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愛情輕音樂劇《純情天婦羅》
8月
21
2014
純情天婦羅(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0次瀏覽
莫嵐蘭(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台北藝術節」開幕節目話題性十足,讓這個日治時期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底落成的古蹟中山堂,大跳tone。除了星光熠熠,兩檔節目的創作組合也令人耳目一新。中正廳的《純情天婦羅》有流行樂界的陳昇、美術界吳天章與電影圈李啓源合體;光復廳則是電影人蔡明亮、美術界高俊宏與演員李康生的《玄奘》。我對陳昇與吳天章這場台客味十足的歌舞劇尤感興趣。

流行樂界的台客代表陳昇,大家慣稱他為「昇哥」,他的「昇式情歌」〈把悲傷留給自己〉、〈北京一夜〉、〈鼓聲若響〉……首首膾炙人口。而吳天章則有「台客藝術家」封號,近期作品如《懾‧相》與《偽青春顯相館》系列,透顯著一股如夢境般不真實的俗艷與闇黑詭譎,鮮明的藝術風格,除了是第七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得主,更獲選為第五十六屆威尼斯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

《純情天婦羅》是以敘事為主的「文本音樂劇」(Book Musical)形式呈現,由赴美攻讀心理學博士轉身投入電影懷抱的李啓源,邀請流行音樂人陳昇、前衛藝術家吳天章三人傾注專長,以「賣假牙的中年男人與三副假牙背後的愛情故事」為主軸,聯手打造的台客版音樂愛情故事。陳昇與吳天章一個是大眾流行音樂的頑童,一個致力於美術殿堂的藝術創作,雖然同樣來自彰化,但演出前,完全無法將其聯想在一起,同臺並呈竟是如此映襯,不得不佩服導演李啓源縝密的心思。

「浮浮沉沉的港都夜,彷彿有人在叫我,聲音淒迷有指名,浪漫的福爾摩莎……」舞台上橫跨象徵時間/歲月/記憶的輸送帶,切開後方樂池與表演區,吳天章的作品不僅烘托了現場的氣氛,適時點出時間。陳昇在樂團奏起〈福爾摩莎〉行軍般的節奏下,穿著一襲白西裝帥氣出場。閃亮亮的服裝、那卡西般的曲調,天幕上映著吳天章〈難忘的愛人〉中,台中公園湖心亭的影像,這傳統冰果店常見的風景畫,讓人彷彿掉入時光隧道,來到那個屬於他們青春少年ㄟ時代。

開場就像陳昇的個人演唱會,以〈福爾摩莎〉、〈壞子〉兩首歌曲,輪廓出網路賣家天婦羅的人物性格與事件地點。程鈺婷扮演的網路買家,「睡不著的『我』」是導演李啓源的分身,咖啡廳的對話,讓天婦羅如同進入夢境的時光之流,娓娓訴說與這些假牙主人的關係。故事的女主角們,青梅竹馬的W(葳薾森飾)、正與病魔纏鬥的K(陸奕靜飾)、大哥的女人P(陽靚飾)三個不同年紀與特質的女人,她們不僅是天婦羅的「假牙客戶」,也都與他發展過一段情。「嘴舌野講白賊,嘴齒袂講白賊」、「感情就像擠牙膏,一旦擠出來就回不去,所以剩下能做的,就是好好把牙齒刷乾淨。」對談間,陳昇藉「口腔隱喻」傳達他的感情觀。

《新寶島康樂隊》的黃連煜、阿VON和樂手們,是繼「我」之外的另一群局外人(outsider)。鼓手擊打出的節奏、黃連煜、阿VON站上輸送帶演唱,適時「介入」,打斷觀眾思緒與劇情拉開距離。歌曲、舞蹈、戲劇、影像、舞台裝置彼此交叉推進,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的「疏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在此發揮作用。

吳天章作品具象、用色大膽,充滿慾念投射的視覺設計,也帶給觀眾奇異的感官經驗。雖然演員們在唱歌段落還有改善空間,但程鈺婷成功扮演「我」這個穿針引線之角色,全劇氣氛的起承轉合由她引導。陸奕靜飾演的K,能靜能舞,臉部近照的影像十分美麗。穿著水手服的W與天婦羅對唱時明顯緊張,聲音不穩,現場可以感受陳昇與樂團試著調整配合。頂著超炫金色假髮,皮衣勁裝的P,讓我以為是「黑道」大哥的女人。而影像演出中,全中文訴說的內心獨白顯得太過文青,若能國台語夾雜,更具說服力。

這場演出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效果,雖然不免有些小瑕疵,仍瑕不掩瑜。整場看似藝術家們在酒精催化下輕鬆誕生的作品,實則是他們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的發酵之作。導演李啓源在虛/實、理性/感性之間遊走,從自己半夜買假牙的親身經驗出發,巧妙結合陳昇和吳天章的歷年創作,開啟一段追憶愛情/青春的旅程。

《純情天婦羅》

演出|陳昇 × 吳天章 × 李啓源
時間|2014/8/2 下午7: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純情天婦羅》中的投影大量使用假牙粗糙而直接地放置於人物照片之上,這種粗糙明確地來自於創作者對於「錯置」的強烈要求,透過這樣看似「劣質」的手法,凸顯台灣文化中的替代性、暫時性與混雜性。(劉育寧)
8月
08
2014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