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brid對話下的《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
6月
26
2015
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采風樂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42次瀏覽
夏鈺淳 (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采風樂坊》自創立以來,以臺灣傳統文化作為本體,以此根基下以傳承與創新為目標,積極致力於跨領域、跨文化的合作,激發出臺灣傳統文化風貌與美學新視野。這次《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除了由科隆中世紀人聲古樂團、采風樂坊及廖瓊枝分別詮釋中西音樂文化的傳統面貌外,在這樣跨文化的互相對話下,透過實踐者的互動過程中,不但認識他者,亦更突顯出原生背景與文化。

音樂上半場以Ars Choralis Coeln(簡稱 ACC)帶來中古世紀音樂從科隆大教堂及教區博物館收藏的十三世紀唱經本(Antiphonary)中節選出的合唱詩歌、葛利果聖歌的風格作品,其中多首「萊茵河女先知」德國修女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的宗教劇,從古樂器費德琴(Fiddle)、木笛(Flute)、木吉他(Gittern)、手轉風琴(Hurdy-gurdy)、鐘鈴(Glocken)象徵性的歐洲傳統文化物的再還原,音樂內容多為宣揚福音、讚頌美德的樂思,隨著燈光舞臺營造出充滿神秘的祭儀性的美感。以當代人的思維擴展再現歐洲中世紀雋永的傳統精神,讓觀眾得以一窺中世紀音樂之堂奧。

采風樂坊演出曲目:《步步嬌》、《行街》、《上四套》,以笛子、二胡、古箏、揚琴、中阮等最具代表性的六項傳統絲竹樂器為器樂編制,每件器樂各具鮮明個性,在合奏時既能互相體現支聲複音(heterophony),以非和聲對位的作曲手法作為織體建構出其協合性,互相對比烘托並展現樂器本身的特性也體現結合後的曲調流暢委婉、獨特的韻味,節奏上異於歐洲音樂結構概念,基於情緒的需要而豐富多變,使得音樂多了流動的自由性,以《行街》為例,聯曲結構無再現的多段體,力度與速度之間運用漸變的方式,速度的掌握與力度的控制有著直接的關係,體現恬靜與熱情、歡愉、熱烈之間的情緒層次堆疊,結束在快速而熱鬧的氣氛作為終止。上半場最後一首《長恨歌》,由廖瓊枝演唱歌仔戲曲調,從舉手投足、眉眼之間體現細膩優美的身段,體現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的曲境。

此次企劃執行黃正銘說:「在當代交會,我們就以當代作品作為媒介和平台,讓兩者對話。」由此,作曲家董昭民《陽月》,以赫德嘉的神祕宗教劇〈Ordo Virtutum〉、台東調〈三聲無奈〉、嘉義民謠〈六月田水〉作為題材,德國作曲家Oxana Omelchuk《ARI ARALO》透過跨文化的方式作為媒介,連結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樂樂器傳統中國樂器,創造富於新意的嘗試。最後,作曲家黃正銘創作《馬嵬坡》讓兩團穿插演奏,最後一曲,讓廖瓊枝的歌仔調進入古樂中,體現當代音樂透過多元的跨界合作,推陳出新的外貌。

從此次表演的跨文化表現與型態中,我們能看到沒有絕對主、客體關係的表演形式,將不同文化混合起來,造成交融後的複合性(Hybridity)的特質,透過對話下,不刻意的重塑其新貌。讓我們反思在探求作品所形塑過程與結果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必須從文化與過去經驗的追尋,探求更深層、更上游的泉源,更勝於技術性的分析與觀看其差異性。

《太陽與月亮的美麗邂逅》

演出|采風樂坊、科隆中世紀人聲古樂團、廖瓊枝
時間|2015/05/16 17: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