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人生的一條歌》給誰?
12月
24
2020
人生的一條歌(狠劇場提供/攝影陳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3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如果人生親像一條歌,哪一條足以代表你?參加《人生的一條歌》歌友會時,我歪著頭想來想去無法決定,歌單裡的歌反映著不同時期的心境,而我自覺還沒到達可以用一首歌回望人生的年紀,於此想來,「人生的一條歌」帶著選擇之人對人生的回望與暫時底定的認同意味。從歌友會當天伴唱帶中一張張串聯起的照片與影像紀事,窺見一條條各自舒展卻又隱約連結的生命河流,一路汩汩,流至於此。

人生的一條歌(狠劇場提供/攝影陳十)

《人生的一條歌》是2020年台南藝術節社區策展的節目之一,除在鹽水永成戲院的歌友會演出外,亦有社區巡迴的點播機實體展覽、官網的線上展覽(含演出者的小檔案與採訪文章)。【1】不同於以往表演藝術進入社區的操作方式,《人生的一條歌》沒有召集一群社區居民從地方記憶或歷史故事展開工作,也沒有針對地方議題進行討論進而發展作品,而是透過運作於地方的社團或協會作為中繼,從擁有共同喜好的歌唱社群切入,不追求集體創作與集體記憶,將敘事回歸予演出者的個別選擇,由參與的長輩挑選一首足以代表自己人生的歌曲,並製作這首歌的伴唱帶。伴唱帶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參與者所提供的往昔與今日之照片、攝影團隊拍攝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即景,以及在專業錄音室錄音的畫面三個部分穿插組成,在歌友會中播唱。

歌友會的現場來了許多原先藝術節裡很少看見的觀眾身影:走路緩緩一步碎著一步的年邁伯伯、捧著花束與加油看板的小孩與揣在懷裡的嬰孩。內容亦是,藝術節中常見的現代舞、當代舞、新民族舞還是即興舞蹈都先擺一旁,Sophei姐侯素惠領著土風舞班的眾姊妹,腳踩國標舞鞋、身穿粉紅短裙,搖曳旋轉,將社區媽媽土風舞類標準舞的社交舞、自編流行音樂的排舞展露在插手擺足之間。不按牌理出牌也是有的,春來姐唱到一半走下舞台沿路與觀眾握手,口是:「緣份安排/不免疑猜/接受你的愛你的愛」,手則是勾住先生的脖子相擁不放,眾孫兒在一片混亂之際衝上台舉牌搖晃,這些參與者不顧主持人掉下巴的自我創造,極其有趣。

《人生的一條歌》的呈現形式簡單重複,六人輪番,主持人先訪問後進行演唱、隨即下台,同行的友人覺得有些無趣,但我認為現場有相當動人的時刻,在舞台上演出者演唱歌曲與身後巨大投影的伴唱帶影像之間交錯掩映的展示關係:淑芬姐身後的照片從妹妹頭的學生時代,到短捲髮的少女出遊,從戀人合影,到結婚嫁娶的白紗照,照片排序是自我選擇下的生命敘事,嘴裡流瀉的是「一路風景/有時好天/有時也多雲」,錨定自此回頭的景象意義,「坎坷路不是別人撿剩/好壞攏人生的一部份/生命的底片/精彩攝一卷」,在歌曲中不用訴說一個曲折艱辛的情節,也不需要透過一個自我揭露的故事獻之諸眾,想展示的都在自我選擇的照片影片裡了,不想說、或說不出口也說不清楚的生命的暗湧與伏流,就讓它濃縮在歌詞裡,融解在旋律裡。不論對觀眾或表演者,都是一種展示方法上的溫柔。

個人的敘事也反映時代的集體,在主持人的訪談與雲淡風輕的回答中不經意的折射出來。啟瑞阿公的薪資是時代經濟貨幣的見證,秀娣姐與芳益大哥則有移動的勞動紀事,紡織廠、棒球手套的加工出口,士林、台北、六甲、後壁,幾經挪移的居所與職業是家庭價值、自我實踐與社會產業轉變的折衝。「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背後的鄉土之情暗藏生病的父的召喚,秀娣姐在自家理髮院客人的頭上摩娑著指頭,是隨夫回鄉輾轉而得的技藝,「女人的一切/向望(ǹg-bāng)白頭偕老相陪/毋驚九月風二月雪/只驚稻仔無結尾」反映女性在家庭中的生命圖像,是性別角色的社會配置。在堆疊而來的照片與影像中,我彷彿看見自己母執輩相仿的軌跡,有過年輕燦燦的歲月,步入婚姻後陷在養兒育女與勞動工作兩端,於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浸漬成如今模樣。她們未曾如偉大人物被人稱頌,也未曾如影視女角遭人追捧,但她們真真把人生活成一部細水長流的大戲,歌詞裡「女人為翁婿囝兒序細」,但今日台上的她們不再是某人的妻也非某人的母,她們就是她們自己,悠悠唱一首屬於自己的歌。

田調過程(狠劇場提供)

離開戲院的時候,我拿著每位參與社區策展節目的觀眾都能獲得小包裹,裡面有一本《ㄅㄠˋ地方》的摺頁手冊,【2】羅列了一些提問與回答,像是:「為什麼要以藝術之名去跟地方的人事物相遇?這樣做出來的創作比較香嗎?」或是「為什麼藝術家會想參加一個以老人為主題的創作計畫?」編輯、創作者各抒己見,前者讚嘆地說要不是以藝術之名,自己不會有機會來到柳營的菇寮,後者則分享自己對老人工作的經驗與演出的想法,各式各樣的問題,分別指向地方居民、藝術家、觀眾與策展團隊。過去藝術節為數不少的特定空間節目聚集在台南古蹟林立的中西區時,很少會有「為什麼要在古蹟或歷史空間裡展演?」的提問,《ㄅㄠˋ地方》隱隱約約展現了一種從中心到邊陲正當性的焦慮與追求,或許是此種未售票、觀眾客群不大、也未能對觀光產生一定加乘效果的社區演出,策展團隊必須透過文字、展演與問題討論反覆向市府與市民提出論證。原來,行動也需論述相伴相生。

藝術節應該與誰有關?有文化資本習慣買票進場的人?過著生活但從不理會藝術節的人?如《ㄅㄠˋ地方》所言,台南藝術節從2019年「看不見的城市」開始展現觸及不同地區的可能,2020年「為了在此相遇」的社區策展來到後壁、柳營、鹽水,去了安南,【3】從市中心到偏鄉的地域擴張,拆解原本穩固的表演場域與藝術節觀眾群,如何持續推進、擴大接觸的可能,留下什麼樣的文字、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與目光做出紀錄的見證,是可以持續思考的。《人生的一條歌》裡的大哥大姐,並非為了在此相遇而磨刀霍霍的準備歌曲、預備人生,不用以藝術之名,許多地方文史工作者也同樣做著採集田野書寫的相遇,若要以藝術之名,就讓所有天馬行空繼續發酵。在過往不被重視的客群與地方中,居民已然居住於此,他們的日常與人生內蘊的粗礪,總閃現熠熠的光澤。

我們準備好,未必以藝術之名,但以平等無差別之心,帶著藝術節所挾擁的資源、與藝術工作者試驗創造轉化的能力與精神,來與他們相遇了嗎?

註釋

1、《人生的一條歌》另有社區巡迴暨線上展覽。社區巡迴展覽是製作一個配有麥克風的伴唱點播機與小圓台,供觀賞民眾點歌高唱一曲,有六位參與者的六首歌可供選擇,分別是金句女神侯素惠〈我在你左右〉、美聲辣姐黃蕭秀娣〈向望〉、動感巨星張春來〈春天的風〉、傳奇阿公陳啟瑞〈祝你幸福〉、暖心一哥廖芳益〈黃昏的故鄉〉,以及歌后老闆娘黃淑芬〈底片〉,旁邊架有歌本外貌的訪談文字記錄與參與者的基本檔案,在後壁侯伯社區、台江文化中心、新營文化中心、鹽水永成戲院、柳營農會大樓進行巡迴。線上展覽與文字紀錄可見藝術節官網「線上展覽」專區:http://tnaf.tnc.gov.tw/2020/exhibition_list.php

2、《ㄅㄠˋ地方》除了經過節錄的實體摺頁手冊,在台南藝術節官網的「抱地方」專區則有完整版本,詳見:http://tnaf.tnc.gov.tw/2020/cuddle_list.php

3、本次社區策展的另一個節目為《舞陣漫步》,由藝術家與安南區青草國小跳鼓陣隊的學生一起工作,最後在校慶中演出並進行導覽活動。詳見:http://tnaf.tnc.gov.tw/2020/program.php?id=39

《人生的一條歌》

演出|狠劇場
時間|2020/11/22 14:30
地點|台南鹽水永成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