賭店的巫婆,頭戴巨大黑色帽子,隱藏面具下的面孔,使角色由外而內被建立起來。同一套服裝也出現在〈山海經〉中,因此賭博、鬼怪兩種元素透過視覺被聯結,這是服裝設計的功勞,或許也正是戲劇顧問起的整理功效。不同元素的連結,使戲的詮釋與想像空間獲得延伸——市井的誘惑,在現實中對所有人而言,不正如山林鬼怪般難以逾越?市民平板化的肢體設計與相似臉孔,對戲也起亮眼效果,從社會環境反面強化浮士德遊走民間時,與眾不同的特質。少數缺憾來自〈山海經〉的怪物,肢體、服裝顯然都僅求新求怪,未加發展與琢磨。

整體而言,比起2016年徹底瘋狂的《仲夏夜之夢》,當代傳奇在《浮士德》更加確立欲傳達的主題,以及作品與當代接軌的方向。大敘事架構下,從情感層面接近當代本身非常困難,除非愛情是原作唯一的核心。而從當代傳奇劇場的資源與規模,這次《浮士德》的選本、以及與資深戲劇顧問的合作,同時達到內在文本、與外在實作層面,向當代經驗、技術、與專業結構的接近。未來如能繼續以一貫宏大風格,深入探討當代情感以外,經濟、人性、政治、知識等各層面議題,新一波經典,也未必就在遠方。

《浮士德》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7/09/08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上半場戲劇節奏張弛有度,音樂與畫面動靜交錯,在身體、形象、音樂上都清新可喜,有幾個場景甚至美得令人屏息。上半場結束時有一種想起身拍手的感動,因此不免對於下半場的處理頗為失望。(謝筱玫)
9月
21
2017
簡化原著雖是必要之舉,卻未見濃縮其厚度後的精煉,仍舊過於冗長而衝擊觀眾習慣的演出時間。甚至,落幕時只感受到一種「什麼都沒說」的悵然。「人生彷若黃粱一夢」大抵是當代傳奇劇場詮釋之意。(吳岳霖)
9月
14
2017
老戲迷們一聽前奏即能說出名稱的曲調、曲式安排,《浮士德》有了屬於吳興國個人生命的詮釋角度,卻因文本內在邏輯的混亂與既有形式的沿襲,而讓整部作品有如拼貼、湊合,失去了更多延展的可能。(林立雄)
9月
14
2017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