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導演在此想翻轉擬真的美學,而朝向具挑釁意味、面質觀眾的劇場美學,但只是短暫的傾斜,劇末還是回歸到擬真的處理,顯然導演在戲劇劇作的策略上有所曲折。(杜秀娟)
2月
21
2019
當它的改編只是為了迎合時代,讓台詞更賦新意的加入「直播」、「鄧不利多校長」等笑料的時候,相信每一位走出劇場的觀眾都會有一番這樣的感受——好似點了一份套餐,明明菜式齊全,卻依舊感覺沒有果腹。(杜明哲)
5月
17
2018
拉開與政治直接對號入座距離,保留下來的段落集中表現現代人生存處境,依舊是言辭虛空造成的意義破碎與荒誕,因為矛頭所指已非特定對象,《台北男女》語言表徵背後,成了現今台北‭(‬台灣‭)‬人活著的荒謬社會以致身心裂解無法叛逃的囚禁狀態。(紀慧玲)
4月
17
2018
國內因為現代劇場發展較晚,所謂商業劇場的概念尚在萌芽,但日前表演工作坊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由丁乃箏導演的「舞蹈+戲劇」《這是真的》,無論用何種領域、標準來看,都要列入標準商業劇場的範疇。(謝東寧)
2月
27
2012
丁乃箏之前用《彈琴說愛》嘗試「音樂劇場」的另類可能,頗見成效;這趟「舞蹈劇場」之旅,卻力有未逮。主要問題,是舞蹈未能成為劇情的關鍵環節(如音樂之於《彈琴說愛》),只成為表現的花邊,至多達成調節演出節奏的效果。(鴻鴻)
2月
27
2012
這齣戲竟也跟建國百年的眾多燒錢大製作一樣,淪陷得如此難堪。我只希望民國100年趕快過去,慶典趕快結束,讓藝術的歸藝術,政治的歸政治。這樣藝術家才有機會做出有尊嚴的作品,給政治家學習。(鴻鴻)
10月
13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