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取卡夫卡,吳興國懺情與現身《蛻變》
11月
19
2013
蛻變(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0次瀏覽
吳岳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當代傳奇劇場的2014年新作《蛻變》,與其認為它「改編」自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說,不如稱其從《蛻變》「取材」或許更為貼近。經過吳興國的編、導、演後,卡夫卡其實並未現影於這部作品中,它離經典遠矣,卻更像是「另一部」吳興國的自白。

以當代傳奇劇場的劇場史觀之,從第一部作品《慾望城國》以來,吳興國的劇場實驗看似在傳統與創新間徘徊,題材穿梭東西方、橫跨不同文類,而表演形態也不斷在京劇、崑曲、現代舞、歌劇、歌舞劇、話劇間融和、拼貼、或者是解構。也由於吳興國的實驗態度與手法,總被認為他背叛了自己出身的京劇。但,真是如此嗎?其實,一路以來,不管題材、手法等如何置換,不曾被完全捨棄的是他作為藝術源頭的京劇。意外地,他不斷跨界、跨文化,實是都非原封不動地搬演經典,而是離經典較遠地發揮自己身體裡的藝術可能。於是,至今最洗練的作品《李爾在此》雖來自莎劇《李爾王》(King Lear),卻是一段吳興國的懺情錄。同樣地,亦為獨角戲的《蛻變》,無論結構、表演、內涵其實都近於《李爾在此》,或許這是吳興國在十多年後的二度懺情。

被劃分為六場的《蛻變》,並未完整演繹原著的情節,甚至僅是取其形,包含變形、被排擠等基本結構。而吳興國除了擷取卡夫卡其他作品的文本片段外,更多地是偷渡了他的個人解讀以及情感。之所以認為此作與《李爾在此》相近之因就在於此,《蛻變》同樣地充滿後設的解讀空間,拉遠了和原著的關係,看似在述說主角與父親、老闆、女人、妹妹之間的關係,其實存在著吳興國自己的視角,可能是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又可能是他與他人的糾結。甚至,作者於劇中的現身,不管是吳興國還是卡夫卡,都直接點明了戲劇與真實之間的拉扯;他看似在鼓舞變成蟲的葛里戈,或許也是吳興國對那個存在於內在的自我深沉地吶喊。這種糾葛於其中的情感,似乎在在地與《李爾在此》裡那撕心的「我是誰」相互呼應,不斷找尋彼此的答案。

而《蛻變》在表演藝術上的發揮,也展現了京劇所擁有的延展性,以及吳興國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與藝術源頭。基本上,吳興國的「跨行當」演繹早在前幾部作品就已發揮地淋漓盡致,在這次一氣呵成、未有中場的演出裡,生、旦、淨、丑交錯運用,於不同的角色裡面遊走,得以去塑造大蟲、葛里戈的情人、妹妹等。而吳興國的表演本就不止於戲曲,《蛻變》裡更可觀的其實是他在東西方表演藝術的融涉與跨越,包含了默劇、現代舞等,並且透過近乎是裝置藝術的舞台布置,達到上下移動的視覺轉移,而不只是傳統的平行走位。此外,《蛻變》裡更為華麗、精緻的是數位科技的使用,讓整個舞台畫面不再只是單一靜止的,而是每分每秒都有豐富的變化。

當然,《蛻變》還是存在著當代傳奇劇場一直以來的問題,也就是「文學性」與「主體性」的缺乏。在吳興國對卡夫卡進行拆解之後,存在著他自身對於《蛻變》的解讀,進而不斷地表述自身情感,確也導致原著的內涵被簡化。而運用老莊思想與卡夫卡對應,看似東西方的跨文化閱讀,卻又流於點到為止;縱使卡夫卡可能讀過老莊,但兩者間的連結似乎就像是《等待果陀》與佛學的面對面一般,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詮釋空間。另一方面,《蛻變》在整個結構上,實在太接近於《李爾在此》,包含第五場的背蟲觀海,似乎是愛德佳帶著老父的橋段再現;而第四場的〈愛〉,類於《李爾在此》第二場〈弄〉的取樣。不過,〈愛〉這場有意思的是,大量地改動了《牡丹亭》的〈遊園驚夢〉,再現傳統戲曲的美,而這可能也是吳興國近年不斷致力之所在。只是,張大春所改編的唱詞雖有其迷人之處,但放置於湯顯祖面前,似乎就失去其本有的優勢了。

的確,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有完美的呈現。就像吳興國在這樣複雜的「跨行當」表演裡,不可能完美地演繹每一種「腳色」。只是我們都可以看到吳興國在「腳色」與「角色」間不斷流動的過程,去揮發自身的藝術雕琢,甚至唱出、唸出、演出有別於傳統戲曲的韻味。更令人動容的是,在最後一場〈飛〉裡,吳興國近乎赤身的,以太古踏、雲門舞集那樣充滿原始能量的姿態,或是翱翔、或是跳越,展現其身體的線條。在吳興國的身體上,我們忽然看不到他漸長的年齡,只有那源源不絕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在那瞬間,被激動的淚水所深刻體認到的是,「這是屬於吳興國《蛻變》」,無人可以取代。

《蛻變》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3/11/03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著小說中,昆蟲特有的五感確實改變了葛里戈看待周遭事物的方式,《蛻變》則進一步從人蟲之變看向莊子的物我之辯,格局視野全然打開,可見變蟲未必是壞事,而做人之負重前行是何其艱辛?(邵悅)
12月
03
2021
這齣戲終究源於卡夫卡,我們真的可以忽略葛里戈的變形、真的應該要滿足於眼前的「傳統中國吃到飽」嗎?六場的「夢」、「醒」、「門」、「愛」、「禁」、「飛」單一場次成為身而為人的普遍情感追求,成為人生走一遭所終究會面臨的各種困惑與哀愁,是《蛻變》或不是《蛻變》,還重要嗎?(劉育寧)
12月
25
2013
吳興國是否透過《蛻變》而將傳統劇曲美學成功銳變,絕對不是某位專家學者或是前輩師父說了就算,更需要多數人走入劇場來欣賞這位革新家的努力。(李旻原)
12月
23
2013
吳興國奮力揹起他/牠身軀的那一刻,葛里戈/大蟲/戲曲三位一體,具現了戲曲在當代文化環境的進退失據、日漸衰微,以及吳興國的義無反顧、一往情深。劇作再度與吳興國的個人生命疊合,其動人程度足以讓人原諒前一場炫奇式的自曝。(林幸慧)
11月
05
2013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