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國的巨人朋友《桑可的暑假》
10月
04
2016
桑可的暑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9次瀏覽
邱書凱(自由工作者)

《桑可的暑假》改編自宜蘭作家李潼的著作《鬼竹林》,由同名短篇小說情節為主、為輔,相織嵌成。前者的情節描述雙親離異的男孩桑可回到宜蘭老家過暑假,巧遇村中桂竹林鬧鬼的景況,並加入村民組成的抓鬼大隊,也在假期結識膚色如炭,而遭眾人排擠的小黑;後者則是桑可與友人到俗稱「賊仔澳」的南方澳漁港尋寶,遇見一位撿拾玻璃石的長髮女生,一來一往道出關於當地寶藏的興味問答,企圖於在地(宜蘭)文學/化、當代偶戲與兒青族群三者之間,找尋契合的戲劇詮釋。

有別於原著,劇中以「長大成人的桑可憶往十三年前返回宜蘭老家」作為首尾呼應的敘事起點,中間脈絡則穿插回憶中同儕嬉戲、愛戀抓鬼大隊阿炳哥的女友美美、阿公的古物收納箱、賊仔澳尋寶、阿公與阿嬤的愛情史、與小黑熟識並發現彼此家境雷同等,作為情境素材。除此之外,演出版本更將原先文中智能不足、僅出現在竹林放炮嚇人的阿欽刪去;將里長伯的猛男兒子林松勇一角合併為阿炳(美美在文中原為林松勇的女友);將賊仔澳的長髮女生與美美揉合為一。相較於原著中以晨光對比黑夜的鬼竹林借喻父母間感情的變質【1】、小時候與鬧彆扭的爸媽走在吊橋,該是幸福卻也讓人擔憂的心境讓他覺得「他家真像一座怪怪的吊橋,給懷疑的風吹個不停」【2】;演出版本簡化文學轉化為戲劇的包袱,混合著國、台兩種語言,「日常」地展現人際生活多元、豐富的面向,亦保留李潼認為兒青文學創作應「讓他們感興趣也同時有益」的信念【3】,將同樣以宜蘭為背景的兩段篇章無縫交融。

承襲劇團向來以「偶」作為招牌的特色,本次演出的偶們皆以杖頭偶的形式登場,不論膚色或是外貌造型都各自鮮明(肥胖霸氣的、平頭的、捲髮的蒜頭鼻),並透過偶與真人演員的形體比例,塑造出孩子與成人兩者間形象上的差異,擺脫以往劇場中以成人演員飾演孩童過於尷尬的窘境。在非劇場的空間限制下,舞台設計以樸實筆法繪製的宜蘭俯瞰圖作為背景、演員穿場空間,雖然與劇中情境不一致,卻能讓在地觀眾清楚地與自身連結。除此之外,場景藉由竹竿、竹梯以及扁平的木板呼應主要情境(鬼竹林),創造高低參差的視覺組合,簡約俐落且意象地建構出竹林、海邊等村中場景,又或搭配演員的表演營造出火車的形象,不加雕飾或彩繪的原竹/木展露宜蘭的質樸,示意性的燈光變化,即使在演講廳如此有限的表演空間中,仍不失劇場效果。

之於兒童,偶戲的形式貼近他們的遊戲生活,即使部分語彙約略深奧;之於青少年,抒情式的文詞與恬淡生活似乎難以取代辛辣、刺激的影視文化,卻能播下鄉土文學的種子,等待日後發芽;之於成人,日記式的紀實追憶讓主題相較顯得模糊,但想像著桑可搭乘台北─宜蘭間,鐵軌沿路的景致,是回憶的追溯,亦是尋求心靈的依歸,歲月的洗禮也讓滿載的回憶隨著古謠《丟丟銅仔》的新編汩汩湧出。誠如《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一書中所述「現實主義的小說幫助兒童本身的各種好和不好的人性化情感。他使讀者能認識到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這些情緒和思想,讀者可以透過書中人物,以一種較安全的距離探討他們自己的情感。」【4】。不僅限於上述中的文學形式與探討對象,親情、友誼或愛情在《桑》中皆是人生很好的映照與回顧,也期待小人國的巨人朋友們能持續試驗,讓戲劇與文學的編織更有效地吸引適齡國民【5】。

註釋

1、 李潼著,《鬼竹林》,台北:小兵,2011,頁35、36。

2、 李潼著,《鬼竹林》,台北:小兵,2011,頁26。

3、 李潼著,《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蘭陽文學叢書26》,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圖書資訊科,1999,頁104。

4、 Walter Sawyer,Diana E. Comer 著/墨高君 譯,《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台北:揚智,1996,頁120、121。

5、 潘人木友情團隊,《蓬萊輾字坊: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蘭陽文學叢書43》,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圖書資訊科,2003,頁143。

《桑可的暑假》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6/09/19 13:30
地點|宜蘭縣頭城鎮立圖書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