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笑」的洋酒 《步步驚笑》
10月
24
2013
步步驚笑(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6次瀏覽
陳志豪(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希區考克電影《The 39 steps》改編自John Buchan的同名小說。先是1996年由英國劇作家Simon Corble和Nobby Dimon據此二者改編同名舞台劇。後英國喜劇演員Patrick Barlow於2005年再次二度改編,保留了佈景、舞台效果和小劇場的氛圍。在台灣,《The 39 steps》曾被譯成《國防大機密》和《三十九臺階》,前者就名字即可讓人臆測這是部間諜片,後者則純粹直譯。若說《國防大機密》乃針對內容翻譯,果陀劇場的《步步驚笑》是否已預告此劇的類型,屬於一齣笑鬧劇?

《步步驚笑》的舞台標榜簡約主義風格,即以最少的道具佈景建構出公寓、火車、街道、飯店、警察局等劇場空間,運用看似簡約的舞台效果讓觀眾產生空間幻覺進而入戲,卻要同時能夠達到幫助演員進入情境,相當考驗演員的想像力。另一噱頭,則是四名演員要演出48個角色,而眾多角色的重擔則落在卜學亮和劉亮佐兩位男配角身上。演員透過角色的快速轉換而產生多人飾演的錯覺,服裝快換的速度值得讚賞,然而演員無法對大量的角色做細緻的區別性,由於演員聲音的辨識度頗高,但在聲音變調的運用上卻不甚成熟,讓多重角色的詮釋較為失色。服裝的配色和裝扮亦略為保守,更使角色的辨識度顯得模糊而無關緊要。

就形式而言,完美地分飾多角,使得觀眾分不清究竟目前是誰在飾演誰,似乎不是該劇的本意。劇中有幾段刻意製造疏離的後設效果,在火車站時兩位男配角透過更換帽子的形式不斷轉換角色,而讓飾演理查.漢耐的金士傑忍不住跳出角色咆哮制止。甚至最終幕後黑手竟然被第五個人(只露出一隻手的警探)給開槍擊斃,讓飾演幕後黑手的劉亮佐不禁問到:「不是說好這齣戲只有四個人的嗎?」另外像是會說話和吃女生豆腐的荊棘(劉亮佐飾),旅館老闆娘竟然也想吃女主角的豆腐等設計(卜學亮飾),似乎都在透過劇中人物提醒觀眾,這只是一齣玩笑戲,不必過於認真。但由於劇中台詞不夠口語化,加上許多笑點和肢體過於刻意扭捏,後設的疏離效果反而容易讓人覺得突兀。即便故事主軸圍繞在金士傑和天心的身上,但兩位男配角始終背負著催生幾乎全劇笑果的使命。加上演員之間的表演功力有所落差,造成了一種不平衡的表演觀景。

《步步驚笑》整體風格基本依循著倫敦西區以來Patrick Barlow改編的版本,而劇本的情節架構卻大抵依據電影版的敘事模式,導致劇本延續著電影的缺點,即敘事性薄弱,情節結構鬆散,且沒有必然的連貫性。因此全劇刻意著重在如何運用劇場手法,呈現多個場景,多個點綴性的人物,以及放大電影原來的趣味性,進而製造一齣熱鬧的笑鬧劇。劇中許多人物實為製造笑料而存在,例如卜學亮反串飾演劇場賣小吃的小姐,甚至開黃腔和台下觀眾互動起來。但若以玩笑戲的標準觀之,演員卻又不能夠完全盡情、盡興地去賦予角色更多的可能性,笑料的調配中規中矩,甚至有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尷尬情形。如劇中人物開了希區考克片名的笑話,卻深怕觀眾聽不懂而解釋道:「這不是希區考克的某某電影嗎?」即便解釋亦委實令人摸不著頭腦。

對於經典劇本的翻譯改編,往往為了還原和保留其歷史語境與文化背景,而採取純翻譯的方式轉化語言。但當觀眾和劇中文化產生隔閡,無法產生認同的同時,是否應該將劇本作在地化的改編?遠渡而來的《步步驚笑》似未發「笑」的洋酒,即便百老匯仍在上演著同樣劇目,我相信觀眾僅希望由衷地開懷大笑。

《步步驚笑》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3/10/19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