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身體VIII:獨舞的秘密,空間,他者《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4月
05
2017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3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我把獨舞視做絕對的孤獨和世界之間的聯繫。」——尚-路克.南西

「它(獨舞)是在孤獨的情境中考察人類的狀態。」——馬蒂德.莫尼葉

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德國開始一連串的身體文化運動,其中一項,是透過「裸體文化」(Nacktkultur)作為強調身體感知極端存在的方法,重新思考現代性,並且補充啟蒙以來,現代主義演變成僅存於心智層面的思辨,失去與身體的連結。也因此,當回到作為意識之源、意義之源、差異之源,也是他者之源的身體,提供了現代性更多曖昧與模糊空間。因為強烈的身體感知,彌合了過去與未來、精神性與物質性、神性與現代性。【1】

身體存在作為意識之源、意義之源其實不難理解,但是他者之源,或說他者性(otherness)究竟如何僅僅在身體強烈的感知下顯現?我想,是空間。一個人跳舞,空間必然存在,但如何存在、如何被感知是重點。

先不提古代舞蹈與巫的關係。就以芭蕾與現當代舞發展來看,無論是古典芭蕾舞劇中的Solo片段,男女主角盡情在舞台上炫技,又或者,更早期美國現代舞開拓者,如鄧肯、富勒、聖丹尼絲、葛蘭姆,一開始以獨舞作為其舞蹈風格異於古典芭蕾的標誌性存在。仔細看這些獨舞,芭蕾強調個人表演性與技巧不說,早期現代舞先驅們,即便嚮往身體自然律動如鄧肯,在他們的表演中,看見的是一種現代舞的開創性,一種個人主義式的舞蹈風格宣言。所以,有了鄧肯如波浪般舞動、富勒千變萬化的裙擺、葛蘭姆具強烈情感的腹部收縮。

但是,烘托個人身體的背景也就是「空間」是如何存在著,卻相對鮮少被關注。而空間,正是差異與他者得以顯現處。當身體成為強烈「感知」焦點時,除了感知道自身存在以外,更透過強烈感知,體會了空間,感知道他者存在。從自身到他者,一切存在,皆起因於空間。

而空間,正是周書毅與陳武康的獨舞中不停被召喚的。

看周書毅獨舞,在那光圈內,不禁好奇著他手上、背上旋扭著那一大塊廣袤的空間是什麼?那裡成為各種意義可能的發生處,沒有象徵、沒有符號,他只是將空間背著、馱著、扭曲著,腰至手、至大腿、小腿、足弓,每一寸肌肉,皆背負著這處空間。又有另一處空間,讓他在某種炙熱的艱困下,必須交纏著手腳、軀幹,伏地而行,你不會知道他被什麼壓抑著,時而想著,時而就只能跟著他伏地前行。又有幾處小小空間,僅存在陳武康的身體中,似乎即將從孔竅衝出,卻被他逼得往內,或者幾度身體顫動與面部抽搐,你會以為陳武康與他體內的他者溝通著。除了有些時候,這個男人似乎立於天堂與地獄交會處,此刻的空間,讓他成為他者,被觀看著。無論何處,那些空間意味著什麼,永遠不得而知。但眼前確實存在的,不是只有這個人而已,而是人與空間、獨舞者與世界,那個世界,可能是蘇威嘉給予的限制,可能是獨舞者生命中的滋味。總之,那些不可見的,因為眼前肉身強烈的感知力,而顯現了。這不只是一個獨舞,而是這個人如何獨自走向世界,「人」與「世界」共存著,當意識到空間,正意味著意識到他者。於是,這裡的自由,不再是純粹個人主義式的自由,而是與他者共存的自由、眾生共存的自由。

演後座談會上書毅說到,往排練場路上,常會經過許多地方,譬如最近原民駐紮的凱道,或者觀察到某地植物的樣態。對身處世界關懷,也許不會有答案,走進排練場與威嘉工作,也可能不會提到這些,但這些關懷,都在他的身體上了,他的身上於是住著他者、住著空間,他的舞蹈於是鑲嵌在他者與世界之間。

所以《疊韻》的哲學家尚-路克.南西又說,「即使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獨舞,也總是關乎潛在的他者,關乎這個世界的他異性」。獨舞的秘密,我想是藏在這裡。

註釋

1、Toepfer, Karl. 1997. Empire of Ecstasy: Nudity and Movement in German Body Culture, 1910-1935.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演出|驫舞劇場,蘇威嘉(編舞),陳武康、周書毅(演出)
時間|2017/03/3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正因為蘇威嘉是這麼專注在舞者的身體上,舞者如何使用身體,便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觀看者的感受。而肌肉的、推向極限的身體動能,也是非常現代、以人的身體征服空間去處與限制的動能。 (劉純良)
4月
10
2017
蘇威嘉在尋找的情緒並非記憶的召喚,也不是外界的刺激,而是從身體細微的操控與覺察中自然湧現的情感。不做作、不假裝,從行動開始,自然會產生狀態、情感、情境、意義。(陳代樾)
4月
05
2017
身體的眾生相,在凝神屏氣的專注之中,所謂的我與他與人之分,似乎也不再那麼重要,對生命的理解,好像是因為曾受過苦難而逐漸成熟的經歷,在看過貪、嗔、痴、慢、疑的慾望掙扎過後,反而能慈悲,或許,這是也是身體能表現的自由?(張懿文)
4月
04
2017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