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語還休《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3月
18
2019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同黨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5次瀏覽
陳佩瑜(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生)

以李崗為首的製作團隊自2008年起製作《阿罩霧風雲I-抉擇》「戲劇重現紀錄片」,一路以來對探尋台灣文化根源之用心,讓人對其第一部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寄於厚望。

舞台上,大部分時間豎立著兩道日式拉窗。上舞台一整排黃暈的燈光自紙窗透出,雅緻溫柔,散發著濃濃的日式風情。戲裡的台詞六到七成是日語,時刻需緊盯著字幕。如此一個擬仿的大和空間,上演的卻不是日治台灣時代的故事。阿爸顏惠民和卡桑一青和枝從邂逅到相繼走完人生,時間點實為民國五○年代後期到七○年代中期。如同顏惠民身在台灣、心在日本,我眼前的舞台即如顏惠民心中的烏托邦一般,不論在任何時空,他只看得見他想看見的大和世界。顏惠民想做日本人而不可得、身份認同無依的痛苦心境當然可以同理、同情,但製作團隊是否忽略了幫戲裡戲外無數想好好做一個台灣人的群眾發聲?

配合劇名的副標「我的阿爸和卡桑」,劇情乍看之下即是雙線呈現男女主角的心境。但理應成為敘事主軸的顏惠民心路歷程,卻欲語還休;或是說,不知該如何詮釋?推動戲劇進行的主角意志可以說根本看不見。除了「想當日本人」這個如同某些空中樓閣的政治意識形態外,他努力做了什麼?觀眾只看到無止盡的抑鬱、逃避。所謂「有遠見」的保險套事業也不知是史實,還是編劇遊戲之筆?假如可以不用接掌家族事業,顏惠民真正想過的生活到底是什麼?認同一個故事常需認同主角,進而產生戲劇的「同一作用」(identification)。尷尬的是,這位主角的目標意志卻是當一個「大日本帝國的皇民」,身為台灣人的觀眾都能認同嗎?該為他達成心願開心嗎?

可能本劇也不知該怎麼讓主線有發展空間,於是卡桑的心路歷程便漸漸喧賓奪主。只是,當劇情一以卡桑為主,它便成了一個「邁向台灣好媳婦之路」的通俗劇──礦王世家的豪門婚姻、權威難溝通的長輩、貼心忠厚的女僕阿春……,只是這類內容,觀眾並不需要透過本劇才能看見。至於宣傳的重點「見證大時代下的動人愛情」,筆者也認為只有在顏惠民臨終前,與妻子坦誠不諒解她與家人一起隱瞞病情那段,才終於入戲、被感動。原來對他來說,妻子是他孤寂生命中唯一能信任的人啊!

那麼,這齣戲究竟還欠缺什麼?

女兒與(劇中)導演的串場,時常略顯多餘。但導演真實身份為阿春兒子這個伏筆,卻幾乎沒有進一步為上一代發聲,實為可惜!阿春的丈夫是位礦工,因得了塵肺病而無力再養家,只好讓阿春到顏家幫傭貼補家用。這樣一個明明可以好好代言社會底層的支線,卻只用阿春習慣觀察九份是否起風來判斷礦坑有無出事,簡單地以感傷帶過。反而是顏父痛心的教訓顏惠民時,提醒他說:「你覺得你的自由跟尊嚴很重要,那別人的呢?」、「你的自由跟尊嚴是靠多少礦工辛苦換來的,你想過嗎?」才得以感受。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想要引領觀眾去同理像顏惠民這種上層菁英對台灣不同角度的認識,出發點值得肯定,但可能同時需有台灣庶民的角色來平衡觀點。本劇以溫情為主要訴求,但筆者更期待能看到製作團隊拉大格局,帶給台灣觀眾更廣闊及深層的視野。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9/03/10 14: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個作品中有各自重視的核心主題,而在《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中則是將父母的敘事加以整合,使兩個人物生命中有所重疊的部分不會因為敘事主題的差異而有輕重之別。(蘇恆毅)
4月
01
2019
劇中巧妙運用阿春立於和式門邊聆聽山風的動靜,描繪礦民之妻憂心礦坑種種動靜的傳統,彷若無聲底層的台灣人民寫照;卻又很快地被少奶奶和枝拉著學著買菜、作飯、學台語的日常給沖淡了。(劉勇辰)
3月
25
2019
一青妙的演出動人,不過她在本劇對於父親所抱持的困惑,或許亦是由於台灣歷史最為幽暗的面向依舊有待處理。《時光の手箱》揭開了歷史的黑洞,該怎麼填補則是我們接下來的任務。(王威智)
3月
18
2019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