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是顆珍珠,就不怕黯淡無光《樂海遺珠2-華麗年代1920》
7月
26
2023
樂海遺珠2-華麗年代1920(Dominant5鋼琴五重奏室內樂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33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今晚,Dominant5鋼琴五重奏室內樂團選擇二十世紀受到較少關切的作曲家——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以及康果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897-1957)的鋼琴五重奏作品,為觀眾增添聆聽室內重奏作品的另一種風味。 

普法戰爭過後,丹第不畏社會排外異音,堅持己見,以嚴謹的德式和聲理論作曲,並建立學院,為擁有相同理想的學子提供資源;康果爾德從小接受正統的維也納音樂教育,因緣際會踏上美國為好萊塢電影配樂,於新領域蒸蒸日上的同時,也躲過被納粹壓迫的日子。兩位作曲家正好在世代的交替之處,卻不像貝多芬那樣被世人常記在心,畢竟二十世紀的戰爭太過可怕,文化遭受質疑以及衝擊後,有太多令人難以捉摸的東西出現了。還好今晚的音樂會先有導聆解說,主題安排清晰有條理、搭配五位演出者適宜的分段演奏,頓時覺得來不及入座聆聽完整解說的觀眾,實在很可惜。 

上半場首先演奏丹第的作品。第一樂章由鋼琴狂野地奏出四小節前奏,一陣波濤洶湧後,便退居幕後,讓弦樂們降臨這滾滾洪水,迎風破浪。貌似擔憂自己出了風頭,鋼琴家極為謹慎地使用踏板,收拾那對張狂爪牙,控制聲響在空間中不慍不火,蟄伏於其他弦樂夥伴的齊奏之中;諸位夥伴接收到這樣的訊號,整體演奏重心便放在第一小提琴身上,構成一種熱情的專注,使得第一小提琴為了回應夥伴們,速度漸漸飛快,一些小音符被「給予拍點」的動作甩動出去;到後頭,鋼琴在追逐的過程中稍有力不從心之感,舞步看似和諧,實質多了等待,連優美的旋律到手時,也草草帶過。 

當聲響急遽前進的同時,鋼琴究竟扛起什麼樣的責任? 

鋼琴五重奏,最常見組合即是鋼琴、雙小提琴、中提琴以及大提琴。 
不像團中其他大小弦樂器,鋼琴無法在堅硬的琴鍵上做出揉弦的動作來改變聲波的振幅,樂句與樂句中間的情緒轉變,得仰賴「空間」來改變,讓耳朵在聆聽音符連接音符、旋律連接另一條新旋律的當下產生時間差,而那便是如同說話般「呼吸」的時刻。 

鋼琴家極具良好的教育與音樂技巧,手指有力且觸鍵相當均衡,每顆音符規律且打磨的細緻圓潤。若認知中,將意識從「我只是個襯托旋律的伴奏」跳脫到「我能協助整體音樂變得更好」的合作角色,一邊觀察其餘合作樂器的音域特質、發聲方式,進而在合奏的過程創造明確的「空間」聲波,鋪敘合適且完整的和聲方向、架構,更能將舞台上所有聲響融合其一。 

當弦音彼此擺盪,那就提供彈性、堅定、扎實的土地供它躍動到最高處。 
當聚光燈打在面前,那就不受拘束的盡情歌唱。 

對比丹第極度壓迫、窒息氛圍的演出,下半場康果爾德獨有的特殊聲響、七彩的熱絡,加上導聆時中提琴家特別獻唱了一段康果爾德的藝術歌曲,場景頓時改變,彷彿站在點綴水晶燈的大廳階梯,緊密交疊的旋律織出色香味俱全的樂段。清晰、豐富的織度,讓鋼琴得以穩重行進:既能適時放手,不淹沒前頭燦爛奔放的弦樂,又能以和聲提供巧妙的支撐,接住在場所有人的心。 

那美好,宛如享用香檳過後,微醺的紅粉臉頰。 

雖然演奏康果爾德的第二樂章之前,觀眾的手機鈴聲掐碎了這一切醞釀的氛圍。那瞬間,我們都很緊張,但看到演出者泛起從容笑容,呼吸後,不疾不徐的按下琴鍵,中提琴與大提琴纏綿多情的樂音響起,原來那懷有思情的夜色便映在眼簾,浮現在舞台中間;沈澱的思緒更被鋼琴左手低音聲部的塊狀和弦牽引,尤其是鋼琴齊奏的單音下行,雖是簡單幾音,卻因背後經過無數的夜晚雕琢成型,令人難忘, 

不管一個室內樂團擁有多少人,要是少了任何一人對音樂的專注度,那舞台上就是少了一個人。異中求同的過程,也不要否定自己的品味、忘記自己的喜好是什麼:「只要你是顆珍珠,就不怕黯淡無光。」今晚的演出著實且真誠地印證了這句話。 

《樂海遺珠2-華麗年代1920》

演出|Dominant5鋼琴五重奏室內樂團
時間|2023/7/18 19:30
地點|高雄衛武營文化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