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拆解後,如何重構?──《野獸的咆哮》
8月
03
2022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6次瀏覽

蘇恆毅


大疫一場,使得嵬舞劇場舞蹈團的《野獸的咆哮》的這聲野獸咆哮延後將近一年才得以發聲,同時也為延期的「2021正港雄有戲」畫上句點。故事從《美女與野獸》出發,揉合戲劇、舞蹈、音樂三種表演形式,若再將配音的語音要素加入,則為四種形式的結合演出,試圖在單一作品中將各類表演藝術進行整合。


超脫地從秩序重組中脫身

作品雖取材自《美女與野獸》,但從故事主題來說,相對於愛情,作品中對於藝術──或者更廣義地說是文化、知識──的歸屬,不如說是「盜火者」普羅米修斯這個神話的挪用,或許較為符合《野獸的咆哮》的主題。

演出上,雖採用《美女與野獸》的人物關係,但作品中情感最激烈之處,在於從第四幕開始,貝兒的父親對著群眾喊話,要群眾反抗生活中的壓迫,並從野獸的手中搶回土地、家園、文明等事物,政治性的傳單發送、高呼口號,以公平正義與為了下一代做號召,渲染群眾的情緒,進而闖入森林中的野獸大宅焚燒一切,企圖打破野獸掌握一切的現狀。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若說「野獸」是代表貴族、同時也是原始的神秘力量,掌握一切文化知識的奧秘,用野獸在演出中的語言來說,就是「美」與「善」的存在,那麼貝兒父親的「商人」身分,並且鼓動群眾將象徵文化知識的藝術品盜出並分散給眾人,則是將這些奧秘解除玄奧並普及化的意義。兩種勢力,可以說是現代文明進程中,對於權力秩序重組的衝突,以及文化知識究竟應當掌握在誰的手中的討論。

但是在演出中,以藝術品做為象徵物,背後要討論的是什麼,卻顯得模糊,只能從宣傳口號與標語,大致可以判讀出作品當中帶有臺灣近年政治與選舉時的相關現象,同時討論「傳統」在現代的意義,以及世界絕非是一分為二、斷然分明的樣態。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從這個角度做為出發,在野獸和商人之間的貝兒看似是一個調停者,然而演出並非如此。貝兒雖身在其中,卻說出「因為兩者皆為善,因此無法在這其中進行選擇」,隨後從黑暗的火光之中,走出光明的戶外,不僅並未調停,面對當前秩序的破壞時,反而一切塵埃不染於其身,僅是等待新秩序在未來重新建立。

此種姿態看似高潔超脫,實際上更予人一種近乎於不諳世事,且不願觸碰俗事的感受。但這是面對兩種勢力/觀念衝突的方法嗎?貝兒的居中逃離固然可以是一種選擇,然這個作品究竟期望建立的是什麼樣的新秩序,並沒有結論,也許人總要從幽暗殘破的房屋走出後,才會有想法吧?


表演形式的整合或拼接?

如前所述,《野獸的咆哮》同時將舞蹈、音樂、戲劇、配音四種表演形式同時呈現在作品中,並且希望找到表演藝術形式之間的共同語言。對此,製作方認為表演藝術的共同語言在於「情感」。但這樣的說明,或許可以再更進一步地思考:藝術作品的誕生大抵不脫離創作者的情感激盪,而在有了這些情感後,使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才有這些藝術作品。但這些作品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僅憑「情感」就能整合嗎?

在演出中,可以看到小提琴家的演奏、舞者的肢體呈現、肢體與對白帶出的戲劇情節、配音員透過語音呈現舞者的戲劇語言,整體而言,演出節奏流暢並無窒礙。但四種表演形式的連結並不堅固:語音和樂音的呈現,雖然可以與舞者的肢體情緒相結合,但舞者的眼神與表情卻無相對應的戲劇感,反而有「未完成」感。演出最後,貝兒可以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在此前均用配音,雖可理解是一種角色主體性的呈現,但聲音形式的不連貫反而在觀看時形成衝突。


野獸的咆哮(嵬舞劇場舞蹈團提供/攝影張淑慧)

雖然可以理解多種表演形式的整合,對於演出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特別是飾演貝兒的高凡捷與其他人不同,須同時兼顧舞蹈與小提琴演出,在肢體表現上已屬不易,難再苛求。但當三種以上的表演形式集中於一人身上時,繁複的技藝是否能夠拳拳到位,著實是個考驗。

因此,從舞蹈的層面來說,《野獸的咆哮》確實是齣不錯的舞蹈劇場作品;但從戲劇的層面來說,演員的表情「無戲」且和配音的聲音表情無法相配合,反而格格不入。

如果要說製作團隊想將多種表演形式找到共同語言並進行整合,在這個作品中,是可以看到不同的表演藝術各司其職,但在整合上卻稍嫌不足,反而就像劇中那被一分為二的傳統,分為數個部分,表現在不同的表演者身上,從而顯示表演形式的整合,不是僅靠情感就能達成的目標,而是需要有更細緻的形式磨合與雕琢,或是各形式比重的調整,方有機會達成。

表演形式各有不同,已是散的,如何將之重組,建立舞台上的秩序?想來製作團隊也像他們創造的人物,依然在黑暗中探索。

《野獸的咆哮》

演出|嵬舞劇場舞蹈團
時間|2022/07/02 14: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是,當野獸的溝通是肢體,而貝兒的溝通是音樂,兩者還需有大量雙人舞(?)交流時,不論是身體能量上的不對等,亦或是動作質地的不對稱,皆再再顯現缺憾。(鄭宜芳)
8月
08
2022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