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風土山林人情的精裝版賦詠——《緣那麼淺,愛那麼深》
11月
02
2022
緣那麼淺,愛那麼深(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9次瀏覽

一個從文學作品延伸出的表演創作,該如何觀測其與原著之間的距離?又將如何通過視聽等表現媒材和劇場編導調度等手法共同達到什麼自我定位與現場觀眾交流對話的實體展演?

正是基於前述的好奇點,以一個未讀文學原著、不具書迷身分的觀眾,等待一個表演的開始,節目全名:《緣那麼淺,愛那麼深》音樂影像劇場——幾個瘋狂書迷的《大武山下》之旅。【1】

影像與音樂共織地方意象

面對著被譽為屏東演藝廳「鎮館之寶」的管風琴,堂皇而精緻,開演前自行揣想著,創作團隊將如何在這樣的場館進行戲劇情境的建構?所幸在四面開放的舞台上,溢出螢幕尺寸的巨大黑白靜照,緩緩轉變成動態畫面,蓊蓊鬱鬱,如林森繁茂,煙霧繚繞,山脈氤氳,極美的取景、極佳的配速,標明為整場演出啟動了第一章「從大武山出發」,大致也是以如此偉岸深邃的視覺基調貫穿了全作。


緣那麼淺,愛那麼深(攝影劉振祥)

接著,於高懸的投影幕上出現版畫質感的黑白山脈,台北室內合唱團十二人引吭共詠:「世界真遼闊/哦!那世界/就從大武山出發/出發!大武山」【2】與歌聲同步於觀眾眼前展開了繽紛的畫面:向上升起的樹影、向下墜落的水波、葉形,閃光粼粼。

由此,後續十個樂章陸續上場,透過影像、音樂的交織,筆者認為,整個表演文本的敘事內容由兩條主線相互輪替。

其一,為採擷自屏東平原山河風土生態的豐富素材,包括將攝影佳作或在地動植物名冊的舞台呈現,刻意營造了強烈的「地方」(Place)感,尤其是第八樂章「浸水營古道」,不僅在歌詞的文字上讓所謂「一條貫穿台灣五百年歷史的步道」相關生態(如:巨葉遠志、台灣穗花杉、大武八角等)現身,還以人聲、樂器擴增蟲鳴鳥吟的聲景想像,更用了卑南語、閩南語、浙江語、日本語,作為連結這條古道1500年開始的卑南王時代、迄今歷史沿革的縮影,讓人感受深刻。

以及,導演黃郁晴於此段安排合唱團員們分成兩小隊伍,走下主舞台,成列慢步於觀眾席兩側,同時重複不同宗教的信仰禱詞,搭配細碎言詞或市井絮語,可說頗為立體化的聲響環場效果。如此場面處理的手法,也見諸於其他段落,如:擅用交響樂團之餘的有限舞台空間,進行三位男女高音的動線調度,強化了某種程度的角色關係。


緣那麼淺,愛那麼深(攝影劉振祥)

歌詞與文本共振感性

其二,筆者以為,即使不用勉強貼合原著,現場觀眾可以輕易通過歌者和歌詞內文了解表演文本述說了款款孺慕的母女摯愛、緣淺情深的青春愛戀,特別是到了最終樂章,次女高音范婷玉唱出:「寶寶貝,好好睡……」以柔潤厚實的音質賦予慈母形象,且內含濃重傷悲,格外動人。這部分,對於熟悉小說文字的觀眾而言,不難直接聯想到書中取材四十年前一樁命案中殞亡的少女、及其傷痛逾恆的親人。

不過,即便是無此閱讀經驗背景,筆者依舊認為演出過程中出現的若干歌詞「女兒記得/你這一生/可能就看這一次」、「世界不過是個小鎮/一直下雨」、「凡是因痛苦而來到這裡的/都是家人/痛苦/使人們變成手足」「所有的生命/都是模擬的呀/只有只有死亡/是當真的呀」、「心海說/一生最愛/就是媽媽」,融入前述導演對於舞台空間與影音表現手法的統籌,已足以振發出美感意象也觸動人們心理層面的共性共感。


緣那麼淺,愛那麼深(攝影劉振祥)

也因此,演後讀到「導演的話」,「如何將小說情節與風土地景人事物件轉換成一個下午既定時間空間中的所見所聞?沒看過小說的人也可以親近這場演出嗎?」【3】備感如是的提問,已在觀演中接收了相當的回應。

簡單總結,這是一個從特定「地方」(Place)命題出發的跨域劇場創作,進入正式場館但能擅用既定空間框架,雖有其素材發想的源頭,卻也長出了自己的翅膀【4】,冀望作品的後續生命力得以更加自由飛行。

 

註解:

1、據了解,本次節目內容乃是「攝影劉振祥與製作團隊實地踏尋潮州、浸水營古道與北大武山,透過影像設計王奕盛及傑出設計群們共同創作,結合優秀音樂家群鄭思筠、范婷玉、林健吉、國家交響樂團與台北室內合唱團聯手演出」。摘錄自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47171331716800517

2、摘錄自「演出曲目歌詞」,「南國音樂節.音樂影像劇場《緣那麼淺,愛那麼深》——幾個瘋狂書迷的《大武山下》之旅」節目單,頁26。

3、同上註,「導演的話」,頁9。

4、參閱「演出曲目歌詞」:「我心飄遠方  哦!那遠方  人人都有翅膀  哦!多自由  ……」同上註,頁26。

《緣那麼淺,愛那麼深》

演出|黃郁晴(導演)、楊書涵(指揮)、鄭思筠(女高音)、范婷玉(女中音)、林健吉(男高音)、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22/10/08 14:30
地點|屏東演藝廳 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