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個天,用舞蹈交朋友《鈕扣x鈕扣計畫》
8月
07
2015
鈕扣X鈕扣計畫(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6次瀏覽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19:33分,終於穿過偌大的大安森林公園抵達露天音樂台,座位區早已座無虛席,就近在草地上找個位置席地而坐。夏日晚間,涼風徐徐,偶有幾顆星星的夜空上掛著一顆藍月,後方傳來陣陣雞排與滷味的香味,舞台後方有兩座稍嫌礙眼的閃亮豪宅,身邊不時經過的是正在快走的阿伯與大嬸,有些就這麼臨時駐足,觀望這麼大一群人究竟在看些什麼玩意兒。

幾百(千?)雙眼睛看著的是舞台上有點小的人兒,以及舞台兩側架設的投影幕,他們正在接受Meimage 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的訪談,閒聊著一些關於考舞團、歐美舞團工作的景況、舞者如何面對自己身為少數的亞洲人等等話題。訪談穿插在三個舞作之間,以作為換場空檔的銜接,談話內容便因舞作的開始或結束不時地嘎然而止,此安排雖然有時令人錯愕,但旅外舞者職業生涯所面臨的辛苦、挑戰、成就感與趣味,也就在何曉玫與台上小小人兒—林燕卿、許耀義、劉奕伶一來一往的零碎對話當中,逐漸浮現出立體的生活圖像。「旅外舞者」,這個總屬於某種神秘都市傳說、乍聽之下光鮮亮麗卻又十足陌生的詞彙,不再是崇高的幻影,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與你我一般的平常人類。受邀回台的舞者們不只是如前三屆的鈕扣計劃般,美麗的跳舞、跳舞、還是跳舞,觀眾也不再只是看到厲害的身體、身體、還是身體,雙方在此時此刻共享的,是一種平時在交朋友時,對彼此的好奇與理解。

不過,在這個極為發散、觀眾又不時來去的空間當中,舞者們又會端出什麼作品,作為今晚的演出內容呢?長期與美國Bill T. Jones舞團合作的劉奕伶,使用面具、語言、聲音與身體的相互交織開展出動作語彙,以探索內心諸多的煎熬與雜音;今日若是在黑盒子劇場,此能量集中並具有許多細節的舞作,必能更將觀眾吸納至其中,但在上有明月、下有草地、後有雞排、前有豪宅、旁有阿伯的戶外舞台演出,觀眾注意力實在是不免渙散。來自德國Theater Koblenz Ballett的許耀義,帶來的是乾淨簡潔的新古典芭蕾,典型的古典音樂、明亮的燈光、舞者挺拔的中軸、變化多端的芭蕾位置,讓此作不失為一個討喜的選擇,但不知是否因在高溫的台北戶外,大劇院中看起來精緻漂亮的身體,卻反而有種使不上力的鬆散感。英國Akram Khan Company的舞者林燕卿,則以具有震撼音響並操著台語的現場樂團作為開場,並搭配她於塗鴉牆前、水池旁、高地上等投影錄像,披著一頭長髮的她,則如女巫般地顫抖、甩動、來回爬行於樂團與其他舞台空間,其身體所具有動物性的能量時而奔放時而凝聚,高潮時更與強悍的貝斯、電子效果器、爵士鼓聲一同催落,撞擊出今晚最激嗨的舞作。

除了林燕卿讓全場嗨到最高點外,某段訪談中臨時起意的考團時境秀,無疑也是整場演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三位舞者互相示範各自舞團的動作組合來考驗彼此,甚至慫恿觀眾們上台體驗,拿著麥克風講解動作的舞者們就如同演唱會明星般掌控全場,自告奮勇參與考團時境秀的觀眾們,也讓全場不時地爆出大笑與驚呼聲,大家莫不伸長脖子看著自己的朋友在台上努力學著超難超快的舞步,一邊為他們的勇氣與嘗試搖旗吶喊,又不禁暗自取笑他們的糗態。這段意外的驚喜不僅讓前半場充斥「看高檔表演」的嚴肅氛圍瞬間鬆了一大口氣,用身體玩在一起的舞者與觀眾們,也比用言語與視覺交流的時候輕鬆自在多了。

此外,所有舞作結束後的一段special也頗富趣味;在藝術總監何曉玫的引導下,觀眾們跟隨投影幕上的十多個字詞—扭轉、紅色、匍匐、擁抱、蜷曲....對台上的舞者們發出即興的指令。於是,擁有稚氣童音的孩子成了最具想像力的編舞家,文學底藴豐富的媽媽更請舞者們從地底下綻放出奔放的花。觀眾時常被發號施令者神來一筆的指令逗得哈哈大笑,同時從舞者們有趣的反應猜測他們的個性,順便也跟身旁剛剛認識的朋友聊起舞作內容。此種輕鬆活絡的氛圍,完全不像在黑盒子劇場中看表演時,好像連咳嗽跟打噴嚏都是個罪過,更遑論把心中的OOXX立刻跟別人分享。原來,具有身體性的交流所能消融的,不僅是舞者與觀眾之間的隔閡,也讓原本彼此陌生的人群在那個當下,一同共享了某種特殊的親密感。

於是,與往年的鈕扣計劃最不同、也最令人欣喜的是,這次的《鈕扣x鈕扣計畫》不再只是讓旅外舞者能夠回家跳舞,而是舞蹈工作者願意走到排練場與黑盒子劇場的小框框外,到大安森林公園與平時可能和舞蹈無緣的市民們,用身體與大家交個朋友聊個天。不過,若是考團時境秀、舞者即興或與旅外舞者的訪談中,能再多聽到一些觀眾的好奇與回饋,這個聊天會更為雙向一點。喀嚓!開了幾瓶沁涼的啤酒,與朋友們一同慶祝這個美好的夜晚,順便覺得人生真美好,或許這就是專屬於夏日週末看完戶外演出後,最痛快的享受之一!

《鈕扣x鈕扣計畫》

演出|Meimage Dance(林燕卿、許耀義、劉奕伶)
時間|2015/08/01 19:30
地點|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