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經驗為本的音樂文本《彈琴說愛》
6月
29
2015
彈琴說愛(表演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9次瀏覽
汪俊彥(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丁乃箏編導、美籍音樂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和他的盲人鋼琴學生許哲誠主演的《彈琴說愛》在2010年於台北首演之後,在我觀看的這場演出已經是第110場了。丁乃箏是表演工作坊的主力成員,自成名作《暗戀桃花源》飾演春花一角大受好評開始,其編導作品風格性十足,尤其在運用演員肢體、安排敘事結構,而在選擇題材方向則常遊走在娛樂性與社會介入性之間。這次《彈琴說愛》選擇在台北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信義計畫區(新舞台熄燈的信義計畫區),更與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但對我來說,卻不僅僅僅是商業考量的異業結盟。以當代臺灣現代劇場史來看,細數自由遊走在大眾與文藝之間的大劇團,表坊必然是其一;但有趣的地方在於,表坊不往往只在二中選一,而是在看似大眾的作品中帶著反省,間接介入社會。

《彈琴說愛》表面上看來是場豐富的音樂劇,由兩位鋼琴家彈奏了大量著名古今中外作曲家的作品,Gershwin、Bach、Chopin、Lutoslawski、Beethoven、B. King、黎錦暉、戴傳賢等,加上高明的彈奏技巧、耳熟能詳的曲名(臺灣垃圾車會放的音樂、婚禮音樂等)、雙鋼琴、四手聯彈等等,對大部分的大眾而言,豐富的表演早已經值回票價。當然,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嚴格地說,就連盲人鋼琴演奏家許哲誠本身都可以作為商業賣點之一,如何看到「特殊人士」的成功表演。就此點來說,《彈琴說愛》是非常商業、大眾而成功的。

但《彈琴說愛》還有另外一面,即呈現失去視力的哲誠在舞台上身體走位的難處。丁乃箏並沒有僅僅呈現哲誠優異的鋼琴技巧,讓哲誠單純成為大眾音樂會的演奏家;相反地,她讓哲誠成為近似相聲表演的舞台演員,必須多次大規模地在兩架鋼琴中間換位、在觀眾面前大量展現能動的身體(例如當眾脫下西裝上衣與褲子一段、范德騰搶鋼琴位子等)、大量使用語言與范說學逗唱,讓整場原本可以以鋼琴彈奏技巧為主軸的音樂劇,轉變成必須面對身體(困難)的表演。哲誠不依賴視力而只能靠著對於聲音之於空間的敏感度,要不斷與整個劇場(包括舞台上下)的各種音源雜音協調,才能精準地達成舞台上不靠人攙扶的自主移動。換句話說,對哲誠而言,聲音不只是經典或是古典,而是非常現實的。這個現實而當下的聲音性(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稱呼),同樣也反映在整齣戲的內容上,劇情安排了哲誠回顧學習音樂的辛苦過程、經歷自我質疑、在期待與辜負中載沉載浮、在異於常人的認知中重新討論顏色等,在在指出每一種看似標準而普世的價值,實質都鑲嵌在複雜的生命與歷史經驗之中。敘事又透過對照范德騰,由他自述幸福而溫暖的生命歷程,自小無慮地學音樂、古典樂與浪漫的暗戀、專業的音樂教授與演奏家、近乎自由移動的跨國菁英等,再一次凸顯音樂的現實。

如果相聲段子可以不斷透過演員的演繹而重複,《彈琴說愛》則是一場無法複製的相聲文本。它以哲誠/演員為核心的創作,回溯到表坊熟悉而擅長的集體即興表演創作,是一場以生命歷史作為即興創作底本的表演。

《彈琴說愛》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5/06/23 19:30
地點|台北新光三越A11六樓文化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