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有別於過往的新美學風貌,且擺脫過度仰賴於議題、科技與跨領域的時代潮流,形成了一種近似於「裸台」的概念,得以使觀眾透視表演場域中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甚至可以參與其中,針對作品進行決定性的質變。(簡麟懿)
1月
17
2022
若要這種種元素「共同參與」,便是在討論一種作品中的「民主」,而要論述民主的意蘊,除了創作形式的即興自由,與共同參與的機制,還能提出什麼?⋯⋯在參與式的創作中,觀眾的身體行徑究竟是可以預測的嗎?可供預視的象限中,個人是以獨立的姿態存在,還是融入群體的形式顯現?(陳佳伶)
1月
05
2022
梅田宏明在黑盒子這特殊的場域中,運用數位科技的符號位元與人的身體,再現且延展了時間與空間的參數,擴展了疆界自由與交流。將黑白無色空間創造出具不同經驗的依存狀態,塑造空間為一蘊含萬物生機運行法則的空間,亦指向日本傳統審美意識裡:具無限意涵的空的區域。(鄭宜芳)
4月
08
2021
結合當代舞與街舞身體的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於2021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推出包含了新、舊作的「雙舞作」製作⋯⋯雖然本製作是在上半場先演出新作《並存序列》,下半場才呈現舊作《存在粒子》,但就其創作理念與美學發展,此文必須先討論舊作中的身體與視覺美學,才能就其發展脈絡探討新作。(李宗興)
4月
06
2021
今年的《超自然神樂乩》,則分別以西伯利亞祖靈翁鋼(OnGon)與臺灣三太子哪吒為主題,上半場通過田野調查的影片、配戴動態捕捉感應器的舞者,還有隨之旋轉、擺動向量線條的動畫風景,企圖發展數位時代中「出神」的舞蹈經驗之可能,與下半場喧囂熱鬧的臺灣當代數位化宗教表演相較,帶給觀眾兩種完全不同的觀舞經驗。(張懿文)
8月
18
2020
藝術家們在鍥而不捨的嘗試下,也讓當代藝術的宇宙中,多了一些閃爍的火光,甚至成功透過呈現方式或外在形象的移轉,讓民間信仰有了更為人所知的親切面貌。但這一切,仍舊應該要建立在各項傳統精神核心的本質,而非僅是既定印象的表象投射。(楊純純)
8月
17
2020
我們不難理解徐家輝把當代科技與上古宗教儀式接合起來的作法。在古今對照與辯證之間,他讓我們看見當代舞者(或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身體訓練,與上古宗教儀式乩身的通靈功夫,兩造之間是否連通,有何異同?世俗化社會後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其前身是否就是宗教社會裡的巫覡?(許仁豪)
8月
10
2020
徐家輝聲稱「《超自然神樂乩》是去獲取自由與抵抗」,事實上,他只是「自由地」將宗教狂喜與自嗨混為一談,將出神與自我麻醉劃上等號,並以「多元性」、「面對異己的開放狀態」的名義,包裝自己橫空出世且混亂無比的宗教觀。(吳孟軒)
8月
10
2020
今年《微舞作》的「觀演關係」是我認為最能激發自身思考的面向,而待釐清的是關係的形式是否需要更多暗示?又或者,可能會引誘什麼樣的觀賞者?無論如何,我認為這三支作品都擁有想像與提問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可以如何培育?(劉純良)
10月
30
2019
觀眾在看的同時,不只是看動作,更是投入其中去感覺觀看的視覺如何啟動觀者身體的共感。想像表演者的身體之眼是如何從眼睛移轉到皮膚感知。(羅倩)
11月
30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