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是舞?關於無處不在的《運動提案》
1月
17
2022
運動提案(運動提案劇組提供/攝影蔡詩凡。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3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以單一作品而言,《運動提案》並不是一個詩意的篇章,也不是一個刻意美化的過程,反而像是一場開放式的實驗與辯證。創作者王甯解析了一個劇場表演中所需要的聲音、舞台、燈光、攝影紀錄與觀眾等五種元素,並邀請四位該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存在於同一空間即時創作,而這就像是後現代舞蹈時期,傑德森教堂裡所發生的首場演出一樣【1】。透過與共同創作者的公開討論和極簡主義的形式,《運》揭示了有別於過往的新美學風貌,且擺脫過度仰賴於議題、科技與跨領域的時代潮流,形成了一種近似於「裸台」的概念,得以使觀眾透視表演場域中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甚至可以參與其中,針對作品進行決定性的質變【2】;以煉金術的概念來說明,無非便是:理解、分解、再構成。

至於他們所發展的行為是否能稱之為「演出」,筆者於此留下一個有趣的懸念,畢竟《運》既不是賢者之石,王甯等人也沒有做出任何絕對性的定義與回答。整場演出的層次比較像介於「表演」與「表現」之間,當觀眾離開劇場,帶走的絕非是吹皺一池春水的動人漣漪,而是持續性的思考與一連串的思辨正在發酵。

運動提案(運動提案劇組提供/攝影蔡詩凡。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叛逆青春期,不的宣言,十個六分鐘

回顧西洋舞蹈史,1960 年起以伊凡‧瑞娜為首的後現代編舞家們,陸續提出以即興、偶發、機率等藝術概念引進身體的具體實踐當中,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理論便是「不的宣言」:不要壯觀、不要精美、不要轉化,魔術與假裝……【3】

以上述宣言對照於王甯 2020 年所發表的階段性創作《十五分鐘運動提案》作品自述,「不表達情緒情感、不敘事、不再現任何主題議題、不主動創造意義」,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也能解釋,為何筆者走進劇場後會有種時光回溯的既視感湧上心頭。然而這並非代表《運》僅是行走在後現代的時間軸當中。事實上,王甯對於空間的觀察,雖然部分建立在極簡主義的幾何概念之上,但一如筆者「裸台」之描述,她讓我想起第一次觀賞Steve Reich的極簡音樂演出時,演奏者直接用手指頭去撥動鋼琴的琴弦,而非透過琴鍵發出聲響的畫面,這也是歷年舞蹈作品鮮少被嘗試的觀賞氛圍。

王甯透過六分鐘為一個套組的形式,拆解了一整晚六十分鐘的演出構築。在結構中,王甯就像是崔莎‧布朗《Soloolos》中的白衣舞者,以身體的物理性描繪甚至排列各種不同方位的線條,她或將舞蹈行為化,乃至於運動化,如折返跑,或透過極少的力氣與骨骼本身結構的支撐,或嘗試空間的丈量與可能失敗的重心。其背後似乎將比利時舞蹈家姬爾美可的循環時間觀作為支撐【4】,在聲音、身體與空間之中交織了線性系列與偶發事件的順從與抗衡,而決定這兩股矛盾向性的直覺,都源自王甯當下腦袋的電光石火,以及全數藝術家的共同參與。


我,不是一個人

有別於筆者上一個觀察的作品《群眾》,王世偉等四人將分別擁有的調性,隱隱依附於獨舞者田孝慈的身上;以王甯為名的《運動提案》,則是強調了王甯等五位參與者的個性且放大,譬如影像共同創作的蔡詩凡便大而化之地穿梭在整個演出場域當中,時刻紀錄著王甯身體表現的各種畫面。

運動提案(運動提案劇組提供/攝影蔡詩凡。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整體演出進程中的第六個六分鐘,於王甯的主持下,五位創作者更加隨機地在演出場域中分別進行各自的創作,他們彼此觀察也觀察空間,在一鏡到底的畫面下,同步累積著舊的經驗總和與催化新的經驗誕生。過程中,王甯身體所實踐的幾何線條因自身重量分布產生了質量上的變化,而燈光曾睿琁試圖插手聲音的共同創作,將爵士鼓移動到她的控台旁;空間趙卓琳則打開側門,讓劇場外的聲音跑了進來;作為第四面牆的觀眾,甚至有人提出是否能看見「沒有王甯」的實踐版本。這些可能失敗卻也可能化合反應的即興規則,都在在強調了《運》中「提案」的立論,以及實踐的重要性。只是王甯似乎也沒有想要給予觀眾實質上的回答,僅提供作品的解剖,瓦解劇場的魔術,進而希望觀眾與她一起參與這個運動的實踐過程。

而這樣偶發創作之目的性是否具任何意義也是筆者反覆咀嚼的質疑。五位創作者在《運》的決策中,流動了民主化的溝通可能,並嘗試處理差異,作為一個小型的社會觀察,《運》不斷地回饋新的對話空間給當下的環境與彼此的創作行為,但卻也無止盡地放任觀眾在多層面的維度中,單獨思索發生的所有事件;至於在第幾個六分鐘,才是真正觸碰到內容的核心,又或者筆者反問六十分鐘過後,是否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述與範疇,這在《運》的處理過程中,相對是難以被回答的,因為都很有趣、都很重要且都充滿了可能性。

 運動提案(運動提案劇組提供/攝影蔡詩凡。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王甯作為當下世代的其中一個節點,拋開了著重表演性的劇場美學,而是選擇極為開放式的概念與思辨,其提供的觀賞體驗就像是 X 光一般,將作品內外的肌理給予分析和解剖。但她同時又不斷地重新組合,不以結果為目的,在過程中探問出新的過程並予以接力,透過他者的視角去疊加她在使用身體時所獲得的答案。筆者依稀在她背後看見如余彥芳、鄭伊雯等前輩的身影,不滿足於第四面牆的掌聲,而更期待來自於多方的提問與質疑,卻也認為《運》的發表,是值得讓同期的創作者一起來參考,並破除長期以來年輕舞蹈作品偏向個人內心深處的憂鬱氛圍,以及劇場是一個創作者展現美學的黑盒子迷思。在《運》的場域裡頭,我們進一步又或者是退一步,都能在動作與思辯的解放過程中,放下藝術的功能性與服務需求,好好聊聊彼此在創作這一門學問中,還觀察到了什麼可能性。

至於《運動提案》是否已經完成,筆者認為就像蘇威嘉的「自由步系列」一樣,王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可以持續摸索與叩問。


註釋

1、葉景雯,2020年6月,《10分鐘認識後現代舞崛起與喬德森教堂舞蹈劇場,西洋舞蹈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ZmkpBZbJk。傑德森教堂首場演出,發表於1962年7月6日;當時由17個人執行表演,成員包括摩斯康寧漢舞團的成員,以及視覺藝術家、電影攝影製作者等。
2、在演出過程的對談裡,燈光共同創作的曾睿琁則公開稱呼他們透過「策略」來實現作品的輪廓。
3、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不的宣言」:不要精美、不要精湛、不要轉化/魔術和假裝、不要閃耀卓越的明星形象、不要英雄、不要反對英雄、不要垃圾圖像、不要表演者與觀眾參與、不要風格、不要裝腔作勢、不要用表演者的詭計去誘惑觀眾、不要古怪、不要移動或被移動。
4、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循環時間觀,可參照其作品 Fase, Fase, 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Of Steve Reich ,時間給觀眾的感受是持續性的,但同時又帶有循環播放的特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PmH4Wc5AM

《運動提案》

演出|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王甯
時間|2021/12/19 17:00
地點|台藝大文創園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要這種種元素「共同參與」,便是在討論一種作品中的「民主」,而要論述民主的意蘊,除了創作形式的即興自由,與共同參與的機制,還能提出什麼?⋯⋯在參與式的創作中,觀眾的身體行徑究竟是可以預測的嗎?可供預視的象限中,個人是以獨立的姿態存在,還是融入群體的形式顯現?(陳佳伶)
1月
05
202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