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提案》,一個打破主場優勢的提議
1月
05
2022
運動提案(運動提案劇組提供/攝影蔡詩凡。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2次瀏覽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從去年發展迄今的運動提案,如果是創作者基於時間積累下,對劇場元素的拆解與回應,這種對於創作歷程脈絡化的作法,在每一個六分鐘的循環中,總結並承接起自我拋擲出的提問,也為觀者規劃宏大的願景,試圖掃除歷來觀演產生的問題積習。

角色的身分(未)轉移

在舞台上,身體是一個無庸置疑的表演載體,舞者按照其編舞邏輯,啟動身體的流變。我思索,在這場搬演由幕後到台前的運動中,在身體之外,是否有其第二順位的角色適合挪移到舞台視線內?但這項認定,憑藉著各個觀眾既定的觀賞經驗,而於我來說,或許「聲音設計」是合宜的選擇——這個元素中的表演性本質,大於其他創作媒材。想像設計的身分幻化為鼓手或DJ,以一個因駕馭著樂器機具偏內化的身體,展現其可供觀看的效應,但事件不持存於如此順理成章的圖式裡,在展演中所幸並不依循這個邏輯,若依循固有思維,聲音設計或許會被要求「扮演」樂手,並在維持角色之餘進行例如走位、呼應舞者身體動作等表演性的行為。但誠如現場所見,掌握聲音者或許就是「做自己」而已,他不必驅使自己的身體跟上舞者、或融入情節,不須展示與舞者相較之下生疏的身形,他所需體現的狀態,就是要能適時與舞者與創作團隊JAM(即興合奏)一下,這種似乎是最低限度的場上表現,不用處理彆扭的身體,不致造成視覺的罣礙,堪稱是最無違和的劇場情境。

以空間構成時間的藝術

主創者在開演之初即宣稱,他以「空間」感知要以「點」作為展演的關鍵字,但點的輕重或長短,伴隨著展演段落區分,似乎又推衍至時間的考量上,一如日常中的光線。人們常以時間的推移來辨別,例如,在天色尚明時來到劇場,但離去時周遭已黯淡;然而,舞台上的燈光,在這場呈現中以更加「空間」的觀點,提醒我們其存在的必然性,舉例來說:燈光機具量體的在場,是較為表象的觀察,它確實佔據並劃分場域的地理向度,與空間設計共同角力與相互讓渡,構成場所的融合。整體而論,此作在空間的主體性上,首要以減法為原則,依一種全景式、由外部向內的視野來調節,而燈光設計,則是在大環節之中,遂行細部的增減與雕琢,企圖讓觀眾重新認知在光線的暗部下、人物的剪影中,都沈浸在燈光的效力之中。

觀演後我思索,如果光線可以擴延空間的維度、劃分區域的向量,那麼不給光似乎也是燈光的運動之一?燈光的能動性在於,它可以引領身體的可見或不可見,就像是為了身體編舞,不必全然服膺於身體所給出的指令,能擁有自主意識的伺機而動,這是身體創作不再拘泥於主場優勢,重新授權予燈光設計的結果,這般順行專業的構作,使作品的流動有更多發展空間。於是,下一段落便是可以探討的。


運動提案(運動提案劇組提供/攝影蔡詩凡。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民主身體的權力下放

「運動」在演出中的定義,大抵以身體、聲音、燈光、空間與影像等媒介,在時空中的物理性位移為討論主軸。若要「提案」,若要這種種元素「共同參與」,便是在討論一種作品中的「民主」,而要論述民主的意蘊,除了創作形式的即興自由,與共同參與的機制,還能提出什麼?

我嘗試推敲,可得到正反悖論的討論方式,如:主導權力下放的可貴,與其所產生的悖反;向觀眾倡議的良善,與其所形成的謬誤等。

觀眾進到劇場,有時因主創者慕名而來,某次為追隨演出者的腳步,也有進場就是感受總體藝術的氛圍,除非因為個人背景或刻意選擇,我想,少有人純粹是把目光投注在單一媒材上。在《運動提案》中,既能個別觀看又能統整閱讀,不論在元素節點與創作網絡中,皆可交涉參照與回返輝映,然身體主創在開放其編創權力後,連帶產生的是什麼?設計群體也會因此產生勇於讓媒材發言的姿態嗎?或,仍保持參與協作者的考量?猶仍隱身在幕後?這是否又將回到舊有的主從關係上。

創作團隊會期待主創者現身發號司令、重整秩序嗎?反之主創者會以綜觀的核心角度,去潤飾展演生成的模樣嗎?或是放任其在即興概念下自由發展,然則當媒材退位僅以概念存乎台前時,是否又讓觀眾理解為創作者未能處理這項元素?

「運動」,在一個多人參與的空間場域中,似乎必然涉及場上的權力結構分配,但「觀眾參與」,則在框限上或許比較鬆動,更像是一場「遊戲」。儘管創作團隊向觀眾宣稱或是遊說,邀請多關注與認識關於劇場組成的其他元素,觀眾仍然可以藉由許願,執著於自我想參與的時刻,不盡然要加入新的意識形態。在「提案」的倡議上不至於無效,卻是部分力量的削弱。在參與式的創作中,觀眾的身體行徑究竟是可以預測的嗎?可供預視的象限中,個人是以獨立的姿態存在,還是融入群體的形式顯現?動的面向中,是以積極的身體介入佔有空間中的一席之地,或是被動鋪成了一條退路?若在定靜不動身體內,是早已化身為物件供他人攀附環繞,抑或在等待伺機而動的契機?在演出呈現中,同步創造了許多迴返思考的空間。

《運動提案》平滑了僵化的表演權力結構,引領出劇場的形式解放運動,如實演繹了「X」(crossover)的精神。我認為,在即興演出中,追求的不是有觀眾當下至臻完美的呈現,而是把「共同創作」的跨專業機制搬演到台前,以身力行的方式,創造相乘的共演效益,讓創作的聯名不再只是符號編排而已。

《運動提案》

演出|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王甯
時間|2021/12/19 17:00
地點|臺藝大文創園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有別於過往的新美學風貌,且擺脫過度仰賴於議題、科技與跨領域的時代潮流,形成了一種近似於「裸台」的概念,得以使觀眾透視表演場域中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甚至可以參與其中,針對作品進行決定性的質變。(簡麟懿)
1月
17
2022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