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死神送走的靈魂——《親愛的戴斯》
8月
10
2022
親愛的戴斯(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7次瀏覽

洪姿宇(專案評論人)


偶戲、物件劇場中,首要的問題是:如何使物件成為角色,且從物件過渡到角色,時常必須仰賴一種修辭關係,或是隱喻或能是類比。觀看物件劇場的樂趣,也就在於和創作者一起探索這種修辭關係的各種可能性。

《親愛的戴斯》情節簡單,死神如同一名公務員,日日在辦公桌前點收死亡的靈魂,並送靈魂消滅轉生,他的三位員工則負責收集靈魂。這天,員工在為死神整理待點收的靈魂時,不慎遺下一名漏網之魚,被遺落的死亡靈魂中,居然蹦出一個跟死神長得相像的迷你靈魂,死神在驚訝之餘,和迷你靈魂一起譜寫歌曲、合奏、玩耍,度過了溫暖愉快的時光。不過,迷你靈魂的壽命終有盡頭,死神身為死神,卻也要經歷死別,祂萬般不捨地親手送別迷你靈魂最後一程,目送它轉生後幻化的輕盈小鳥,盈盈消失在夜空中。


親愛的戴斯(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紙張的修辭關係

劇中的核心物件是紙張,紙張的形體、顏色、質地,乃至聲音,皆為《親愛的戴斯》的隱喻系統中使用的素材,並承載了本劇的核心價值。劇中,紙是靈魂與死神的身體,每張紙的質地、顏色、形狀各異,如同靈魂來自各種不同性格的生者,而死神為靈魂送終的方式,是在紙上蓋印以示點收後,送進辦公桌上一個洞口下的「碎紙機」,每「張」靈魂在被「絞碎」後,舞台後側便會飛出一隻隻紙製小鳥,鼓動翅膀自由地飛過舞台。

死神的身體是張有份量的紙,覆蓋著混色、顏料交疊的油彩,質地佈滿皺摺,似乎象徵死神經歷的漫長歲月和見證的靈魂痕跡,操偶者甚至還抖動這張紙,讓舞台迴盪著紙張震動、劃破空氣的聲響:倘若死神有聲音,來聽聽那是什麼。死亡的靈魂如同紙張,輕如鴻毛,幾乎不佔什麼空間,一般令人感到恐懼的死神,同樣由一張薄紙構成,由操偶者操控著,漂浮在空中,而靈魂消亡了,也只是轉化為不同的型態,並且也是在消亡後,靈魂才能真的得到翅膀起飛。


親愛的戴斯(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賦予死亡最輕盈的身體

通過紙張這個物件,《親愛的戴斯》將最沉重、最不可知的死亡賦予最輕盈的身體,死亡之意義在物件中得到一種詩意的轉化,透過這樣輕盈的身體,在與迷你靈魂的和諧共舞、譜曲、奏樂,再到不捨離別中,死神展現的無比熱愛生命與溫柔共感的情懷,雖然矛盾,但我們明白,矛盾本就內在於本劇死神的形象之中,死神的物件形象,幾乎也預示戲劇事件的開展與終結。


親愛的戴斯(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親愛的戴斯》整場演出沒有一句台詞,也沒有可識的語言,但透過聲響、音樂、演員的身體與物件的互動,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語境和強大的情感號召力,畢竟,誰能不為這個畫面動容:紙製的死神哀悼死亡的小夥伴,死神的力量與脆弱,俱在那緩緩低垂委頓的身體之中。

《親愛的戴斯》

演出|頑劇場
時間|2022/08/06 14: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