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命的自我搏鬥《洞》
11月
01
2016
洞(陳長志 攝,組合語言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6次瀏覽
吳佳茵(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在大幕尚未拉開的劇場,與一般黑盒子劇場沒什麼兩樣,開演前的三明三暗,到全場暗,大幕緩緩升起,停留在不高的地方,昏暗的燈光看見約七雙鞋,一開場停留在鞋子畫面的空拍,像時間暫停般,指引著觀眾進入編舞家田孝慈《洞》的世界中,跟著大幕與鞋子,往上升起揭開序幕。

黑布將舞台空間隔絕,左舞台的黑幕緩緩升起,微亮的燈光只看得到幾位舞者的雙腳,接著又消失,一台舊式電話從外面飛進舞台摔落到地上,發出撞擊地面的聲音和一聲聲的響鈴聲。黑布後方出現了一位穿著長裙安靜的舞者坐在椅子上,旁邊放了盞檯燈,昏暗的燈光加上黑布的遮擋,看不到的是舞者的表情,舞者平淡的開始訴說起故事,簡單的詞帶著一股凝重的氛圍,沈穩又孤寂,台詞配上的細膩、精簡的手部動作,意象著勾勒出故事的空間,但卻侷限在他所處的狹小區域,彷彿他在現實世界裡訴說著,而黑布外的空間像是他內心洞的世界,台上兩空間的相互對應,訴說著同一個世界。舞者們身穿飄逸材質的衣服,衣服隨著舞者們的動作飄起甚至是輕微滯留,就像是一段話與一段話間的連接詞,衣服的飄逸成了動作之間的媒介,隨著飄逸的衣服完成每一段完整的話語。

舞台上舞者們發出的聲音,似乎有麥克風收音,透過麥克風,台下聽得非常清楚,但卻絲毫不突兀跟著音樂與舞作融合為一體,觀眾像是走進編舞家所營造的世界,真的跟舞者們處在一個洞裡,深刻、強烈的感受舞作呼吸。舞台就像編舞家挖掘的洞,一層一層地揭開,一層一層地挖掘更深的自我,最後一道黑布上升,清楚看到的是,舞台最底的黑色牆壁,梯形舞台讓視覺感覺由寬到窄,跟著舞作越走越深,走到最深處。

懸吊著一支麥克風,舞台上麥克風的區塊灑下紅色光線,彷彿到達心的最深處,舞者在麥克風下發出聲音,顫抖的身體在麥克風下舞動著,跟自我內心深處搏鬥,抖出孤寂的情緒。舞作尾端,隨著舞者跟音樂強烈節奏散佈整個空間,舞台上白色地墊剛開始隨著舞者落下少許的土,象徵性的填補,直到最後土跟著舞者們的動作與飄逸的衣服薄薄的散開在整個舞台上,就像填補了那細小的洞。最後回望洞,在過程中被填滿,舞者們就像是經過一個自我剝開的過程,跟著編舞家找尋到答案。

編舞家田孝慈經過三年累積,所完成的長篇舞作《洞》,在整場演出中感受到編舞家非常細膩的思想。透過《洞》的自我深層探索,找尋出更清楚的自身答案。

《洞》

演出|組合語言舞團
時間|2016/10/30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洞》將台北車站幻想為一處同志的情慾空間,在地下街某處的廁所裡,一種湧動、難以抑制的慾望在此增長,並通過那引人遐想的「屌洞」進行發洩。在觀看《洞》這部作品時,感受到其不僅是作為一部同志作品,更鮮明的是其中的政治隱喻。(黃彥瑄)
11月
30
2021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