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開箱《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4月
01
2019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同黨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01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由於歷史研究開始從「國族整體的大敘事」轉向為「關注個人家庭的小敘事」,也連帶使文學與劇本創作開始關注這些在大敘事中被掩蓋的小敘事,讓整體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當中,可以更貼近常民的生活,也讓那些在史傳中不易被訴說的事件與人物情感得以有被看見的機會。此種創作現象之於臺灣,則可以看見近代史的變遷與身處於其中的人的生活樣態,讓臺灣史在文學與劇場中得以補足研究與史料的空缺。

此次《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也是從臺灣的近代史當中,經由一場異國戀情,表述個人與個人、與社會的溝通過程,並且建構出自我的身分認同。然而在關注舞台劇作之前,則可從一青妙的原著《我的箱子》(私の箱子,2013)與《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ママ、ごはんまだ?,2014),及相關的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ママ、ごはんまだ?,2016)加以對照。

從兩本散文集的內容,不難看見《我的箱子》和《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分別對於父親與母親的記憶與書信進行回憶重建,且關注的層面也並不相同。前者著重的是父親在家國之間的自我認同的焦慮,後者則是從母親在家庭中希望得到夫家認同的努力、以及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加以著眼。而從《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改編的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則延續散文集的內容,關注母親在大家族中的生存方式,同時也關注一青妙姊妹的成長經驗,從味覺進行對於母親與家庭的回溯。

每個作品中有各自重視的核心主題,而在《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中則是將父母的敘事加以整合,使兩個人物生命中有所重疊的部分不會因為敘事主題的差異而有輕重之別。且此劇經由與一青妙的對談、與舞台空間的前後並置,還原出故事敘述過程的兩條時間軸線,也符合散文經由女兒的視角對於雙親生命故事的回顧,藉此將一青妙對於「我是誰?」的自我疑問與自我追尋得以呈現。

值得一說的是,在此劇中添入、與一青妙對談的導演一角的作用性。該角色的功能是為了讓一青妙說出家族的故事以作為紀錄片的取材,但直到劇末才說出自己的身分,以及接洽一青妙的原因,是想證實自己對於上一輩的兩個家族的關係與想像,難免令人對於此角色的作用有妾身未明之感。【1】且兩人在互動上的火花僅在於文化習慣上的差異,並未對於家族的共同記憶有所交流,加之本劇由於是以一青妙的家族作為核心,導致導演的家族故事被收編掩蓋,只能在最終遺憾地表明一青妙很幸運,可以經由某種方式對家庭有所回憶,並讓這些故事被記住,而未能經由導演家族的故事有所補充。在此部分,或也指出了家世上的不同層級,導致故事可被述說與記憶的機會,乃至於是部分臺灣人對於歷史與環境的旁觀,以及欲語還休的曖昧態度。

當然,以《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的歷史敘事,可以補足臺灣近代史敘事中所缺乏的人民於當中的感受,以拼湊臺日時空中的部分面貌;且經由國族、家庭、愛情等方面的自我認同與生存體驗,連貫世代間的情感與不同觀念,讓生命的張力在拉扯過程中得以被彰顯,也讓臺灣社會的故事有被訴說的機會,不至於被塵封消逝。因此,舞台劇如何訴說臺灣故事,在逐漸被重視的當代環境下,也使此種類型的演出可以被期待,並有未來開展。

註解

1、如王威智〈掀開歷史的黑洞《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943)與陳佩瑜〈欲語還休《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955)均對於此角色的介入導致敘事結構的破碎;在情感上,亦無從代表自己的底層臺灣人家庭身分進行發聲,對此感到遺憾。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9/03/09 14:30
地點|臺北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巧妙運用阿春立於和式門邊聆聽山風的動靜,描繪礦民之妻憂心礦坑種種動靜的傳統,彷若無聲底層的台灣人民寫照;卻又很快地被少奶奶和枝拉著學著買菜、作飯、學台語的日常給沖淡了。(劉勇辰)
3月
25
2019
配合劇名的副標「我的阿爸和卡桑」,劇情乍看之下即是雙線呈現男女主角的心境。但理應成為敘事主軸的顏惠民心路歷程,卻欲語還休;或是說,不知該如何詮釋?(陳佩瑜)
3月
18
2019
一青妙的演出動人,不過她在本劇對於父親所抱持的困惑,或許亦是由於台灣歷史最為幽暗的面向依舊有待處理。《時光の手箱》揭開了歷史的黑洞,該怎麼填補則是我們接下來的任務。(王威智)
3月
18
2019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