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舞蹈的靈光《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11月
18
2016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陳又維 攝,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7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空間舞團最近的《不聽話孩子的故事》是個改編後再演的製作,在整體上的架構以反諷與隱喻串連,看似詼諧卻暗藏玄機。雖是個親子節目,卻包含了不少與社會現象、政治事件及家庭議題相關的內容,但是不要以為這樣的訊息,小孩們就看不懂了,從現場的氛圍來看,他們其實都懂,只是沒告訴我們而已。

舞台上搭起了一個台座,呈現台中台的設計,這或許是為表演所需而做,但也像是為小觀眾而做的貼心設計,讓坐在成人座椅上的小孩們較不會被大人擋住視線。台座下是另一個看不見的空間,可讓舞者們穿梭其間,台座上還有五個可開啟的小洞,舞者們有時從洞中鑽出,有時潛入洞內,有時則從台座的左右兩側出現,或是從台座後方上來。他們多樣的進場與退場形式,分化了集中的焦距,使得視覺感官份外忙碌。為了跟上舞者們的進退場畫面,每個小觀眾的頭不時轉動,幾乎無一刻暫歇。

故事圍繞在機器人世界中的王子雷昂采與公主蕾娜間發生的事,舞者們不時展現機械式的動作型態,這可能有違他們的慣性動律,因此在表現機器人的態勢時,反而顯得些許「生硬」。所幸這些許的生硬,並不影響整體的表現,且能烘托反向式編排手法的意境,使得故事中的段落雖然看來是趣味性的情節,其實是諷刺著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過著猶如機器人般的生活,或可說反映現代生活中被機器操縱一切的大小事件。

機器人彼此間充滿無厘頭、非理性、顛覆邏輯的對話,包括「用手指看東西、吃音樂盒、塗果醬在拖鞋上」。這些對話對大人而言可能很難理解,因為沒有固定的脈絡可循,思緒難以前後連貫。但是對孩子們而言,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童,這應是他們熟悉的思考模式,天馬行空的隨想隨動才是王道吧!

反向式編排也出現在其他場面,例如飾演小孩的男女舞者做著常被大人斥罵的舉動,諸如挖鼻孔、彈鼻屎等等,但她們也藉著抱怨闖紅燈的爸媽,說出大人們常犯的「不乖」行為。諸如這樣的橋段,不僅闡述孩子們的心聲,也是讓大人們自我反省的機會教育。此外,學跳舞的小孩,穿梭於各項補習課程的行程,再再顯示小孩們的忙碌。這一幕幕展現多數學童日常作息的畫面,大孩子們看了應是心有戚戚焉,而大人們忙碌的工作狀態,專注於打電腦、接電話,沒空理小孩等等,應該都是演給「不聽話的爸媽們」看的情節。

坐在輪椅上的彩色鳥可說是個亮點,雖然大半時間她都坐在輪椅上,但最後還是脫離輪椅且上了舞台。坐在輪椅上時,她有時像是個說書人般的串連劇情,有時則像個路人般的夾雜在其他角色之中;上了舞台後,她則是掙脫一切的自在活動。這個看來不太重要的角色,似乎是不完美天使的表徵,也像是折翼受傷的小鳥,卻仍能展現她有著快樂過生活的權益。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以生活動作如穿衣、穿鞋等作為舞蹈的基礎,並將上述各種發人省思的環節扣在色彩繽紛、看似輕鬆的劇情轉折處。但就像許多「簡單」的大作一般,對表演者卻極具挑戰,他們的功力須毫不含糊才能將箇中意境刻劃精準,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在這種節目中的表演者,既需要有戲劇的養分,也需要舞蹈訓練的硬底,最終卻須要破除全部的箍臼,才能臻至極境。

就此次的舞者而言,得以顯見的是他們都具備不錯的身體技巧,可以將許多動作細節拿捏到位,例如呈現巴士的疾速前進或瞬間轉彎時的身體反應,又如靈活的在台中台的洞裡洞外快速穿梭、跳動。但他們的表演應可再輕鬆些,不宜過於緊繃,對長期浸淫於學院派訓練環境的臺灣舞者們而言,這說法在腦裡可能不模糊,但是要做得來卻不易。

近年來,製作精良親子作品的專業舞團實不多見,雲門二團曾經曇花一現的製作過《波波歷險記》(2003),但是卻不見再有任何表現。時下優質的年輕舞者們,願意演出親子作品的人似乎也不多。這樣的現象如果持續無改進,為兒童與家長級的觀眾們製作如《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的節目如果還是罕見的話,那麼「藝術向下扎根」恐怕就只能當作口號喊喊罷了。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6/11/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