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展演的關係美學《舞到巷弄》
9月
28
2023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5次瀏覽

文 黃馨儀(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作為序曲的日常

炎熱午後,在台南火車站圓環旁等著一小一時一班、前往公親寮的九路公車,邊等邊想著在地友人的提醒:「台南公車不一定會來唷!」不免戰戰兢兢,視線不敢移開站牌的電子資訊。然電子時刻表顯示九路從11分鐘抵達,變更成車班延誤,過一陣子又直接跳到下一班次的時刻。在想著是否要改搭計程車時,公車終於來了!即使晚了17分鐘,卻仍令人欣喜。

在都市久了,這樣未知的等待已成為某種陌生經驗,乘著小小的九路公車,看著窗外景物的流逝,也好奇著《舞到巷弄》的整體製作,而若不是為了看演出,我可能也不會有機會踏入此處。

一下車,即可看見清水寺廟埕前陳列的紅色圓桌,以及預備的熱鬧。正要報到之際,一輛3.5小貨車駛入廟埕,駕駛借用寺廟廣播銷售屏東來的萬巒豬腳,車上並兼賣著滷味;藍色的車邊,一位大姐等待著,待老闆剛回車旁,便碎念起他太晚到了,叫他手腳快些,等等演出就要開始了,需要清場!——這個插曲反成為演出的序曲,並揭示著不同的期待,既關於演出,也關於生活。

呼應的身體與家的想像

《舞到巷弄》演出範圍為清水寺旁至劉家古厝的街區。演出前20分鐘,觀眾可在此自由探索,而表演者也散落各處,進行著各自的行為展演。然而對比宅院與巷弄的空間敘事,表演者單獨的行為並不搶眼,也是想著等等演出開始就會看見了吧,於是花費了更多心思遊蕩探索。直到演出開始,才發現這些散落各地的發生僅是一期一會。因為《舞到巷弄》實為完整的舞蹈作品,共有六段在不同地點的舞蹈,由賴翠霜與蘇琬婷分責編舞,帶領觀眾自劉家古厝旁的廢墟空間開始,穿梭入古厝不同家戶的院埕與周邊巷弄、回到清水廟埕進行小型的吃食慶典。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第一站〈老靈魂的微笑〉從劉家古厝旁廢墟開始,在廢棄老屋前展演,將老屋的靈魂與看顧擬人化,並呈現工業化的拆遷進程。敲擊、堆疊等塊狀且碎片化的動作在多段舞蹈中都有出現,並結合身體的拼組形成畫面雕塑,給予視覺上的統合,卻也要求精準,提供素人表演者可以具體執行的詩意路徑。在前述表現上,第二站〈家的記憶〉於劉家古厝第二間院落演出,又加入各參演者對家的童年回憶,讓故事編織連結現場的三合院落、身體構築的家庭形象,與自身對家的想像,層層建築出家的各種可能。兩點間則以外地遊子返鄉,因為街區變化的問路尋途作為指引,邀請觀眾跟上其追尋的腳步。

當家的想像完成後,一名表演者在古厝第三間的柱上繫上紅棉線,由此一具體空間前往隔壁的第三間院落。表演者邊拉長著紅線,邊吟唸著門當戶對、期許夫妻同心作媒詩句。觀眾跟著象徵姻緣的紅線前進,走入第三站的〈盲婚〉現場,呈現過往農村婦女依憑媒妁之言而成婚的無奈處境。就此,主要的三位表演者以類操偶的方式舞蹈,並與在地「天子門生太平歌陣」合作,藉由太平歌娓娓道出心聲。尾段另四名表演者拿著紅包袱、提著行囊、持著紅燈籠、踩著紅鞋,繼象徵出嫁,也以此為契機帶領我們前往下一站。

穿梭巷弄,縫合敘事

移動的串場一樣有安排,藉由簡單的歌曲做氛圍轉換,也揭示地方的人情味與特產品,並銜接至網室下的空間,婦女相聚採收、整理紅蔥。這段的氣氛直接歡快,卻又有種日常的哀愁。下一站〈詩語〉則直接接續在巷弄間發生,從聲音開始,加上語言,甚至手語,由具體的情境到抽象的畫面。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手語,但確實構築出不同的畫面情境,手與身體的線條也和兩邊矮牆與窄小的行路切割出的空間線條相輝映,而將視線拉遠,則可見漸出的彩霞天光。

跟著舞者的移動,又回到廟埕,表演者在桌旁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魯麵也接續上桌。臺南人家有喜事便會打魯麵,表演者一邊介紹,我們一邊開動,魯麵內豐富的食材也是豐富的人情味。表演者們也在廟埕上跳起舞來,歡樂地以分享收尾。廟方甚至還贊助了煙火,繽紛喧囂了整個天際。


舞到巷弄(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KEN Photography 王勛達)

整體而言,《舞到巷弄》是個規劃縝密的作品,充分利用院落與街區空間進行展演,段落與段落間也都有串接的設計,完整作品的氛圍,並親密地與地方產生連結。移動過程中,在在感受到表演團隊與居民的融洽關係:公親里守望相助隊協助看顧觀眾的行進安全,里長也跟著隊伍移動,步履之間在在感受到地方的支持與投入。廟埕的辦桌有給里民的桌席,廟前的柑仔店也跟著在尾段一起看熱鬧。院落間的屋主也都自然地參與在地景中,〈家的記憶〉時,一位阿伯在門前沙發煮著茶,自在地在習慣地位置上觀察這場表演;〈盲婚〉段,行動不便的阿嬤也在自家廚房門口看著,看護陪伴在側,鼓勵著阿嬤起身靠近點看。表演時,生活也持續發生,兩者融洽地共存。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整體編排在素人、地方、空間等關鍵參與都掌握得宜,也讓前往與離開這場演出的每一個片刻,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表演得時空更綿延、作品禁得起回味。

《舞到巷弄》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3/09/17 17:00
地點|公親寮清水寺廟前廣場(台南市安南區公學路一段228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
這裡的故事也有其地域性,《毛利亞》是一個只屬於台灣排灣族來義部落的神祇的故事,生活在此地的人以及家屋,都是它的主角。觀眾只是跟隨其中,跟隨一路發現的石頭與腳印從而踏入遠古的故事,神話故事的真實性,使整個作品充滿生命力。此地的人/觀者以歌謠複誦表演者哼的歌,沒有一首歌是當地人不知道的,小自孩童哼唱的童謠、大自耆老長輩深入骨髓的曲調。每一個參與者要做的只是把自己讓位給演出,並讓時間繼續展開,只需浸潤其中。
8月
05
2024
把現代性代換為「國家」,將塵埃代換為「庶民」,這句判斷也是能夠成立的——這也正是雞屎藤舞蹈劇場向來的創作關懷,同時也隱約表達了對無視於平民百姓生命經驗,只在乎達官顯貴與家國大事的線性進步史觀的一種抗拒。
7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