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展演的關係美學《舞到巷弄》
9月
28
2023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79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作為序曲的日常

炎熱午後,在台南火車站圓環旁等著一小一時一班、前往公親寮的九路公車,邊等邊想著在地友人的提醒:「台南公車不一定會來唷!」不免戰戰兢兢,視線不敢移開站牌的電子資訊。然電子時刻表顯示九路從11分鐘抵達,變更成車班延誤,過一陣子又直接跳到下一班次的時刻。在想著是否要改搭計程車時,公車終於來了!即使晚了17分鐘,卻仍令人欣喜。

在都市久了,這樣未知的等待已成為某種陌生經驗,乘著小小的九路公車,看著窗外景物的流逝,也好奇著《舞到巷弄》的整體製作,而若不是為了看演出,我可能也不會有機會踏入此處。

一下車,即可看見清水寺廟埕前陳列的紅色圓桌,以及預備的熱鬧。正要報到之際,一輛3.5小貨車駛入廟埕,駕駛借用寺廟廣播銷售屏東來的萬巒豬腳,車上並兼賣著滷味;藍色的車邊,一位大姐等待著,待老闆剛回車旁,便碎念起他太晚到了,叫他手腳快些,等等演出就要開始了,需要清場!——這個插曲反成為演出的序曲,並揭示著不同的期待,既關於演出,也關於生活。

呼應的身體與家的想像

《舞到巷弄》演出範圍為清水寺旁至劉家古厝的街區。演出前20分鐘,觀眾可在此自由探索,而表演者也散落各處,進行著各自的行為展演。然而對比宅院與巷弄的空間敘事,表演者單獨的行為並不搶眼,也是想著等等演出開始就會看見了吧,於是花費了更多心思遊蕩探索。直到演出開始,才發現這些散落各地的發生僅是一期一會。因為《舞到巷弄》實為完整的舞蹈作品,共有六段在不同地點的舞蹈,由賴翠霜與蘇琬婷分責編舞,帶領觀眾自劉家古厝旁的廢墟空間開始,穿梭入古厝不同家戶的院埕與周邊巷弄、回到清水廟埕進行小型的吃食慶典。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第一站〈老靈魂的微笑〉從劉家古厝旁廢墟開始,在廢棄老屋前展演,將老屋的靈魂與看顧擬人化,並呈現工業化的拆遷進程。敲擊、堆疊等塊狀且碎片化的動作在多段舞蹈中都有出現,並結合身體的拼組形成畫面雕塑,給予視覺上的統合,卻也要求精準,提供素人表演者可以具體執行的詩意路徑。在前述表現上,第二站〈家的記憶〉於劉家古厝第二間院落演出,又加入各參演者對家的童年回憶,讓故事編織連結現場的三合院落、身體構築的家庭形象,與自身對家的想像,層層建築出家的各種可能。兩點間則以外地遊子返鄉,因為街區變化的問路尋途作為指引,邀請觀眾跟上其追尋的腳步。

當家的想像完成後,一名表演者在古厝第三間的柱上繫上紅棉線,由此一具體空間前往隔壁的第三間院落。表演者邊拉長著紅線,邊吟唸著門當戶對、期許夫妻同心作媒詩句。觀眾跟著象徵姻緣的紅線前進,走入第三站的〈盲婚〉現場,呈現過往農村婦女依憑媒妁之言而成婚的無奈處境。就此,主要的三位表演者以類操偶的方式舞蹈,並與在地「天子門生太平歌陣」合作,藉由太平歌娓娓道出心聲。尾段另四名表演者拿著紅包袱、提著行囊、持著紅燈籠、踩著紅鞋,繼象徵出嫁,也以此為契機帶領我們前往下一站。

穿梭巷弄,縫合敘事

移動的串場一樣有安排,藉由簡單的歌曲做氛圍轉換,也揭示地方的人情味與特產品,並銜接至網室下的空間,婦女相聚採收、整理紅蔥。這段的氣氛直接歡快,卻又有種日常的哀愁。下一站〈詩語〉則直接接續在巷弄間發生,從聲音開始,加上語言,甚至手語,由具體的情境到抽象的畫面。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手語,但確實構築出不同的畫面情境,手與身體的線條也和兩邊矮牆與窄小的行路切割出的空間線條相輝映,而將視線拉遠,則可見漸出的彩霞天光。

跟著舞者的移動,又回到廟埕,表演者在桌旁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魯麵也接續上桌。臺南人家有喜事便會打魯麵,表演者一邊介紹,我們一邊開動,魯麵內豐富的食材也是豐富的人情味。表演者們也在廟埕上跳起舞來,歡樂地以分享收尾。廟方甚至還贊助了煙火,繽紛喧囂了整個天際。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整體而言,《舞到巷弄》是個規劃縝密的作品,充分利用院落與街區空間進行展演,段落與段落間也都有串接的設計,完整作品的氛圍,並親密地與地方產生連結。移動過程中,在在感受到表演團隊與居民的融洽關係:公親里守望相助隊協助看顧觀眾的行進安全,里長也跟著隊伍移動,步履之間在在感受到地方的支持與投入。廟埕的辦桌有給里民的桌席,廟前的柑仔店也跟著在尾段一起看熱鬧。院落間的屋主也都自然地參與在地景中,〈家的記憶〉時,一位阿伯在門前沙發煮著茶,自在地在習慣地位置上觀察這場表演;〈盲婚〉段,行動不便的阿嬤也在自家廚房門口看著,看護陪伴在側,鼓勵著阿嬤起身靠近點看。表演時,生活也持續發生,兩者融洽地共存。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整體編排在素人、地方、空間等關鍵參與都掌握得宜,也讓前往與離開這場演出的每一個片刻,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表演得時空更綿延、作品禁得起回味。

《舞到巷弄》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3/09/17 17:00
地點|公親寮清水寺廟前廣場(台南市安南區公學路一段228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