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寫實《看海的日子》
10月
31
2016
看海的日子(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48次瀏覽
廖盈智(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研三)

這個故事是出自於黃春明小說《看海的日子》,主角白梅自幼被養父母送去娼寮做娼妓,從埋怨、苦毒到接受,並在裡面幫助年紀較輕的娼妓鶯鶯,為著養父的過世甚至回去奔喪,被養母和她的小孩們排擠鄙視,白梅一次在火車上巧遇鶯鶯抱著一個幼子,已經與一名少校結婚,因此讓白梅突然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於是懷了一位恩客的孩子,回到自己親生母親的家鄉住,並在家鄉協助村民更改賣地瓜的方式,使得價格得以調高,隨著公地放領改善了大家的生活水準,村民也認為她為家鄉帶來幸運。白梅經過很大的生產痛苦才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後來想要回到漁港附近去找尋孩子的父親。

進入劇場中,刻意營造那個時代的氛圍,大部分的演員是以歌舞隊的形式出現,時而以舞蹈、對話訴說白梅的感受,時而隨時轉換擔任次要演員身份來鋪成整個故事線,其中最讓大家屏息的部分在於主角白梅仰躺,雙腳張開背對觀眾,嫖客做出做愛的姿勢,因為這樣突如其來卸下武裝的寫實表現,讓觀眾好像與劇中的時代與角色白梅的妓女生活更接近一些,漸漸被白梅熟練的演技帶到了那個情境中。佈景道具都相當精簡,但由於這個劇本的情節帶動及感受性極深所以不會覺得佈景過於粗糙。

由於進劇場前並沒有看過這個故事,對於當中出現了不同演員擔任母親感到有點莫名,雖然兩個演員都演得很不錯,但是若要使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其實可以多找幾個不同人來飾演,可以更凸顯出演員的功力及彼此間的默契。但是在演出後,查詢故事內容才明白故事中確實有親生母親與養母兩個角色,在故事的過程中並沒有交代得夠清楚,以至於造成觀眾的誤解,實為可惜。

我相當喜歡導演使用了歌舞隊的形式。用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球體,好像是用毛線纏繞的,但是較硬的材質,好像一種延續的感覺,當歌舞隊在把玩幾顆球的過程中帶動的或許是無奈的延續,或許是沒有愛情的性愛的一種悲哀,導演用了時實時虛的方式呈現著一種極度寫實的故事。在場景的轉換上也有很多值得讚揚之處,包含了白梅回到當時在娼寮與鶯鶯相知相惜的過程,突然之間又轉換到他們在火車上相遇即將離別的那一刻,這個地方真是處理的很巧妙。

故事幾乎繞著白梅一個人轉,然而擔任主角白梅的演員培慈表現可圈可點,無論是在情感流露或是對於憤怒表現都相當出色,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她跟養母之間的對話,白梅回到家中奔喪,養母逼迫她結婚,其他家人及鄰居對她的鄙視和眼神傷害,甚至連小寶寶也不讓她碰,好像她是家中的羞恥,句句對話都呈現了劇作家對於角色深刻的鋪陳。到白梅懷著孩子回到親生母親的家鄉,對哥哥的照顧和鼓勵,以及勇敢的性情激勵整個村莊的村民面對眼前的困難,這樣的一個故事,沒有使用花俏的劇場技巧,選擇了很棒的演員,吸引觀眾體會白梅的心境,並走進妓女那種無奈的肉慾生活中。

《看海的日子》

演出|樹德科技大學演藝系暨藝管學程
時間|2016/10/ 22 19:30
地點|高雄市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