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我想對「音樂劇」提出一個跨文化議題:到底那些舶來的曲式適不適合唱出在地的情感?又,所謂在地的情感在文化全球化發展多年後,是否有了世代的差異與落差?(許仁豪)
3月
24
2022
當傳統文化逐漸不再依附著常民信仰而存在(如宋家三姊妹是為了錢來唱牽亡歌,亡者子孫也是為了錢才找她們來唱牽亡歌),失去了以「相信」為根基的表演儀式,那麼又該如何過自己的路關,重新在另一種表演形式(如劇場)還魂,找到另一種被相信的可能?《勸世三姊妹》度化的不只是宋家珍卡關的心理狀態,而是失落的儀式如何再次與人們的生命產生關係。(白斐嵐)
5月
31
2021
儘管兩廳院售票網中,以前後共六個紅色驚嘆號強調《別》不是戲劇,更接近貨真價實的演唱會,但其內涵其實以一種亮麗姿態,壓縮並照亮了過去七年來陳家聲工作室的藝術語言而集大成。(張敦智)
4月
27
2020
現實中所歷經的「等待時光」,是《薛平貴與王寶釧》劇碼與現實人生的呼應;角色對事物的執著迷信,則隱隱扣合臺灣宗教傳統。本戲討論愛情、不離親情、又見友情,並且將所有情感揉捏進本土文化,是劇本引人入勝的第一個原因。(郝妮爾)
6月
06
2019
醞釀近十二年才走入國家級劇院的《釧兒》,戲裡戲外無不傳遞出寄予歌仔戲文藝復興、青年承接創新的盼望,反覆在歌詞中出現「等一等、她還在」聲聲喚的對象或許並非阿強,很可能是台下每一位觀眾。(楊智翔)
5月
22
2019
整體來說,《釧兒》的故事很在地化,既讓年輕人認識傳統戲曲歌仔戲,也吸引年長者,回味埋藏在幼年時記憶深處的野臺戲。(蔡佩娟)
5月
15
2019
與過去作品相比,這次的嘗試,格局更為宏大──舞台更大,演員編制更大,故事野心更大,當然「音樂野台戲」面臨的音控聲音挑戰也更大。只是,在更大的企圖前,不免也讓觀眾的期待更大。以這期待檢視,自然有著些許「重重提起,輕輕放下」的遺憾。(白斐嵐)
10月
16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