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身體VIII:獨舞的秘密,空間,他者《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4月
05
2017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4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我把獨舞視做絕對的孤獨和世界之間的聯繫。」——尚-路克.南西

「它(獨舞)是在孤獨的情境中考察人類的狀態。」——馬蒂德.莫尼葉

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德國開始一連串的身體文化運動,其中一項,是透過「裸體文化」(Nacktkultur)作為強調身體感知極端存在的方法,重新思考現代性,並且補充啟蒙以來,現代主義演變成僅存於心智層面的思辨,失去與身體的連結。也因此,當回到作為意識之源、意義之源、差異之源,也是他者之源的身體,提供了現代性更多曖昧與模糊空間。因為強烈的身體感知,彌合了過去與未來、精神性與物質性、神性與現代性。【1】

身體存在作為意識之源、意義之源其實不難理解,但是他者之源,或說他者性(otherness)究竟如何僅僅在身體強烈的感知下顯現?我想,是空間。一個人跳舞,空間必然存在,但如何存在、如何被感知是重點。

先不提古代舞蹈與巫的關係。就以芭蕾與現當代舞發展來看,無論是古典芭蕾舞劇中的Solo片段,男女主角盡情在舞台上炫技,又或者,更早期美國現代舞開拓者,如鄧肯、富勒、聖丹尼絲、葛蘭姆,一開始以獨舞作為其舞蹈風格異於古典芭蕾的標誌性存在。仔細看這些獨舞,芭蕾強調個人表演性與技巧不說,早期現代舞先驅們,即便嚮往身體自然律動如鄧肯,在他們的表演中,看見的是一種現代舞的開創性,一種個人主義式的舞蹈風格宣言。所以,有了鄧肯如波浪般舞動、富勒千變萬化的裙擺、葛蘭姆具強烈情感的腹部收縮。

但是,烘托個人身體的背景也就是「空間」是如何存在著,卻相對鮮少被關注。而空間,正是差異與他者得以顯現處。當身體成為強烈「感知」焦點時,除了感知道自身存在以外,更透過強烈感知,體會了空間,感知道他者存在。從自身到他者,一切存在,皆起因於空間。

而空間,正是周書毅與陳武康的獨舞中不停被召喚的。

看周書毅獨舞,在那光圈內,不禁好奇著他手上、背上旋扭著那一大塊廣袤的空間是什麼?那裡成為各種意義可能的發生處,沒有象徵、沒有符號,他只是將空間背著、馱著、扭曲著,腰至手、至大腿、小腿、足弓,每一寸肌肉,皆背負著這處空間。又有另一處空間,讓他在某種炙熱的艱困下,必須交纏著手腳、軀幹,伏地而行,你不會知道他被什麼壓抑著,時而想著,時而就只能跟著他伏地前行。又有幾處小小空間,僅存在陳武康的身體中,似乎即將從孔竅衝出,卻被他逼得往內,或者幾度身體顫動與面部抽搐,你會以為陳武康與他體內的他者溝通著。除了有些時候,這個男人似乎立於天堂與地獄交會處,此刻的空間,讓他成為他者,被觀看著。無論何處,那些空間意味著什麼,永遠不得而知。但眼前確實存在的,不是只有這個人而已,而是人與空間、獨舞者與世界,那個世界,可能是蘇威嘉給予的限制,可能是獨舞者生命中的滋味。總之,那些不可見的,因為眼前肉身強烈的感知力,而顯現了。這不只是一個獨舞,而是這個人如何獨自走向世界,「人」與「世界」共存著,當意識到空間,正意味著意識到他者。於是,這裡的自由,不再是純粹個人主義式的自由,而是與他者共存的自由、眾生共存的自由。

演後座談會上書毅說到,往排練場路上,常會經過許多地方,譬如最近原民駐紮的凱道,或者觀察到某地植物的樣態。對身處世界關懷,也許不會有答案,走進排練場與威嘉工作,也可能不會提到這些,但這些關懷,都在他的身體上了,他的身上於是住著他者、住著空間,他的舞蹈於是鑲嵌在他者與世界之間。

所以《疊韻》的哲學家尚-路克.南西又說,「即使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獨舞,也總是關乎潛在的他者,關乎這個世界的他異性」。獨舞的秘密,我想是藏在這裡。

註釋

1、Toepfer, Karl. 1997. Empire of Ecstasy: Nudity and Movement in German Body Culture, 1910-1935.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演出|驫舞劇場,蘇威嘉(編舞),陳武康、周書毅(演出)
時間|2017/03/31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正因為蘇威嘉是這麼專注在舞者的身體上,舞者如何使用身體,便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觀看者的感受。而肌肉的、推向極限的身體動能,也是非常現代、以人的身體征服空間去處與限制的動能。 (劉純良)
4月
10
2017
蘇威嘉在尋找的情緒並非記憶的召喚,也不是外界的刺激,而是從身體細微的操控與覺察中自然湧現的情感。不做作、不假裝,從行動開始,自然會產生狀態、情感、情境、意義。(陳代樾)
4月
05
2017
身體的眾生相,在凝神屏氣的專注之中,所謂的我與他與人之分,似乎也不再那麼重要,對生命的理解,好像是因為曾受過苦難而逐漸成熟的經歷,在看過貪、嗔、痴、慢、疑的慾望掙扎過後,反而能慈悲,或許,這是也是身體能表現的自由?(張懿文)
4月
04
2017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