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位移:「當代」場域在哪、以及面貌為何?《浮士德》
9月
18
2017
浮士德(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1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當代傳奇劇場今年與德國戲劇顧問克里斯托夫.萊普奇(Christoph Lepschy)合作《浮士德》,欲從原作詮釋出當代精神。但檢視整體架構,相關元素卻無法深入骨幹,僅在邊緣徘徊,劇本也從開頭嚴謹、弘大的敘事,漸漸轉入成無意義的潰散。將近三個小時的看戲,因此對觀眾來說是場漫長的虛耗。浮士德價值關轉變、與魔鬼間的角力被草草帶過;人生跑馬燈則壯麗地使用整面舞台,燈光大亮,讓所有人再度登場。這對結構造成顯著的傷害,觀眾不再記憶吳興國在節目單所提到,浮士德經歷「知識、愛情、政治、尋美、理想」的悲劇,取而代之的,是無方向的感慨與抒情,可惜開頭嚴謹建立的宏偉格局。

戲開場,旁白先講述宇宙萬物自行運轉、奧秘難測的狀態,接著第一個燈光畫面,刺眼白光照上巨大書本,蒼老浮士德漸漸從桌底蹣跚爬出來。在知識普及、爆炸的當代,這無論對台灣當代時空、或世界其他角落,都能產生共鳴與連結。當知識前所未有地快速傳播,學歷通膨,知識份子在社會中成為怎樣的存在?大量知識要求、填充,是否將我們打造成不同的人?又,這樣的我們應如何自處?我們與過去經歷如何不同的困境、與經驗狀態?種種問題似乎都隱藏在第一個畫面裡。接著,浮士德對世間的留戀並未以悲劇格局繼續,相反地,編曲、唱腔轉用市井小民的輕快步調,來表達浮士德對人世的眷戀。戲在此捨棄前面建立的巨大威脅感,浮士德暫時被放進另一小格局裡,其實這對含中場近三個小時的戲,是很好的選擇。若由小處出發,浮士德的經歷便可更加細膩,亦可從個人微小情感與決定,延伸至外在世界的巨大混亂。

然而從葛雷春的愛情故事起,《浮士德》開始自我揭露其文本的虛弱。從劇目看,從第一部第二場的〈街道〉,到第六場〈牢獄〉,都以兩人愛情糾纏為主。下半場更從第三場〈上林苑〉到第六場〈上林苑〉敘述浮士德與海倫的愛。包括鋪陳在內,與愛情有關的場次,佔了九分之十四。這體現的問題有二:第一,如何以愛情為骨幹,讓史詩般開頭的戲與當代接軌?可能的方向包括,一、精準呈現過程撕裂的痛苦、及內心掙扎,二、融入當代科技對情感的重新塑造,展現新的情感地圖與樣貌。然而當代傳奇《浮士德》的愛情是傳統而平面的,此問題到海倫橋段尤其明顯,彷彿上半場換了不同服裝重新再來。這次觀眾幾乎連海倫是誰都難以認識,她是平面、單一的理想,至高無上的美,刺眼而空白。文本也無法區隔「愛情」與「尋美」主題,尋美的美屬於面貌、藝術抑或任何層面?就內容分析而言,似乎只是另一段愛情故事。這首先帶給觀眾第一波疲勞。下半場文本的空洞,使客觀節奏雖與上半場雖然相似,卻彷彿經歷更久時間。

因此,當台詞終於出現高利貸、黃金兌現、鑽石油等情節,卻顯得格格不入。故事的主幹已經建立在情感基礎,而政治與知識場景又僅兩〈書齋〉與〈理想國〉共三場(〈金鑾殿〉場次僅達人物介紹與過場效果),因此《浮士德》自然在與當代經驗疏離的漫長愛情故事裡,與觀眾漸行漸遠,退回無從理解、虛無的故事。吳岳霖在〈我把我的青春給你〉一文為戲得出「人生彷若黃粱一夢」的結論,是在實際上無法歸結的條件下,所做出的盡可能框定。但問題並不來自原創故事本身宏大的格局。相反地,故事能流傳至今,憑藉的是不同主題在不同時代,都有相應的詮釋空間。如果在開頭或上半場便加入高利貸、黃金兌現、石油情節的詮釋手法,並加長篇幅,使情感段落成為點綴,或許就能在相同表演、美術條件裡,發展為具備當代精神與內容的《浮士德》。

必須釐清的是,當代傳奇《浮士德》劇本的結構是緊密的,節奏拖沓感實際來自內容與當代脫節,加上情節、角色心境本身疏離而鬆散。然而這並沒有讓《浮士德》一無是處。全戲最大看點,除了吳興國依舊飽滿、有力的唱功與身段,其餘最大收穫應該是飾演少女魂的孫佳芳、與服裝設計康延齡。孫佳芳同時扮演所有鬼魅性質的角色,包括少女魂、葛雷春魂等。流水般的肢體,佐以白色服裝,流利地呈現不同鬼魂心中的動盪、波折,以及對浮士德產生的誘惑。在毫無台詞的條件下,兩度立體建立出鬼魂的心理狀態,為本戲一大亮點。服裝設計也使舞台畫面除了宏大外,更多出蓬勃的生氣。〈街道〉景開設賭店的巫婆,頭戴巨大黑色帽子,隱藏面具下的面孔,使角色由外而內被建立起來。同一套服裝也出現在〈山海經〉中,因此賭博、鬼怪兩種元素透過視覺被聯結,這是服裝設計的功勞,或許也正是戲劇顧問起的整理功效。不同元素的連結,使戲的詮釋與想像空間獲得延伸——市井的誘惑,在現實中對所有人而言,不正如山林鬼怪般難以逾越?市民平板化的肢體設計與相似臉孔,對戲也起亮眼效果,從社會環境反面強化浮士德遊走民間時,與眾不同的特質。少數缺憾來自〈山海經〉的怪物,肢體、服裝顯然都僅求新求怪,未加發展與琢磨。

整體而言,比起2016年徹底瘋狂的《仲夏夜之夢》,當代傳奇在《浮士德》更加確立欲傳達的主題,以及作品與當代接軌的方向。大敘事架構下,從情感層面接近當代本身非常困難,除非愛情是原作唯一的核心。而從當代傳奇劇場的資源與規模,這次《浮士德》的選本、以及與資深戲劇顧問的合作,同時達到內在文本、與外在實作層面,向當代經驗、技術、與專業結構的接近。未來如能繼續以一貫宏大風格,深入探討當代情感以外,經濟、人性、政治、知識等各層面議題,新一波經典,也未必就在遠方。

《浮士德》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7/09/08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上半場戲劇節奏張弛有度,音樂與畫面動靜交錯,在身體、形象、音樂上都清新可喜,有幾個場景甚至美得令人屏息。上半場結束時有一種想起身拍手的感動,因此不免對於下半場的處理頗為失望。(謝筱玫)
9月
21
2017
簡化原著雖是必要之舉,卻未見濃縮其厚度後的精煉,仍舊過於冗長而衝擊觀眾習慣的演出時間。甚至,落幕時只感受到一種「什麼都沒說」的悵然。「人生彷若黃粱一夢」大抵是當代傳奇劇場詮釋之意。(吳岳霖)
9月
14
2017
老戲迷們一聽前奏即能說出名稱的曲調、曲式安排,《浮士德》有了屬於吳興國個人生命的詮釋角度,卻因文本內在邏輯的混亂與既有形式的沿襲,而讓整部作品有如拼貼、湊合,失去了更多延展的可能。(林立雄)
9月
14
2017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