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精美音樂節典範《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
7月
14
2015
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亞洲切爾西音樂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4次瀏覽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文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學生)

來自於美國的切爾西音樂節(Chelsea Music Festival)今年首度於台灣舉辦,結合視覺、聽覺、味覺的感官饗宴,向來在音樂界為人樂道,尤其是「復興舊區」的計畫更是一樁樂壇美事。切爾西原本是美國一處舊城區,經由切爾西音樂節音樂總監Ken-David Masur的策劃與努力,讓音樂帶動舊城區的發展,成為藝術重地之一,而今年工作團隊於台灣的演出同樣選了具有人文歷史與古蹟韻味的兩個台北場地:西門紅樓與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作為音樂節四場演出的主要場地,筆者有幸親臨最後一場閉幕音樂會,除了被高水準的室內樂水準感動之餘,更期盼明年能繼續在台灣聽到切爾西音樂節的演出。

遺憾的是地點選在具有歷史感的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但場地畢竟不是專業音樂廳,原本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的音響效果乾癟枯燥,殘響也未竟理想,幸好這次切爾西音樂節選用了頂級音響,聽起來宛若現場原音,當天音樂會理應每個座位聽到的效果應該都相去不多,主辦單位積極克服音響問題,也因此得以超越場地的限制。然而,除了音響效果優異外卻有其他場地問題待解決;空調設備的噪音值是筆者的一大困擾;像是下半場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第二樂章(Schumann :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major, Op. 44),有些樂段是很安靜的,但是空調的聲音卻破壞了這樣冷靜、帶有著不安的氣氛。上下半場演出時不時有食物烹調的氣味傳到觀眾席中(演出結束酒會的前置作業),這可能會令觀眾分心。筆者認為選在古蹟演出其出發點是美麗的,但事前的準備工作要更全面的做好,甚至能讓演出場地延伸到美術館館與名勝景點,或許在音樂之餘觀眾更能體會到在城市與藝術相遇的美好。

就音樂方面而言,此次演出的團體(或獨奏家)在國際間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其室內樂的水準也都非常高,下半場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更是整場音樂會最令筆者驚豔的曲目。此曲擔任演出的除了李氏姐妹三重奏(The Lee Trio)外,還加入了小提琴天后慕特(Anne-Sophie Mutter)的愛將Fanny Clamagirand、中提琴家Derek Mosloff,他們合作之間的默契已不在話下,音樂能夠輝煌大氣,也可以精緻細膩到連呼吸都像是一體;第一樂章有段落是大提琴與中提琴對話,或是中提琴與小提琴對話,他們當晚的演出應該可說落實了指揮大師阿巴多(Claudio Abbado)所強調「聽」的能力,每一位樂手都是組成音樂的一小部分,沒有人搶當獨奏者,大家是一起合作傾聽的。許多人都知道室內樂的演出要培養互相傾聽的能力,但是真正能落實的團體並不多見。

第二樂章其細膩度更是令人大開眼界,五位音樂家在這裡真正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第二樂章的主題樂句較短,像是問句一般還帶有些許緊張的動態感,筆者在錄音中很少能聽到這樣仔細細膩的處理,音量一次次漸弱,當中仍不乏音樂的層次,最可貴的是仍保有不安的感覺,到第三、第四樂章情緒的轉換直可謂能收能放,室內樂演出的重點與典範全都落實在下半場的此首樂曲中,當然音樂會中精彩的樂曲並不止這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由青年小提琴家黃俊文與伴奏黃海倫帶來的尼爾森《A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黃俊文有著深厚紮實的基本功,音色非常漂亮,論及姿勢與手型都非常漂亮,由運弓與音準看得出黃俊文在基本功方面著實下了番功夫,從頭到尾三個樂章音色都維持的相當漂亮,當然音色的轉變在第二樂章也十分的成功,情緒的醞釀讓筆者了解到黃俊文有認真思考過樂曲的架構與佈局;這首樂曲有許多快速音群、八度音與和弦拉奏,黃俊文對於這困難技巧一一輕鬆過關,在這裡他想的早已超越了技巧,而是音樂上的表現與可能,筆者也體會到他嘗試音色與情緒的可能,年紀尚輕卻已具備成熟的詮釋與良好的技巧,筆者甚至認為當晚小提琴演出黃俊文的表現無疑最出色。

李氏姐妹三重奏中擔任小提琴的李天恩(Lisa Lee),其演奏特色為肢體韻律大,且有著強烈的音樂感染力,但是運弓與音準確有著瑕疵。以第一首西貝流士《C大調鋼琴三重奏,洛維薩》為例(當晚僅演出第一樂章),小提琴在快速音群時音符的顆粒便顯得模糊,尤其是泛音並未完全奏出;換弓時手臂的抬起與運用也不是最理想的姿態,演奏時琴頭偏低甚至往下掉,這些點很有可能影響到音的乾淨度與音準,不過這些問題仍被傑出的音樂詮釋所取代,其音樂線條與西貝流士樂曲的歌唱性處理的都非常良好,筆者認為若李天恩有著黃俊文紮實的基本功,其表現應更能亮眼奪目。

本場音樂會還有另一項亮點便是現今作曲界炸子雞尼庫格(M. Neikrug)為台裔鋼琴家陳偉茵量身訂做的《日月潭》,本曲為鋼琴獨奏曲,曲子長度約十五分鐘,陳偉茵在開始前表示此曲比較像是蕭邦敘事曲(Ballade),但是論及和聲與風格卻與蕭邦天差地別,此曲是以相當現代的技法寫成,其和聲運用與處理可能受到德布西(Claude Debussy)象徵主義(Symbolism)的影響,嘗試勾勒出日月潭的絕美風情,至於其作法是否成功則見仁見智。

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在台灣,這次是第一次辦理,流程上可能還有進步空間,以閉幕音樂會為例,開頭策展人的致詞與音樂會結束後駐節星級主廚巴根(von Bargen)的致詞都顯得有些冗長,先前提過場地的相關問題仍待解決,另外切爾西音樂節的另一亮點便是裝置藝術的策展,此次邀請藝術創作者黃彥超擔任製作,但其作品應該要與音樂有所關聯,而且許多觀眾甚至忽略了裝置藝術這部分,筆者認為下次舉辦切爾西音樂節時要確實與裝置(視覺)藝術節合。不過誠如陳漢金教授在節目冊中所言:「切爾西音樂節讓音樂『出走』,儘管顯得那麼低調、平實,其音樂效果想必將不同凡響。」筆者認為這句話已為此次切爾西音樂節下了最好的註解,主辦單位票價親民,甚至少有誇大的廣告宣傳,也因此所舉辦的音樂節質量均精,不只音樂品質高,更滿足了音樂饕客對此音樂節的種種期待。說是饕客可真不為過,音樂會後由主廚Bargen所執導的音樂酒會,其菜色由音樂會主題「北歐音樂」延伸,在此便得以窺見製作單位的用心。

筆者全力支持亞洲切爾西音樂節,但是音樂節要能維持並舉辦下去實屬不易,希望切爾西音樂節能夠成為國內舉辦音樂節一個美麗的典範,筆者誠心認為這樣一個結合藝術與音樂的音樂節,終究能吸引一群親近藝術的人民,讓音樂夜未眠。

《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

演出|李氏姐妹三重奏、黃俊文、陳偉茵等
時間|2015/06/28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