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笑」的洋酒 《步步驚笑》
10月
24
2013
步步驚笑(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8次瀏覽
陳志豪(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希區考克電影《The 39 steps》改編自John Buchan的同名小說。先是1996年由英國劇作家Simon Corble和Nobby Dimon據此二者改編同名舞台劇。後英國喜劇演員Patrick Barlow於2005年再次二度改編,保留了佈景、舞台效果和小劇場的氛圍。在台灣,《The 39 steps》曾被譯成《國防大機密》和《三十九臺階》,前者就名字即可讓人臆測這是部間諜片,後者則純粹直譯。若說《國防大機密》乃針對內容翻譯,果陀劇場的《步步驚笑》是否已預告此劇的類型,屬於一齣笑鬧劇?

《步步驚笑》的舞台標榜簡約主義風格,即以最少的道具佈景建構出公寓、火車、街道、飯店、警察局等劇場空間,運用看似簡約的舞台效果讓觀眾產生空間幻覺進而入戲,卻要同時能夠達到幫助演員進入情境,相當考驗演員的想像力。另一噱頭,則是四名演員要演出48個角色,而眾多角色的重擔則落在卜學亮和劉亮佐兩位男配角身上。演員透過角色的快速轉換而產生多人飾演的錯覺,服裝快換的速度值得讚賞,然而演員無法對大量的角色做細緻的區別性,由於演員聲音的辨識度頗高,但在聲音變調的運用上卻不甚成熟,讓多重角色的詮釋較為失色。服裝的配色和裝扮亦略為保守,更使角色的辨識度顯得模糊而無關緊要。

就形式而言,完美地分飾多角,使得觀眾分不清究竟目前是誰在飾演誰,似乎不是該劇的本意。劇中有幾段刻意製造疏離的後設效果,在火車站時兩位男配角透過更換帽子的形式不斷轉換角色,而讓飾演理查.漢耐的金士傑忍不住跳出角色咆哮制止。甚至最終幕後黑手竟然被第五個人(只露出一隻手的警探)給開槍擊斃,讓飾演幕後黑手的劉亮佐不禁問到:「不是說好這齣戲只有四個人的嗎?」另外像是會說話和吃女生豆腐的荊棘(劉亮佐飾),旅館老闆娘竟然也想吃女主角的豆腐等設計(卜學亮飾),似乎都在透過劇中人物提醒觀眾,這只是一齣玩笑戲,不必過於認真。但由於劇中台詞不夠口語化,加上許多笑點和肢體過於刻意扭捏,後設的疏離效果反而容易讓人覺得突兀。即便故事主軸圍繞在金士傑和天心的身上,但兩位男配角始終背負著催生幾乎全劇笑果的使命。加上演員之間的表演功力有所落差,造成了一種不平衡的表演觀景。

《步步驚笑》整體風格基本依循著倫敦西區以來Patrick Barlow改編的版本,而劇本的情節架構卻大抵依據電影版的敘事模式,導致劇本延續著電影的缺點,即敘事性薄弱,情節結構鬆散,且沒有必然的連貫性。因此全劇刻意著重在如何運用劇場手法,呈現多個場景,多個點綴性的人物,以及放大電影原來的趣味性,進而製造一齣熱鬧的笑鬧劇。劇中許多人物實為製造笑料而存在,例如卜學亮反串飾演劇場賣小吃的小姐,甚至開黃腔和台下觀眾互動起來。但若以玩笑戲的標準觀之,演員卻又不能夠完全盡情、盡興地去賦予角色更多的可能性,笑料的調配中規中矩,甚至有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尷尬情形。如劇中人物開了希區考克片名的笑話,卻深怕觀眾聽不懂而解釋道:「這不是希區考克的某某電影嗎?」即便解釋亦委實令人摸不著頭腦。

對於經典劇本的翻譯改編,往往為了還原和保留其歷史語境與文化背景,而採取純翻譯的方式轉化語言。但當觀眾和劇中文化產生隔閡,無法產生認同的同時,是否應該將劇本作在地化的改編?遠渡而來的《步步驚笑》似未發「笑」的洋酒,即便百老匯仍在上演著同樣劇目,我相信觀眾僅希望由衷地開懷大笑。

《步步驚笑》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3/10/19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