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舞蹈的靈光《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11月
18
2016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陳又維 攝,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5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空間舞團最近的《不聽話孩子的故事》是個改編後再演的製作,在整體上的架構以反諷與隱喻串連,看似詼諧卻暗藏玄機。雖是個親子節目,卻包含了不少與社會現象、政治事件及家庭議題相關的內容,但是不要以為這樣的訊息,小孩們就看不懂了,從現場的氛圍來看,他們其實都懂,只是沒告訴我們而已。

舞台上搭起了一個台座,呈現台中台的設計,這或許是為表演所需而做,但也像是為小觀眾而做的貼心設計,讓坐在成人座椅上的小孩們較不會被大人擋住視線。台座下是另一個看不見的空間,可讓舞者們穿梭其間,台座上還有五個可開啟的小洞,舞者們有時從洞中鑽出,有時潛入洞內,有時則從台座的左右兩側出現,或是從台座後方上來。他們多樣的進場與退場形式,分化了集中的焦距,使得視覺感官份外忙碌。為了跟上舞者們的進退場畫面,每個小觀眾的頭不時轉動,幾乎無一刻暫歇。

故事圍繞在機器人世界中的王子雷昂采與公主蕾娜間發生的事,舞者們不時展現機械式的動作型態,這可能有違他們的慣性動律,因此在表現機器人的態勢時,反而顯得些許「生硬」。所幸這些許的生硬,並不影響整體的表現,且能烘托反向式編排手法的意境,使得故事中的段落雖然看來是趣味性的情節,其實是諷刺著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過著猶如機器人般的生活,或可說反映現代生活中被機器操縱一切的大小事件。

機器人彼此間充滿無厘頭、非理性、顛覆邏輯的對話,包括「用手指看東西、吃音樂盒、塗果醬在拖鞋上」。這些對話對大人而言可能很難理解,因為沒有固定的脈絡可循,思緒難以前後連貫。但是對孩子們而言,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童,這應是他們熟悉的思考模式,天馬行空的隨想隨動才是王道吧!

反向式編排也出現在其他場面,例如飾演小孩的男女舞者做著常被大人斥罵的舉動,諸如挖鼻孔、彈鼻屎等等,但她們也藉著抱怨闖紅燈的爸媽,說出大人們常犯的「不乖」行為。諸如這樣的橋段,不僅闡述孩子們的心聲,也是讓大人們自我反省的機會教育。此外,學跳舞的小孩,穿梭於各項補習課程的行程,再再顯示小孩們的忙碌。這一幕幕展現多數學童日常作息的畫面,大孩子們看了應是心有戚戚焉,而大人們忙碌的工作狀態,專注於打電腦、接電話,沒空理小孩等等,應該都是演給「不聽話的爸媽們」看的情節。

坐在輪椅上的彩色鳥可說是個亮點,雖然大半時間她都坐在輪椅上,但最後還是脫離輪椅且上了舞台。坐在輪椅上時,她有時像是個說書人般的串連劇情,有時則像個路人般的夾雜在其他角色之中;上了舞台後,她則是掙脫一切的自在活動。這個看來不太重要的角色,似乎是不完美天使的表徵,也像是折翼受傷的小鳥,卻仍能展現她有著快樂過生活的權益。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以生活動作如穿衣、穿鞋等作為舞蹈的基礎,並將上述各種發人省思的環節扣在色彩繽紛、看似輕鬆的劇情轉折處。但就像許多「簡單」的大作一般,對表演者卻極具挑戰,他們的功力須毫不含糊才能將箇中意境刻劃精準,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在這種節目中的表演者,既需要有戲劇的養分,也需要舞蹈訓練的硬底,最終卻須要破除全部的箍臼,才能臻至極境。

就此次的舞者而言,得以顯見的是他們都具備不錯的身體技巧,可以將許多動作細節拿捏到位,例如呈現巴士的疾速前進或瞬間轉彎時的身體反應,又如靈活的在台中台的洞裡洞外快速穿梭、跳動。但他們的表演應可再輕鬆些,不宜過於緊繃,對長期浸淫於學院派訓練環境的臺灣舞者們而言,這說法在腦裡可能不模糊,但是要做得來卻不易。

近年來,製作精良親子作品的專業舞團實不多見,雲門二團曾經曇花一現的製作過《波波歷險記》(2003),但是卻不見再有任何表現。時下優質的年輕舞者們,願意演出親子作品的人似乎也不多。這樣的現象如果持續無改進,為兒童與家長級的觀眾們製作如《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的節目如果還是罕見的話,那麼「藝術向下扎根」恐怕就只能當作口號喊喊罷了。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6/11/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