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商業劇場般輕盈《這是真的》
2月
27
2012
這是真的(表演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8次瀏覽
謝東寧

20世紀初的法國,由於工業化的發展,社會條件發生劇烈變化,其中因為人口的高度集中,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此時的首都巴黎,聚集了一批有錢的資產階級,這群人也支撐起在市中心林蔭大道上的眾多商業劇場演出,於是「林蔭大道劇場」(Théâtre de Boulevard)也成了布爾喬亞戲劇的代名詞。

「林蔭大道劇場」上演的戲劇,當然是以專門取悅資產階級的通俗喜劇為主;而後來相對發展出來的「人民戲劇」,則與前者分道揚鑣,目的是要製作廣大人民能夠受到教育,及發揚戲劇藝術的戲劇。所以,這兩種戲劇因為目標不同,劇評人對於其評論,標準自然也無法相同。

國內因為現代劇場發展較晚,所謂商業劇場的概念尚在萌芽,但日前表演工作坊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由丁乃箏導演的「舞蹈+戲劇」《這是真的》,無論用何種領域、標準來看,都要列入標準商業劇場的範疇。

本劇是導演繼上回「戲劇+音樂」《彈琴說愛》之後,又更進一步實驗之作。編劇是從張愛玲三百多字的極短篇小說《愛》出發,找來各三位年輕漂亮的演員與舞者,利用戲劇、舞蹈、音樂、多媒體影像等不同形式,在乾淨明亮的舞台及美麗的燈光效果之中,輕盈地剪裁、拼貼多個關於愛情的小故事,包括「這是真的」、「等待」、「機場」、「愛情銀行」、「愛情補習班」、「甜在心裡」等片段。

張愛玲的《愛》用極短之篇幅,挑戰關於一篇小說的長度,言簡意賅地傳遞一對男女在漫長時光中的兩次相遇,以及故事背後的耐人餘韻,是藝術(文學);但是到了本劇,舞台上一切元素運用,都如羽毛般(劇中的重要象徵)地輕盈,刻意出現的眾多符號,從異國情調、香水品牌到電子商品,都扁平到只有符號本身。演出從男演員口述的一段模仿(《愛》)故事開場,然後全部演員登上愛情航空的航班,帶領觀眾經歷過幾段想當然爾的愛情故事,段落中穿插舞蹈及流行音樂,然後大家又平安返回機場。

全劇在導演的精心安排下,為避免增加觀眾負擔,所以故事輕盈、內容可口,少許思考但點到為止,稍微想像但不需用力;但整體節奏流暢,影像燈光效果表現極佳,整體概念也屬上乘,唯一缺少的只是內容,最大干擾是整場,透過演員麥克風傳來的平版聲響(聲音可以更細膩處理層次)。

其實商業劇場不代表不重內容,以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岸成功的演出,甚至如在國內曾經上演,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扎(Yasmina Reza)的機智緊湊劇作《ART》,都有極紮實的內容與技術(包括演員與導演)。但在這裡,導演讓演員跳普通的舞、讓舞者演普通的戲,這種跨領域不但低估了「領域」本身,也看輕了商業劇場本身的專業魅力。不過,商業劇場在台灣剛起步,眾多批評只是期許,以表演工作坊以往作品的高度,相信往後在此領域,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創作。

《這是真的》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2/02/24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丁乃箏之前用《彈琴說愛》嘗試「音樂劇場」的另類可能,頗見成效;這趟「舞蹈劇場」之旅,卻力有未逮。主要問題,是舞蹈未能成為劇情的關鍵環節(如音樂之於《彈琴說愛》),只成為表現的花邊,至多達成調節演出節奏的效果。(鴻鴻)
2月
27
2012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