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之間《超級奶爸》
6月
25
2014
超級奶爸(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5次瀏覽
鍾逸瑩 (上班族)

從未看過果陀的戲,而印象中果陀戲裡的演員通常會有一兩個是有名、常聽見的大師級的人物(若不是大師級人物,也是在電視節目常可見其蹤影有一定知名度的藝人),所以「果陀」這名號,似乎成為了一種品牌,保證消費者值回票價。

這次一方面是陪友人前往看戲,另一方面幾位大師的名字早已久仰,卻從未親眼看過現場演出,所以也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前往。

進入劇場看到舞臺的設置,感到很好奇,舞臺上放下了橘色手繪的布幕像是在舞臺上又做了一個舞臺一樣。讓人不禁聯想到後設戲劇中的戲中戲。舞臺的設計色彩採用粉色系為主,給人明亮、輕快、活潑的感受,搭配整個戲劇的演出,帶給人一種卡通式的詼諧、幽默感。

而伴隨著劇情的需要,以及配合喜劇的節奏,場景不斷的轉換,每次燈亮之後都帶給我一陣驚喜,「怎會這麼快速的換完?」、「怎麼會沒有聲音?」、「這場是怎麼換的?」,對於舞臺像魔術方塊、組合積木般的精巧設計的激賞,早已大過我對演員的評價,謝幕時的設計才一掃我像在看偵探小說一般的迷霧,送給我恍然大悟的結局。

此劇美中不足之處,反而在演員戲劇節奏、情緒的掌握,以及台詞給予我的違和感。

先從女兒說起,女兒在此劇中的戲分不少,但讓我頻頻皺眉的也是女兒的部分,女兒在戲的前半不斷地對自己的父親抱怨、甚至謾罵,但台詞的內容卻成熟的讓我感覺不到女兒只不過是個國中生,這部分在邏輯上,使我感覺突兀;再則,女兒在責罵父親時的情緒過於高漲而單一,沒有什麼層次,似乎僅僅是為了罵而罵,卻不知女兒罵父親背後的是怎麼的矛盾而複雜。並且演員不斷重複的甩頭及雙手交叉抱胸的動作,也使我生膩,給觀者一種觀看的壓力,而這壓力只有看與之對手的爸爸演出時才稍稍獲得紓解。好在女兒後半展現悲傷的戲份很有渲染力,適度表現了女兒堅強背後的脆弱,以及對於父親的不捨,令人很受感動。

顧寶明飾演的爸爸應是我在此劇中演出最讓我感到舒服的角色,照著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且明快,讓人舒服的喜劇節奏沒有一絲突兀,是一種不張揚卻又能適時讓觀眾莞爾一笑的表演方式。

姚坤君的演出順暢也無大錯,與學長說明自己離婚的過程,台上的回憶與台下跟學長交談的現實兩者之間的伸縮轉換很自然也逗人發笑,唯在劇中有幾次不知是跟不上節奏或其它因素(例如情緒太滿)導致有些台詞咬螺絲,(特別是回憶結婚時,吳世寶將自己養的貓丟棄那場)影響了那幾場戲前進的情緒,讓人看得上氣不接下氣,勉強追上的感覺,相當可惜。

納豆、凱爾、兒子在劇中所佔的戲分雖不多,但表現恰如其分,常丟出適時的笑點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是稱職的綠葉。

我想這是齣在講扮演的戲,劇中父親為了照顧一雙兒女,扮演成包斯文就近照顧卻扮演不好身為父親、丈夫的角色,劇中的演員在演戲,我們在我們的人生中也在扮演著我們的角色,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我」這個角色;導演似乎想用詼諧幽默的方式來講一件嚴肅的事,但可惜的是,劇中悲喜之間的轉換並不是太好,正在認真但還沒認真完時,就丟出了笑點,或許是怕太過沉悶,以笑點來轉移帶過,但該說的話沒說完,那觀者如何能體會導演的用心呢?心裡只留下了那一陣不知為何而笑的笑聲。

整場戲看完不覺得差,但離開劇場時內心卻沒有太多回響,而同行的友人因為劇中的台詞、笑點而印象深刻,喜愛這部戲。為此還是替台灣的劇場感到欣喜,詼諧幽默的喜劇,還是能吸引單純喜愛舞台劇的觀眾,我想是件好事,因此看完了這齣歡笑與悲傷交加的戲,我內心也是歡笑與悲傷交加,完後,仍不知該悲或喜……。

《超級奶爸》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14/06/07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