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未曾遺忘,愛亦從未離開《釧兒》
5月
15
2019
釧兒(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74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一部作品從萌芽到成熟究竟需要多少時間?《釧兒》歷經初步構想大綱到第一次戶外試演、音樂會版巡演,及至今年,堪稱最完整、精采的劇院版才終於問世。張芳瑜、呂名堯擔綱演出男女主角釧兒、阿強,另高雄場次由故事原創者彭恰恰飾演天來一角。

故事中,阿強因一場意外喪失記憶,但戲班的人都視為秘密不願提起,然而,父母親天來與美雀年紀已大,希望阿強可以接班,可阿強不願,也認為自己並不愛歌仔戲,直至阿強遇見一位女孩釧兒,才讓塵封的過往逐漸揭露。

《釧兒》的主要故事雖圍繞在釧兒與阿強兩人身上,卻牽扯著兩代人的情感,不論是上一代天來和黑豬因工作緣故而爭吵,或是養女玫瑰想接天美班,但美雀卻以非親生的理由拒絕。在劇情上,故事內容飽滿,角色個性及定位也很明確,且配樂的旋律動聽悅耳,既能讓觀眾哼上幾句,也讓人在劇後仍會不時想起。

因故事以傳統戲曲歌仔戲為主要元素,演員除原本熟悉的演唱方式,也需要練習歌仔戲中的身段以及唱腔,並以歌仔戲的方式對戲。如釧兒心繫阿強不再演戲,於是請阿強教導自己薛平貴與王寶釧拜堂的那一個橋段,此時舞台上既有演員演著平貴與寶釧,也有釧兒與阿強跟著音樂一同拜堂,兩相映照,在筆者看來,釧兒不僅想喚醒阿強本身對於歌仔戲的熟悉,也是已故的她想再重溫一次的美好。

在唱功的部分,飾演釧兒的張芳瑜高音嘹亮且極富穿透力,將劇中釧兒對阿強的不捨、依戀都充分詮釋出來,而呂名堯的表現亦是不凡,尤其是唱腔間自如的轉換,但筆者驚艷的部分是群演的合唱,或點題般的穿插於男女主角對唱之間,或稱職的營造整體氣氛。

整體來說,《釧兒》的故事很在地化,既讓年輕人認識傳統戲曲歌仔戲,也吸引年長者,回味埋藏在幼年時記憶深處的野臺戲。並且,在音樂總監李哲藝的巧思下,利用《薛平貴與王寶釧》故事中寶釧苦守寒窯的典故,重新譜曲而有了「寶釧別走,等一等平貴;分秒必爭,等一等歲月」的雙關歌詞,轉換原本寶釧苦守寒窯的意象,亦隱喻釧兒的真實狀態。

《釧兒》的導演曾慧誠曾說過:「音樂劇是以音樂承載戲劇的脈絡,並用音樂說故事。」簡言之,若去掉音樂,戲仍然可以進行,那就不叫音樂劇。在《釧兒》近三個小時的演出中,共有三十首歌曲,演員不單只是演唱歌曲,有時對話亦是採用唱歌的方式,既詼諧逗趣,也讓人感到音樂無處不在。

雖然前後歷經十一年才完成《釧兒》的劇院版,但筆者認為一部好作品確實需要時間的磨練與考驗,如同寶釧等了平貴十八年才終於夫妻重聚,劇中的女主角釧兒也為了完成與阿強的約定再度現身。或許在現今這個匆忙的社會,時間太過寶貴,任何長時間的等待都是一種浪費,然而躍演卻透過《釧兒》讓我們再次相信每一段流逝的時光都有其意義,或許長大後的我們遺忘了某段美好的記憶,可曾經存在的愛其實從未離開。

《釧兒》

演出|躍演
時間|2019/05/05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實中所歷經的「等待時光」,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劇碼與現實人生的呼應;角色對事物的執著迷信,則隱隱扣合臺灣宗教傳統。本戲討論愛情、不離親情、又見友情,並且將所有情感揉捏進本土文化,是劇本引人入勝的第一個原因。(郝妮爾)
6月
06
2019
醞釀近十二年才走入國家級劇院的《釧兒》,戲裡戲外無不傳遞出寄予歌仔戲文藝復興、青年承接創新的盼望,反覆在歌詞中出現「等一等、她還在」聲聲喚的對象或許並非阿強,很可能是台下每一位觀眾。(楊智翔)
5月
22
2019
與過去作品相比,這次的嘗試,格局更為宏大──舞台更大,演員編制更大,故事野心更大,當然「音樂野台戲」面臨的音控聲音挑戰也更大。只是,在更大的企圖前,不免也讓觀眾的期待更大。以這期待檢視,自然有著些許「重重提起,輕輕放下」的遺憾。(白斐嵐)
10月
16
201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