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笑」的洋酒 《步步驚笑》
10月
24
2013
步步驚笑(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3次瀏覽
陳志豪(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希區考克電影《The 39 steps》改編自John Buchan的同名小說。先是1996年由英國劇作家Simon Corble和Nobby Dimon據此二者改編同名舞台劇。後英國喜劇演員Patrick Barlow於2005年再次二度改編,保留了佈景、舞台效果和小劇場的氛圍。在台灣,《The 39 steps》曾被譯成《國防大機密》和《三十九臺階》,前者就名字即可讓人臆測這是部間諜片,後者則純粹直譯。若說《國防大機密》乃針對內容翻譯,果陀劇場的《步步驚笑》是否已預告此劇的類型,屬於一齣笑鬧劇?

《步步驚笑》的舞台標榜簡約主義風格,即以最少的道具佈景建構出公寓、火車、街道、飯店、警察局等劇場空間,運用看似簡約的舞台效果讓觀眾產生空間幻覺進而入戲,卻要同時能夠達到幫助演員進入情境,相當考驗演員的想像力。另一噱頭,則是四名演員要演出48個角色,而眾多角色的重擔則落在卜學亮和劉亮佐兩位男配角身上。演員透過角色的快速轉換而產生多人飾演的錯覺,服裝快換的速度值得讚賞,然而演員無法對大量的角色做細緻的區別性,由於演員聲音的辨識度頗高,但在聲音變調的運用上卻不甚成熟,讓多重角色的詮釋較為失色。服裝的配色和裝扮亦略為保守,更使角色的辨識度顯得模糊而無關緊要。

就形式而言,完美地分飾多角,使得觀眾分不清究竟目前是誰在飾演誰,似乎不是該劇的本意。劇中有幾段刻意製造疏離的後設效果,在火車站時兩位男配角透過更換帽子的形式不斷轉換角色,而讓飾演理查.漢耐的金士傑忍不住跳出角色咆哮制止。甚至最終幕後黑手竟然被第五個人(只露出一隻手的警探)給開槍擊斃,讓飾演幕後黑手的劉亮佐不禁問到:「不是說好這齣戲只有四個人的嗎?」另外像是會說話和吃女生豆腐的荊棘(劉亮佐飾),旅館老闆娘竟然也想吃女主角的豆腐等設計(卜學亮飾),似乎都在透過劇中人物提醒觀眾,這只是一齣玩笑戲,不必過於認真。但由於劇中台詞不夠口語化,加上許多笑點和肢體過於刻意扭捏,後設的疏離效果反而容易讓人覺得突兀。即便故事主軸圍繞在金士傑和天心的身上,但兩位男配角始終背負著催生幾乎全劇笑果的使命。加上演員之間的表演功力有所落差,造成了一種不平衡的表演觀景。

《步步驚笑》整體風格基本依循著倫敦西區以來Patrick Barlow改編的版本,而劇本的情節架構卻大抵依據電影版的敘事模式,導致劇本延續著電影的缺點,即敘事性薄弱,情節結構鬆散,且沒有必然的連貫性。因此全劇刻意著重在如何運用劇場手法,呈現多個場景,多個點綴性的人物,以及放大電影原來的趣味性,進而製造一齣熱鬧的笑鬧劇。劇中許多人物實為製造笑料而存在,例如卜學亮反串飾演劇場賣小吃的小姐,甚至開黃腔和台下觀眾互動起來。但若以玩笑戲的標準觀之,演員卻又不能夠完全盡情、盡興地去賦予角色更多的可能性,笑料的調配中規中矩,甚至有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尷尬情形。如劇中人物開了希區考克片名的笑話,卻深怕觀眾聽不懂而解釋道:「這不是希區考克的某某電影嗎?」即便解釋亦委實令人摸不著頭腦。

對於經典劇本的翻譯改編,往往為了還原和保留其歷史語境與文化背景,而採取純翻譯的方式轉化語言。但當觀眾和劇中文化產生隔閡,無法產生認同的同時,是否應該將劇本作在地化的改編?遠渡而來的《步步驚笑》似未發「笑」的洋酒,即便百老匯仍在上演著同樣劇目,我相信觀眾僅希望由衷地開懷大笑。

《步步驚笑》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3/10/19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