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商業劇場般輕盈《這是真的》
2月
27
2012
這是真的(表演工作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6次瀏覽
謝東寧

20世紀初的法國,由於工業化的發展,社會條件發生劇烈變化,其中因為人口的高度集中,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此時的首都巴黎,聚集了一批有錢的資產階級,這群人也支撐起在市中心林蔭大道上的眾多商業劇場演出,於是「林蔭大道劇場」(Théâtre de Boulevard)也成了布爾喬亞戲劇的代名詞。

「林蔭大道劇場」上演的戲劇,當然是以專門取悅資產階級的通俗喜劇為主;而後來相對發展出來的「人民戲劇」,則與前者分道揚鑣,目的是要製作廣大人民能夠受到教育,及發揚戲劇藝術的戲劇。所以,這兩種戲劇因為目標不同,劇評人對於其評論,標準自然也無法相同。

國內因為現代劇場發展較晚,所謂商業劇場的概念尚在萌芽,但日前表演工作坊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由丁乃箏導演的「舞蹈+戲劇」《這是真的》,無論用何種領域、標準來看,都要列入標準商業劇場的範疇。

本劇是導演繼上回「戲劇+音樂」《彈琴說愛》之後,又更進一步實驗之作。編劇是從張愛玲三百多字的極短篇小說《愛》出發,找來各三位年輕漂亮的演員與舞者,利用戲劇、舞蹈、音樂、多媒體影像等不同形式,在乾淨明亮的舞台及美麗的燈光效果之中,輕盈地剪裁、拼貼多個關於愛情的小故事,包括「這是真的」、「等待」、「機場」、「愛情銀行」、「愛情補習班」、「甜在心裡」等片段。

張愛玲的《愛》用極短之篇幅,挑戰關於一篇小說的長度,言簡意賅地傳遞一對男女在漫長時光中的兩次相遇,以及故事背後的耐人餘韻,是藝術(文學);但是到了本劇,舞台上一切元素運用,都如羽毛般(劇中的重要象徵)地輕盈,刻意出現的眾多符號,從異國情調、香水品牌到電子商品,都扁平到只有符號本身。演出從男演員口述的一段模仿(《愛》)故事開場,然後全部演員登上愛情航空的航班,帶領觀眾經歷過幾段想當然爾的愛情故事,段落中穿插舞蹈及流行音樂,然後大家又平安返回機場。

全劇在導演的精心安排下,為避免增加觀眾負擔,所以故事輕盈、內容可口,少許思考但點到為止,稍微想像但不需用力;但整體節奏流暢,影像燈光效果表現極佳,整體概念也屬上乘,唯一缺少的只是內容,最大干擾是整場,透過演員麥克風傳來的平版聲響(聲音可以更細膩處理層次)。

其實商業劇場不代表不重內容,以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岸成功的演出,甚至如在國內曾經上演,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扎(Yasmina Reza)的機智緊湊劇作《ART》,都有極紮實的內容與技術(包括演員與導演)。但在這裡,導演讓演員跳普通的舞、讓舞者演普通的戲,這種跨領域不但低估了「領域」本身,也看輕了商業劇場本身的專業魅力。不過,商業劇場在台灣剛起步,眾多批評只是期許,以表演工作坊以往作品的高度,相信往後在此領域,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創作。

《這是真的》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2/02/24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丁乃箏之前用《彈琴說愛》嘗試「音樂劇場」的另類可能,頗見成效;這趟「舞蹈劇場」之旅,卻力有未逮。主要問題,是舞蹈未能成為劇情的關鍵環節(如音樂之於《彈琴說愛》),只成為表現的花邊,至多達成調節演出節奏的效果。(鴻鴻)
2月
27
2012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