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brid對話下的《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
6月
26
2015
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采風樂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1次瀏覽
夏鈺淳 (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采風樂坊》自創立以來,以臺灣傳統文化作為本體,以此根基下以傳承與創新為目標,積極致力於跨領域、跨文化的合作,激發出臺灣傳統文化風貌與美學新視野。這次《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除了由科隆中世紀人聲古樂團、采風樂坊及廖瓊枝分別詮釋中西音樂文化的傳統面貌外,在這樣跨文化的互相對話下,透過實踐者的互動過程中,不但認識他者,亦更突顯出原生背景與文化。

音樂上半場以Ars Choralis Coeln(簡稱 ACC)帶來中古世紀音樂從科隆大教堂及教區博物館收藏的十三世紀唱經本(Antiphonary)中節選出的合唱詩歌、葛利果聖歌的風格作品,其中多首「萊茵河女先知」德國修女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的宗教劇,從古樂器費德琴(Fiddle)、木笛(Flute)、木吉他(Gittern)、手轉風琴(Hurdy-gurdy)、鐘鈴(Glocken)象徵性的歐洲傳統文化物的再還原,音樂內容多為宣揚福音、讚頌美德的樂思,隨著燈光舞臺營造出充滿神秘的祭儀性的美感。以當代人的思維擴展再現歐洲中世紀雋永的傳統精神,讓觀眾得以一窺中世紀音樂之堂奧。

采風樂坊演出曲目:《步步嬌》、《行街》、《上四套》,以笛子、二胡、古箏、揚琴、中阮等最具代表性的六項傳統絲竹樂器為器樂編制,每件器樂各具鮮明個性,在合奏時既能互相體現支聲複音(heterophony),以非和聲對位的作曲手法作為織體建構出其協合性,互相對比烘托並展現樂器本身的特性也體現結合後的曲調流暢委婉、獨特的韻味,節奏上異於歐洲音樂結構概念,基於情緒的需要而豐富多變,使得音樂多了流動的自由性,以《行街》為例,聯曲結構無再現的多段體,力度與速度之間運用漸變的方式,速度的掌握與力度的控制有著直接的關係,體現恬靜與熱情、歡愉、熱烈之間的情緒層次堆疊,結束在快速而熱鬧的氣氛作為終止。上半場最後一首《長恨歌》,由廖瓊枝演唱歌仔戲曲調,從舉手投足、眉眼之間體現細膩優美的身段,體現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的曲境。

此次企劃執行黃正銘說:「在當代交會,我們就以當代作品作為媒介和平台,讓兩者對話。」由此,作曲家董昭民《陽月》,以赫德嘉的神祕宗教劇〈Ordo Virtutum〉、台東調〈三聲無奈〉、嘉義民謠〈六月田水〉作為題材,德國作曲家Oxana Omelchuk《ARI ARALO》透過跨文化的方式作為媒介,連結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樂樂器傳統中國樂器,創造富於新意的嘗試。最後,作曲家黃正銘創作《馬嵬坡》讓兩團穿插演奏,最後一曲,讓廖瓊枝的歌仔調進入古樂中,體現當代音樂透過多元的跨界合作,推陳出新的外貌。

從此次表演的跨文化表現與型態中,我們能看到沒有絕對主、客體關係的表演形式,將不同文化混合起來,造成交融後的複合性(Hybridity)的特質,透過對話下,不刻意的重塑其新貌。讓我們反思在探求作品所形塑過程與結果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必須從文化與過去經驗的追尋,探求更深層、更上游的泉源,更勝於技術性的分析與觀看其差異性。

《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

演出|采風樂坊、科隆中世紀人聲古樂團、廖瓊枝
時間|2015/05/16 17: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
雖然音樂在整部作品裡如此重要,但也少有角色或劇情引導觀眾留心聽覺,讓音樂始終停留在背景。在這些情形下,那「音樂與情緒關係」的感知與想像之訓練,也因此大打折扣。
5月
28
2025
這場音樂會以久石讓的經典動畫配樂為主軸,將現代與爵士、跨界與流行的語彙巧妙融合,帶領觀眾走入一扇通往「絕對」音樂世界的大門。
5月
21
2025
在呂紹嘉的帶領下,器樂聲部間的合作,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各個器樂的獨奏段落,也精彩得令人目不暇給。NSO好似站在山巔的巨人,以其虛懷若谷的心境,用蕭斯塔柯維契的音樂,帶著觀眾一起經歷了一場帶了點魔幻氛圍的音樂旅程。
5月
20
2025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