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沒有沒吃人的孩子?《食相》
12月
11
2018
食相(薪傳打擊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5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藝術的創作,不僅反映創作者的思想,更是反映當下的社會環境:當時的社會是動盪不安,還是安穩平順?創作者是自由創作,還是被思想箝制無法暢所欲言?此次薪傳打擊樂團演出的《食相》改編自魯迅的《狂人日記》,其文透過一名「狂人」的日記反諷中國傳統禮教和陋俗,雖只是短篇作品,但《狂人日記》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不若單純的音樂演奏節目,《食相》在舞台上的空間設計,除每首樂曲根據不同的需求換場,最吸引觀眾注目的是舞台上方懸吊的三塊壓克力板,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塊壓克力板都是一雙眼睛,如同上帝視角般俯瞰世間的一切,不僅看著表演者,也注意著觀眾的一舉一動。據藝術總監鄭翔夫在喜菡主持的「心靈島嶼」【1】中提到,此處的設計是一種視覺的映射,因觀眾坐的位置不一,造就每位觀眾看到不同的面向,同時也是人在做天在看的概念,暗喻著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事,知曉者並不僅僅只有自己。

第三首《食相》是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樂曲,最初四名表演者扭曲著身體分別演奏木琴及鐵琴,從一人獨奏接續至重奏、齊奏,旋律如迴旋般由弱漸強,且隨著樂曲的進行,四人開始朗誦詞句,「聽說這裡萬萬稅,搞到窮人都心碎……」,一連串貼近生活的心聲,闡述經濟不景氣、稅收、都更、教改……等問題,一句句皆直指人心,揭露那些我們知道但卻被我們漠視的社會現象。

在筆者看來,四位表演者如同魯迅筆下的狂人,通過表演的形式批判了現狀,但也拋出諸多問題讓人思考,或許大多數的觀眾在聽完演出後就會逐漸遺忘,然作品的價值卻是體現於演出當下,不管觀眾聽進多少字句,又遺忘多少,這首樂曲就像顆微小的種子,也許終一生都不會發芽,也或許很快破土茁壯,但不論如何,至少讓我們面對真實,然後試著改變。

你吃了嗎?有沒有沒吃過人的孩子?最後一首《真心不滅》,主題緊扣《狂人日記》中的「吃人現象」,主奏吳國瑄敲擊大鼓以及鈸時,四名協奏者緩緩從舞台兩側走出並揮舞厚速共(水管)模擬著風聲,而後走至定點,在吳國瑄轉換旋律的剎那,四人跟著主奏一同敲著鼓。此曲加入大量的人聲,不論是四名協奏者發出的駕駕聲或是低沉嘶吼聲,以及旋律停滯的瞬間吳國瑄吶喊的「你吃了嗎?」,可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吳國瑄曲終的獨白,既呼應《狂人日記》最後一句話,也讓觀眾震懾於當下並備受衝擊,「就這樣下去,日子一天天,應該還有沒吃人的孩子,救救他們啊!」

觀賞完整場演出,筆者心中很是感觸,一是驚訝打擊結合劇場式的表演竟如此精采,二是佩服作曲者鄭翔夫對於「人性」的深刻描述,其見解精闢,且呈現方式又是如此奇特,讓人震撼之餘,也格外期待下次薪傳打擊樂團會帶來什麼樣的作品。食相,雖是吃相,亦是眾生相,人本不同,善惡之間,價值觀的拉扯,皆是極複雜的議題,人心無一刻不變,但盼能維持本心,不負自己亦不負眾生。

註釋

1、「心靈島嶼」第二十四集,鄭翔夫受喜菡訪談論及《食相》的創作理念與動機:https://bit.ly/2GdfizQ

《食相》

演出|薪傳打擊樂團
時間|2018/11/09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