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空間對話《重演》
10月
11
2011
重演(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陳品秀

上週末,周書毅帶領他今年剛成立的「周先生與舞者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B2中庭以景觀舞蹈的形式呈現新作《重演》。這是北美館的「畫像劇」表演藝術活動之一,希望透過不同藝術形式的介入,讓美術館的空間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景。周書毅的《重演》邀請台灣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師主林璟如力挺,共同創作,在異於劇場的開放空間,依著建築環境的特性,就地發展作品;主題則從時間與記憶著手,挖掘環境蘊含的可能性。

演出時間是下午五點,開始之前,一身黑衣的周書毅,已站在北美館的白色懸臂飛廊前,在黃昏斜陽的照射下緩慢舞動著身體。飛廊三面透明的玻璃牆,讓他成為往來行人注目的活動雕塑,以及觀眾入場的第一道美麗觀景。

觀眾下到地下二樓的中庭之後,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沿著牆面以ㄇ字形席地而坐。由廖笠安、陳立鼎等人所創作的裝置布景,以透明塑膠的漁網布置在天井半空和地上,暗喻著時間的河流。身穿豔藍色長裙的女舞者,在聖歌的力量推動下,朝前方緩步迂迴前行。此時,周書毅又在觀眾不留意之時,抵達開放的樓梯間,與她遙望,隔空互動。

接下來的幾個片段出現在中庭的不同空間。有時是牆角的黑白雙人舞;有時是幾位白衣舞者翻轉如潮夕,或突然回復成具有意識的個體探索彼此。還有古典造型披著紅紗的舞者,像個新娘,突然在樓梯間現身下樓,慢慢走進中庭旁的空屋,直直穿過。最後一段是空屋裡穿著膚色緊身衣的舞者,她貼著牆,沿著牆面伸展的四肢,觀眾在中庭隔著玻璃觀看,像看著實驗室裡的動物……

景觀舞蹈(site-specific dance)其來有自。早自1960至70年代,美國舞蹈家崔莎‧布朗等人就在突破劇場隔離的環境劇場概念鼓吹下,在不同建築物的頂樓傳遞著身體旗語。這類景觀舞蹈是從環境賦與的靈感,展開身體與空間的一種對話,帶領觀眾發現新的內涵。作品多半是依著空間量身訂作的,作品除了必須考慮到環境本身的特色,還關乎到空間與歷史間的脈絡關係,以及讓觀眾自由選擇觀看點的自主性。

在環境劇場已成為一種常見的表演型態的今日,《重演》當然已經沒有突破劇場隔閡的需要。《重演》以北美館為演出場域,靈活地運用了中庭的各個空間,確實發展出跳脫日常邏輯、非常印象式的動態風景。但前後段落間的關聯性並不多,黑、藍、白、紅各色舞者間,不僅服裝風格各異,動作語彙也不盡相同,都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片段。與其說《重演》是一個作品,倒不如說它像「美術館裡同一展場中的幾個作品」來得更貼切。

也因為不同片段的轉換缺乏適當的銜接,或許是出於故意也可能是場面調度不夠純熟,沒有足夠的導引,導致觀眾一面看演出,還得忙著猜測下一個場景會出現在哪裡,等回過神來移動位置,已被其他觀眾占去了視野。

《重演》原本試圖探詢的,是在這個展品與觀賞者來去的空間,到底有什麼東西留下來?然而在這塊曾經有過凱達格蘭族居住、美軍司令部駐守的土地上,這些時間的記憶似乎不在舞蹈回溯的範圍之內。倒是裝置、音樂與環境有了最貼近的對話。裝置的河流隱喻了美術館外基隆河的變遷;而有著水聲、金屬、音效的音樂,呼應著北美館被高架橋吵雜的交通噪音、和飛機掠空震耳欲聾的引擎聲夾擊的窘迫。

《重演》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1/10/05 17:00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B2中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