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演出場域的「人保戲」限度《三藏出世》
11月
06
2024
三藏出世(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3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薪傳歌仔戲劇團每每發表新作,似乎都在挑戰「人保戲」的限度。

其所反映的是薪傳歌仔戲劇團在編劇方面的相對薄弱,往往得倚仗演員的優異表演來支撐演出——此處的「薄弱」,更明確的說法應該是「不符合當代美學、或價值」。尤以劇團擅長的經典老戲修編最為明顯,主要來源是藝師廖瓊枝的「腹內戲」、口述經典劇目。弔詭的是,當編劇嘗試將這些出於口、來自腹內的戲齣整理,並試著梳理與增補、刪減其中的情節邏輯,不只讓劇目的搬演時間以三小時為基本單位,過於肥厚的劇情結構反而被察覺更多盲點。

此次在臺灣戲曲中心「2024看家戲再現」演繹的《三藏出世》,可說是個「經典」案例。此劇來自曾與廖瓊枝組團演出的藝師陳剩的腹內戲,經三年採集、整理、與讀劇,走向大型舞台之後又再次歪斜了「劇本邏輯與內涵」與「演員表演與詮釋」間的平衡。我所想的是,究竟要對這類「老戲修編」劇本「容許」思維傳統、邏輯不足等問題到什麼程度?

三藏出世(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情節在哪?——邏輯缺乏與推進無力的修編

《三藏出世》以《西遊記》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讎報本〉為基礎,講述的是玄奘法師的身世——有趣的是,這段身世相較於書中其他主角,諸如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與白馬,似乎更少引人注意。暫且不論陳剩的腹內戲,與薪傳歌仔戲劇團版本之間有多少差異,若對比原著小說,可知《三藏出世》已有一定程度的刪減與拼貼,特別是弱化了陳光蕊考取狀元,以及他與龍王於龍宮裡的情節(劇中甚至將龍王改為龍王之女),將主情節落在張孟逸所飾演的殷溫嬌。或是,將相對離奇的情節刪去,例如江流(玄奘法師的本名)向天祈禱,並用舌尖舔了婆婆已哭昏的眼睛,讓她復明。

另外,則是透過江流——玄奘法師的本名,而他為陳光蕊與殷溫嬌之子,卻自幼被(迫)拋棄於江中,後被寺廟方丈收留——對於身世的疑惑與追問,作為全劇的開場與收尾,明確將《三藏出世》破題,這也是全劇從《西遊記》的框架脫胎為一齣獨立、且尚未「西遊」的關鍵手法。

《三藏出世》看似加快了原著小說的發展速度,但仍在劇中添加了拖沓劇情的橋段,例如龍女的華麗出場,然後化為黃金鯉魚出巡。只是,這段為了提供「陳光蕊從魚販購得金色鯉魚,最後在母親勸說下,決定放生,才成就了陳光蕊最後能夠復生」的情節元素,反而缺漏「龍女被魚販捕獲」的情節,形成劇情接合的斷裂——總覺得,恰似編劇突然發現這段情節其實是多餘的,卻又僅刪去後半部的戲份,仍留下前半部。整體來看,全劇根本無需在此知曉「龍女等於黃金鯉魚」這個線索,並不影響情節推進——除此之外,《三藏出世》也反覆安放了諸多不影響推進的情節設計,例如過度強化反派角色劉洪的背景等。

同時,《三藏出世》保留了許多原著小說裡較難讓人理解的段落。像是殷溫嬌將兒子江流放水流時,「非得留下」的血書與在腳趾留下咬痕,都有點脫離現實;而殷溫嬌苟活在殺夫仇人劉洪身邊十年,身為宰相之女的她,難道完全沒有機會聯繫父親,或者父親也從未與女兒聯繫?然後,殷溫嬌又在與自己兒子相遇之後,突然智慧大開(難道這就是江流之所以可以成為三藏法師的能力?),想到可以有所作為、或是終於打算推進情節?

三藏出世(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主角是誰?——老戲戲齣與當代美學的失衡

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三藏出世》是缺少「主角」的。

所有角色都像是為了鋪陳江流身世而存在,無論是殷溫嬌從出場、分娩、被迫失子到最後與陳光蕊重逢,抑或是陳光蕊考取狀元、返鄉、被害到重生,他們都更趨近是為了「生出」江流/玄奘而設計的角色。若要說主角是江流,他的戲份又極少。於是,「功能性角色」雖佔了全劇極大篇幅,但他們的動機、心境與情緒卻缺乏細節;或者說,唯一動機就是「讓江流成為玄奘」,這就導致推動演員表演與詮釋的背後力量同樣弱得可惜。

因此,若要深究殷溫嬌、或是陳母、陳光蕊的悲慘遭遇,其實都相對單一,難以感受到人物塑造,反倒是用強烈、濃郁的表演能量去加以支撐——全劇哭得無以名狀,同樣哭得毫無理由。

劇情看不到主角,那麼《三藏出世》的「主角」的確是滿台優異的演員。

但似乎為了烘托每一位「重要」的演員,將劇情平均分散到每個角色,就連反派角色劉洪也獲得近乎與殷溫嬌、劉光蕊近乎等量的戲份,甚至在古翊汎的飾演下獨有韻味。

三藏出世(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三藏出世》再次體現的是,劇情本身的失落,但薪傳歌仔戲劇團所有演員確實表演功底扎實,場場到位,情感豐沛。不過,過往的「人保戲」不單單是演員優異,更有當時的觀賞美學,強調欣賞演員表演;從現今角度來說,所有表演的成立不只來自演員功底,還有劇情內容與內涵如何將其支撐。

也就是說,薪傳歌仔戲劇團每每強調這些戲背後的悲情,然後會被張孟逸、廖玉琪等演員「逼哭」的情境,多半還是演員本身在表演加諸的渲染力,甚至是難以解釋來源的表演驅動——無論是來自演員自身,還是觀眾集體氛圍,如同某種突然「共情」的法會,這些都不因情節而成立。

只是,我們還能維持這樣的情境多久?

在華麗的投影襯托下,《三藏出世》大陣仗的完成一齣「看家戲」、「腹內戲」的重現,最為動人的還有陳剩藝師的錄音來自天聽。在此聲音的醍醐灌頂下,我終究明白這類戲齣「保存」的必要與可貴,但保存之後非得要演出,才算是一種重現與完成嗎?演出若是必須,因應時代環境的改變,終究得賦予當代美學的轉化,劇團如何掌握其中的平衡、或者如何選擇?

最後,《三藏出世》更加凸顯的問題是:從「人/演員究竟可以保戲到什麼程度?」再到「這類腹內戲被整理後的定本,脫離了原本的語境與演出場域後,真的適合在現代劇場裡演出嗎?」薪傳歌仔戲劇團似乎尚未找到更理想的答案與做法。

《三藏出世》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4/10/1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