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人生的一條歌》給誰?
12月
24
2020
人生的一條歌(狠劇場提供/攝影陳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6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如果人生親像一條歌,哪一條足以代表你?參加《人生的一條歌》歌友會時,我歪著頭想來想去無法決定,歌單裡的歌反映著不同時期的心境,而我自覺還沒到達可以用一首歌回望人生的年紀,於此想來,「人生的一條歌」帶著選擇之人對人生的回望與暫時底定的認同意味。從歌友會當天伴唱帶中一張張串聯起的照片與影像紀事,窺見一條條各自舒展卻又隱約連結的生命河流,一路汩汩,流至於此。

人生的一條歌(狠劇場提供/攝影陳十)

《人生的一條歌》是2020年台南藝術節社區策展的節目之一,除在鹽水永成戲院的歌友會演出外,亦有社區巡迴的點播機實體展覽、官網的線上展覽(含演出者的小檔案與採訪文章)。【1】不同於以往表演藝術進入社區的操作方式,《人生的一條歌》沒有召集一群社區居民從地方記憶或歷史故事展開工作,也沒有針對地方議題進行討論進而發展作品,而是透過運作於地方的社團或協會作為中繼,從擁有共同喜好的歌唱社群切入,不追求集體創作與集體記憶,將敘事回歸予演出者的個別選擇,由參與的長輩挑選一首足以代表自己人生的歌曲,並製作這首歌的伴唱帶。伴唱帶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參與者所提供的往昔與今日之照片、攝影團隊拍攝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即景,以及在專業錄音室錄音的畫面三個部分穿插組成,在歌友會中播唱。

歌友會的現場來了許多原先藝術節裡很少看見的觀眾身影:走路緩緩一步碎著一步的年邁伯伯、捧著花束與加油看板的小孩與揣在懷裡的嬰孩。內容亦是,藝術節中常見的現代舞、當代舞、新民族舞還是即興舞蹈都先擺一旁,Sophei姐侯素惠領著土風舞班的眾姊妹,腳踩國標舞鞋、身穿粉紅短裙,搖曳旋轉,將社區媽媽土風舞類標準舞的社交舞、自編流行音樂的排舞展露在插手擺足之間。不按牌理出牌也是有的,春來姐唱到一半走下舞台沿路與觀眾握手,口是:「緣份安排/不免疑猜/接受你的愛你的愛」,手則是勾住先生的脖子相擁不放,眾孫兒在一片混亂之際衝上台舉牌搖晃,這些參與者不顧主持人掉下巴的自我創造,極其有趣。

《人生的一條歌》的呈現形式簡單重複,六人輪番,主持人先訪問後進行演唱、隨即下台,同行的友人覺得有些無趣,但我認為現場有相當動人的時刻,在舞台上演出者演唱歌曲與身後巨大投影的伴唱帶影像之間交錯掩映的展示關係:淑芬姐身後的照片從妹妹頭的學生時代,到短捲髮的少女出遊,從戀人合影,到結婚嫁娶的白紗照,照片排序是自我選擇下的生命敘事,嘴裡流瀉的是「一路風景/有時好天/有時也多雲」,錨定自此回頭的景象意義,「坎坷路不是別人撿剩/好壞攏人生的一部份/生命的底片/精彩攝一卷」,在歌曲中不用訴說一個曲折艱辛的情節,也不需要透過一個自我揭露的故事獻之諸眾,想展示的都在自我選擇的照片影片裡了,不想說、或說不出口也說不清楚的生命的暗湧與伏流,就讓它濃縮在歌詞裡,融解在旋律裡。不論對觀眾或表演者,都是一種展示方法上的溫柔。

個人的敘事也反映時代的集體,在主持人的訪談與雲淡風輕的回答中不經意的折射出來。啟瑞阿公的薪資是時代經濟貨幣的見證,秀娣姐與芳益大哥則有移動的勞動紀事,紡織廠、棒球手套的加工出口,士林、台北、六甲、後壁,幾經挪移的居所與職業是家庭價值、自我實踐與社會產業轉變的折衝。「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背後的鄉土之情暗藏生病的父的召喚,秀娣姐在自家理髮院客人的頭上摩娑著指頭,是隨夫回鄉輾轉而得的技藝,「女人的一切/向望(ǹg-bāng)白頭偕老相陪/毋驚九月風二月雪/只驚稻仔無結尾」反映女性在家庭中的生命圖像,是性別角色的社會配置。在堆疊而來的照片與影像中,我彷彿看見自己母執輩相仿的軌跡,有過年輕燦燦的歲月,步入婚姻後陷在養兒育女與勞動工作兩端,於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浸漬成如今模樣。她們未曾如偉大人物被人稱頌,也未曾如影視女角遭人追捧,但她們真真把人生活成一部細水長流的大戲,歌詞裡「女人為翁婿囝兒序細」,但今日台上的她們不再是某人的妻也非某人的母,她們就是她們自己,悠悠唱一首屬於自己的歌。

田調過程(狠劇場提供)

離開戲院的時候,我拿著每位參與社區策展節目的觀眾都能獲得小包裹,裡面有一本《ㄅㄠˋ地方》的摺頁手冊,【2】羅列了一些提問與回答,像是:「為什麼要以藝術之名去跟地方的人事物相遇?這樣做出來的創作比較香嗎?」或是「為什麼藝術家會想參加一個以老人為主題的創作計畫?」編輯、創作者各抒己見,前者讚嘆地說要不是以藝術之名,自己不會有機會來到柳營的菇寮,後者則分享自己對老人工作的經驗與演出的想法,各式各樣的問題,分別指向地方居民、藝術家、觀眾與策展團隊。過去藝術節為數不少的特定空間節目聚集在台南古蹟林立的中西區時,很少會有「為什麼要在古蹟或歷史空間裡展演?」的提問,《ㄅㄠˋ地方》隱隱約約展現了一種從中心到邊陲正當性的焦慮與追求,或許是此種未售票、觀眾客群不大、也未能對觀光產生一定加乘效果的社區演出,策展團隊必須透過文字、展演與問題討論反覆向市府與市民提出論證。原來,行動也需論述相伴相生。

藝術節應該與誰有關?有文化資本習慣買票進場的人?過著生活但從不理會藝術節的人?如《ㄅㄠˋ地方》所言,台南藝術節從2019年「看不見的城市」開始展現觸及不同地區的可能,2020年「為了在此相遇」的社區策展來到後壁、柳營、鹽水,去了安南,【3】從市中心到偏鄉的地域擴張,拆解原本穩固的表演場域與藝術節觀眾群,如何持續推進、擴大接觸的可能,留下什麼樣的文字、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與目光做出紀錄的見證,是可以持續思考的。《人生的一條歌》裡的大哥大姐,並非為了在此相遇而磨刀霍霍的準備歌曲、預備人生,不用以藝術之名,許多地方文史工作者也同樣做著採集田野書寫的相遇,若要以藝術之名,就讓所有天馬行空繼續發酵。在過往不被重視的客群與地方中,居民已然居住於此,他們的日常與人生內蘊的粗礪,總閃現熠熠的光澤。

我們準備好,未必以藝術之名,但以平等無差別之心,帶著藝術節所挾擁的資源、與藝術工作者試驗創造轉化的能力與精神,來與他們相遇了嗎?

註釋

1、《人生的一條歌》另有社區巡迴暨線上展覽。社區巡迴展覽是製作一個配有麥克風的伴唱點播機與小圓台,供觀賞民眾點歌高唱一曲,有六位參與者的六首歌可供選擇,分別是金句女神侯素惠〈我在你左右〉、美聲辣姐黃蕭秀娣〈向望〉、動感巨星張春來〈春天的風〉、傳奇阿公陳啟瑞〈祝你幸福〉、暖心一哥廖芳益〈黃昏的故鄉〉,以及歌后老闆娘黃淑芬〈底片〉,旁邊架有歌本外貌的訪談文字記錄與參與者的基本檔案,在後壁侯伯社區、台江文化中心、新營文化中心、鹽水永成戲院、柳營農會大樓進行巡迴。線上展覽與文字紀錄可見藝術節官網「線上展覽」專區:http://tnaf.tnc.gov.tw/2020/exhibition_list.php

2、《ㄅㄠˋ地方》除了經過節錄的實體摺頁手冊,在台南藝術節官網的「抱地方」專區則有完整版本,詳見:http://tnaf.tnc.gov.tw/2020/cuddle_list.php

3、本次社區策展的另一個節目為《舞陣漫步》,由藝術家與安南區青草國小跳鼓陣隊的學生一起工作,最後在校慶中演出並進行導覽活動。詳見:http://tnaf.tnc.gov.tw/2020/program.php?id=39

《人生的一條歌》

演出|狠劇場
時間|2020/11/22 14:30
地點|台南鹽水永成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