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沒有沒吃人的孩子?《食相》
12月
11
2018
食相(薪傳打擊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0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藝術的創作,不僅反映創作者的思想,更是反映當下的社會環境:當時的社會是動盪不安,還是安穩平順?創作者是自由創作,還是被思想箝制無法暢所欲言?此次薪傳打擊樂團演出的《食相》改編自魯迅的《狂人日記》,其文透過一名「狂人」的日記反諷中國傳統禮教和陋俗,雖只是短篇作品,但《狂人日記》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不若單純的音樂演奏節目,《食相》在舞台上的空間設計,除每首樂曲根據不同的需求換場,最吸引觀眾注目的是舞台上方懸吊的三塊壓克力板,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塊壓克力板都是一雙眼睛,如同上帝視角般俯瞰世間的一切,不僅看著表演者,也注意著觀眾的一舉一動。據藝術總監鄭翔夫在喜菡主持的「心靈島嶼」【1】中提到,此處的設計是一種視覺的映射,因觀眾坐的位置不一,造就每位觀眾看到不同的面向,同時也是人在做天在看的概念,暗喻著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事,知曉者並不僅僅只有自己。

第三首《食相》是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樂曲,最初四名表演者扭曲著身體分別演奏木琴及鐵琴,從一人獨奏接續至重奏、齊奏,旋律如迴旋般由弱漸強,且隨著樂曲的進行,四人開始朗誦詞句,「聽說這裡萬萬稅,搞到窮人都心碎……」,一連串貼近生活的心聲,闡述經濟不景氣、稅收、都更、教改……等問題,一句句皆直指人心,揭露那些我們知道但卻被我們漠視的社會現象。

在筆者看來,四位表演者如同魯迅筆下的狂人,通過表演的形式批判了現狀,但也拋出諸多問題讓人思考,或許大多數的觀眾在聽完演出後就會逐漸遺忘,然作品的價值卻是體現於演出當下,不管觀眾聽進多少字句,又遺忘多少,這首樂曲就像顆微小的種子,也許終一生都不會發芽,也或許很快破土茁壯,但不論如何,至少讓我們面對真實,然後試著改變。

你吃了嗎?有沒有沒吃過人的孩子?最後一首《真心不滅》,主題緊扣《狂人日記》中的「吃人現象」,主奏吳國瑄敲擊大鼓以及鈸時,四名協奏者緩緩從舞台兩側走出並揮舞厚速共(水管)模擬著風聲,而後走至定點,在吳國瑄轉換旋律的剎那,四人跟著主奏一同敲著鼓。此曲加入大量的人聲,不論是四名協奏者發出的駕駕聲或是低沉嘶吼聲,以及旋律停滯的瞬間吳國瑄吶喊的「你吃了嗎?」,可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吳國瑄曲終的獨白,既呼應《狂人日記》最後一句話,也讓觀眾震懾於當下並備受衝擊,「就這樣下去,日子一天天,應該還有沒吃人的孩子,救救他們啊!」

觀賞完整場演出,筆者心中很是感觸,一是驚訝打擊結合劇場式的表演竟如此精采,二是佩服作曲者鄭翔夫對於「人性」的深刻描述,其見解精闢,且呈現方式又是如此奇特,讓人震撼之餘,也格外期待下次薪傳打擊樂團會帶來什麼樣的作品。食相,雖是吃相,亦是眾生相,人本不同,善惡之間,價值觀的拉扯,皆是極複雜的議題,人心無一刻不變,但盼能維持本心,不負自己亦不負眾生。

註釋

1、「心靈島嶼」第二十四集,鄭翔夫受喜菡訪談論及《食相》的創作理念與動機:https://bit.ly/2GdfizQ

《食相》

演出|薪傳打擊樂團
時間|2018/11/09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