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地注視《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4月
05
2017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7次瀏覽
陳代樾(專案評論人)

《自由步》由周書毅與陳武康兩人各三段獨舞交織而成,每段約十分鐘的獨舞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限制:譬如第一段獨舞,周書毅身穿水藍上衣緊身短褲,一直保持雙腳內收交叉,顯露出壯碩精練的腿部肌肉和穩定的控制。當他的下半身往左側扭轉,上身卻往右扭轉;下半身內收固定,上半身卻想要向外開展;像是兩個意志在同一個身體之中相互對抗,上半身如鯨豚在深海悠遊,下半身卻被錨定拖行。或譬如陳武康最後一段獨舞,在舞台中央雙腳靠攏不曾移動,洞穴深處探入的一隙天光只照亮一半的面容,陳武康如千年的老樹深根卻不斷滋長幻變,有時堅毅壯碩,有時受難般痛苦掙扎,好似時間能讓精神從肉體中超脫。

編舞者蘇威嘉從規則與限制出發,這個規則可能非常單純,譬如要武康站在同一個地方都不移動,或是要書毅一直低姿在地板上,再從這些限制中找到各種可能。若從動作質地來分析[1],整支舞作卻專注在時間的綿延、重量的下沉、和拘謹的控制。因此《自由步》中並沒有太多自由的流動和輕盈的姿態,卻是讓重心接近地面、將關節肌肉糾結到極限,再從中產生情感:或喜怒哀樂、或生老病死。就像他最尊敬的老師Eliot Feld說的:「要講什麼先跳了再說。」蘇威嘉在尋找的情緒並非記憶的召喚,也不是外界的刺激,而是從身體細微的操控與覺察中自然湧現的情感。不做作、不假裝,從行動開始,自然會產生狀態、情感、情境、意義。

對陳武康來說,沒意外的時候跳得渾然天成不假思索,「有意外」的時候腦袋才要轉個不停,因此《自由步》並非關於想像力的挑戰,而是對於身體運作的當下完全的專注。對周書毅來說,卻是對自身生活與生命的反思,不斷地詢問自己:「跳舞是什麼?」「為什麼跳舞?」這兩個無可取代的舞者,用自己的舞蹈經歷和生命厚度,在單純的形式中飽滿了《自由步》的內容。

《自由步》很純粹卻絕不簡單,除了挑戰表演者如何在限制之中找到自由,更是挑戰觀眾如何在長時間的觀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與觀看的意義。編舞上對規則的堅持,讓觀眾在觀看的最初幾分鐘就了解獨舞的一貫主題,而超越能專注的時間長度後,則需要進到另一個意識狀態,從表象走進內裡、從現實跳進想像,讓時間的醞釀將身體意象與個人經驗連結起來。也許因此,《自由步》除了反省「什麼是編舞」之外,更是關於「如何觀看」的仔細琢磨。每個排練的當下,蘇威嘉並非動用自己的意志去「編排」,而是完全專注於舞者的舞蹈,動用最豐富的想像力,賦予單純的舞蹈最深情的詮釋。這個詮釋不只基於舞者當下的身體使用和情感表露,也根植於他們多年的情誼與相互理解的默契。

註釋:

[1] 在拉邦動作分析中,將動作分成時間(Time)、空間(Space)、重量(Weight)、與流動(Flow)四個向度。各區分成突然(Sudden)、綿延(Sustain);直接(Direct)、蜿蜒(Indirect);輕盈(Light)、沈重(Strong);自由(Free)、拘謹(Bound)兩個面向。對我來說,除了陳武康的第二段獨舞拍點分明,其餘則是綿延。更明顯的質地則是下沉的重量與拘謹的控制。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7/04/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正因為蘇威嘉是這麼專注在舞者的身體上,舞者如何使用身體,便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觀看者的感受。而肌肉的、推向極限的身體動能,也是非常現代、以人的身體征服空間去處與限制的動能。 (劉純良)
4月
10
2017
眼前確實存在的,不是只有這個人而已,而是人與空間、獨舞者與世界,那個世界,可能是蘇威嘉給予的限制,可能是獨舞者生命中的滋味。總之,那些不可見的,因為眼前肉身強烈的感知力,而顯現了。(樊香君)
4月
05
2017
身體的眾生相,在凝神屏氣的專注之中,所謂的我與他與人之分,似乎也不再那麼重要,對生命的理解,好像是因為曾受過苦難而逐漸成熟的經歷,在看過貪、嗔、痴、慢、疑的慾望掙扎過後,反而能慈悲,或許,這是也是身體能表現的自由?(張懿文)
4月
04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