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展演的關係美學《舞到巷弄》
9月
28
2023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79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作為序曲的日常

炎熱午後,在台南火車站圓環旁等著一小一時一班、前往公親寮的九路公車,邊等邊想著在地友人的提醒:「台南公車不一定會來唷!」不免戰戰兢兢,視線不敢移開站牌的電子資訊。然電子時刻表顯示九路從11分鐘抵達,變更成車班延誤,過一陣子又直接跳到下一班次的時刻。在想著是否要改搭計程車時,公車終於來了!即使晚了17分鐘,卻仍令人欣喜。

在都市久了,這樣未知的等待已成為某種陌生經驗,乘著小小的九路公車,看著窗外景物的流逝,也好奇著《舞到巷弄》的整體製作,而若不是為了看演出,我可能也不會有機會踏入此處。

一下車,即可看見清水寺廟埕前陳列的紅色圓桌,以及預備的熱鬧。正要報到之際,一輛3.5小貨車駛入廟埕,駕駛借用寺廟廣播銷售屏東來的萬巒豬腳,車上並兼賣著滷味;藍色的車邊,一位大姐等待著,待老闆剛回車旁,便碎念起他太晚到了,叫他手腳快些,等等演出就要開始了,需要清場!——這個插曲反成為演出的序曲,並揭示著不同的期待,既關於演出,也關於生活。

呼應的身體與家的想像

《舞到巷弄》演出範圍為清水寺旁至劉家古厝的街區。演出前20分鐘,觀眾可在此自由探索,而表演者也散落各處,進行著各自的行為展演。然而對比宅院與巷弄的空間敘事,表演者單獨的行為並不搶眼,也是想著等等演出開始就會看見了吧,於是花費了更多心思遊蕩探索。直到演出開始,才發現這些散落各地的發生僅是一期一會。因為《舞到巷弄》實為完整的舞蹈作品,共有六段在不同地點的舞蹈,由賴翠霜與蘇琬婷分責編舞,帶領觀眾自劉家古厝旁的廢墟空間開始,穿梭入古厝不同家戶的院埕與周邊巷弄、回到清水廟埕進行小型的吃食慶典。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第一站〈老靈魂的微笑〉從劉家古厝旁廢墟開始,在廢棄老屋前展演,將老屋的靈魂與看顧擬人化,並呈現工業化的拆遷進程。敲擊、堆疊等塊狀且碎片化的動作在多段舞蹈中都有出現,並結合身體的拼組形成畫面雕塑,給予視覺上的統合,卻也要求精準,提供素人表演者可以具體執行的詩意路徑。在前述表現上,第二站〈家的記憶〉於劉家古厝第二間院落演出,又加入各參演者對家的童年回憶,讓故事編織連結現場的三合院落、身體構築的家庭形象,與自身對家的想像,層層建築出家的各種可能。兩點間則以外地遊子返鄉,因為街區變化的問路尋途作為指引,邀請觀眾跟上其追尋的腳步。

當家的想像完成後,一名表演者在古厝第三間的柱上繫上紅棉線,由此一具體空間前往隔壁的第三間院落。表演者邊拉長著紅線,邊吟唸著門當戶對、期許夫妻同心作媒詩句。觀眾跟著象徵姻緣的紅線前進,走入第三站的〈盲婚〉現場,呈現過往農村婦女依憑媒妁之言而成婚的無奈處境。就此,主要的三位表演者以類操偶的方式舞蹈,並與在地「天子門生太平歌陣」合作,藉由太平歌娓娓道出心聲。尾段另四名表演者拿著紅包袱、提著行囊、持著紅燈籠、踩著紅鞋,繼象徵出嫁,也以此為契機帶領我們前往下一站。

穿梭巷弄,縫合敘事

移動的串場一樣有安排,藉由簡單的歌曲做氛圍轉換,也揭示地方的人情味與特產品,並銜接至網室下的空間,婦女相聚採收、整理紅蔥。這段的氣氛直接歡快,卻又有種日常的哀愁。下一站〈詩語〉則直接接續在巷弄間發生,從聲音開始,加上語言,甚至手語,由具體的情境到抽象的畫面。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手語,但確實構築出不同的畫面情境,手與身體的線條也和兩邊矮牆與窄小的行路切割出的空間線條相輝映,而將視線拉遠,則可見漸出的彩霞天光。

跟著舞者的移動,又回到廟埕,表演者在桌旁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魯麵也接續上桌。臺南人家有喜事便會打魯麵,表演者一邊介紹,我們一邊開動,魯麵內豐富的食材也是豐富的人情味。表演者們也在廟埕上跳起舞來,歡樂地以分享收尾。廟方甚至還贊助了煙火,繽紛喧囂了整個天際。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整體而言,《舞到巷弄》是個規劃縝密的作品,充分利用院落與街區空間進行展演,段落與段落間也都有串接的設計,完整作品的氛圍,並親密地與地方產生連結。移動過程中,在在感受到表演團隊與居民的融洽關係:公親里守望相助隊協助看顧觀眾的行進安全,里長也跟著隊伍移動,步履之間在在感受到地方的支持與投入。廟埕的辦桌有給里民的桌席,廟前的柑仔店也跟著在尾段一起看熱鬧。院落間的屋主也都自然地參與在地景中,〈家的記憶〉時,一位阿伯在門前沙發煮著茶,自在地在習慣地位置上觀察這場表演;〈盲婚〉段,行動不便的阿嬤也在自家廚房門口看著,看護陪伴在側,鼓勵著阿嬤起身靠近點看。表演時,生活也持續發生,兩者融洽地共存。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整體編排在素人、地方、空間等關鍵參與都掌握得宜,也讓前往與離開這場演出的每一個片刻,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表演得時空更綿延、作品禁得起回味。

《舞到巷弄》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3/09/17 17:00
地點|公親寮清水寺廟前廣場(台南市安南區公學路一段228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