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記憶中那段空白《夏日微涼夜話3—Stop!巴士》
8月
21
2015
Stop!巴士(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9次瀏覽
鄭開譯(傳統戲劇編寫工作者)

我有追著同劇團、同系列戲碼的習慣,因此當我在臺北藝術節的宣傳上,看到這齣戲時,馬上搶票卻早已銷售一空,最後好不容易求到票,事後詢問原由,才知本次演出因為是在公車上,所以座位較少,縱使共十二場演出也供不應求。短短的詢問已勾起我莫大興趣,跟之前兩部《夏日微涼夜話》不同,曉劇場選擇了一種特殊的舞臺呈現方式,對我來說是相當特殊的經驗。

其實舞臺不只是公車上,還包括了每次公車「靠站」時,所有旅客(觀眾)下車的地點,又因為本次演出加入了與觀眾互動的解謎元素,讓公車本身兼具演出場地、密室、觀眾席以及連接各處「舞臺」的功能,算是非常有趣的嘗試,而在統合這些元素的大前提下,要如何保持住夜話的旨趣(也就是說鬼故事的氛圍)就顯得相當重要,這個部分非常吃演員功力。

大概是選在鬼門開不久觀賞演出之故,使自己在觀賞前已有恐怖氛圍的自我建設,讓我一上車就進入狀況,三位有著特殊化妝、猶如遊魂般的演員,窗面為數眾多的紙人,灑落滿地的紙錢,以及散落車內各處的解謎物件,營造出一種廢墟感,選在公車上演出,更讓人聯想到鬼故事中容易遇到鬼魂的末班車,在開往山上的途中,更增添招陰氣息,於是不敢擅自拿下演出前所發的特製平安符,只聆聽遊魂訴說著記憶中的故事。

與先前的《夏日微涼夜話》略有不同,本次故事選擇題材,偏向「記憶追溯」,而不是單純的百物語式集結,主題集中且明確。百物語重點在於恐懼的堆疊,這次卻選擇摻雜歷史與老一輩的記憶(包括對神風特攻隊的考究),也等同賦予巴士穿越時空的意義,而遊魂本身也被賦予找尋失落記憶的設定,緊扣著本次演出的另一項特色——密室解謎。

這算是我看過較消耗腦力的演出之一,解謎強調的是觀眾間的互助合作,讓觀眾有為了返回現實時空而同舟共濟的感覺,其實也等同於讓觀眾擔任劇情進程的推手,但在演出時間固定的前提下,解謎的速度會是很大的考驗,此時車掌小姐這個角色相當重要,必須在不過度提示、掌控主要解謎段落在演出時間內完成等因素之下,作出適當的處理,這方面表現得可圈可點,予以肯定。

夜話系列進行到第三部作品,講故事的功力已更加純熟,演員對於能量的掌控,也頗具水準,更令人激賞的是肢體展現。其中一段故事提到被拖出窗外的驚險場面,演員為了呈現出這個畫面,在行進的公車中挑戰了攀爬、懸掛等肢體動作,幾乎無一絲慌張,似是早已摸清楚交通工具行進時所產生的慣性力,不只是展現了對自身肢體的掌握,更透露出演員對於自己與舞臺之間的調和,有了相當充分的準備,讓觀眾看了連連驚嘆,而不是擔心演出途中發生意外而波及到自己,這是一種對觀眾負責的心態,更是相當專業的演出。

另一個充分展現肢體的橋段,是關於山中迷霧的故事,不斷重覆的詭異臺詞,如同抓交替般,在大樹前不斷揮手搖擺的身體,弧度大而流暢,形成一種鬼魅才具備的扭曲狀態,演員的聲音卻沒有因為如此劇烈的擺動而露出疲態,也許是農曆七月的民俗氛圍加成,讓整段故事更添詭異,微弱的燭火無風自搖,一直到觀眾重返車上再次啟程,我都不敢再回頭張望。對照影視作品中「鬼怪在還沒出現時最恐怖」的說法,以及本次演出所融合的解謎元素,在這一瞬間,竟有與《七夜怪談》類似的氛圍,而這種利用符號、圖騰勾起觀眾對於所看過鬼怪系列作品的回憶效應,似乎也無形間暗扣本劇的「記憶」主題,這是屬於觀眾的記憶,你的、我的、他的。

途中,我們解開了謎題,找回遊魂失落的記憶,來到最後一站,最後一段故事一如往常,詭異中帶點懷念,甚至治癒,彷彿在告訴遊魂們:該回家了,一切沒事了。這句話似乎也是在對我們這群觀眾說的,選擇的最後演出場所也非常有意思,暗示歸航。我們終於可以回去了,卻有點依依不捨,不只不捨這個演出即將結束,甚至有一種在跟回憶道別的感覺,此時才突然醒悟,或許,我們也是那遺落在記憶中的一縷遊魂,在擾攘紅塵中,早已失去了某段回憶,只是在今天想起。整個演出引導觀眾的情緒轉變相當流暢,今年夏天,我又聽了一段好故事。

回程途中,車掌小姐開始解釋每個故事的意義與考究來源,我也是在此時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兩道支線謎題尚未解開,雖得知解開方法,卻也無緣見到謎底,若非行程限制與場次座位有限,其實再搭一次公車,也未嘗不可。在劇場中說書,整個城市都是劇場,搭上公車繞行,最後,讓我們到站。記起一切之後,回家吧。

《夏日微涼夜話3—Stop!巴士》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5/08/14 22:00
地點|公車上與各靠站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