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間舞團最近的《不聽話孩子的故事》是個改編後再演的製作,在整體上的架構以反諷與隱喻串連,看似詼諧卻暗藏玄機。雖是個親子節目,卻包含了不少與社會現象、政治事件及家庭議題相關的內容,但是不要以為這樣的訊息,小孩們就看不懂了,從現場的氛圍來看,他們其實都懂,只是沒告訴我們而已。
舞台上搭起了一個台座,呈現台中台的設計,這或許是為表演所需而做,但也像是為小觀眾而做的貼心設計,讓坐在成人座椅上的小孩們較不會被大人擋住視線。台座下是另一個看不見的空間,可讓舞者們穿梭其間,台座上還有五個可開啟的小洞,舞者們有時從洞中鑽出,有時潛入洞內,有時則從台座的左右兩側出現,或是從台座後方上來。他們多樣的進場與退場形式,分化了集中的焦距,使得視覺感官份外忙碌。為了跟上舞者們的進退場畫面,每個小觀眾的頭不時轉動,幾乎無一刻暫歇。
故事圍繞在機器人世界中的王子雷昂采與公主蕾娜間發生的事,舞者們不時展現機械式的動作型態,這可能有違他們的慣性動律,因此在表現機器人的態勢時,反而顯得些許「生硬」。所幸這些許的生硬,並不影響整體的表現,且能烘托反向式編排手法的意境,使得故事中的段落雖然看來是趣味性的情節,其實是諷刺著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過著猶如機器人般的生活,或可說反映現代生活中被機器操縱一切的大小事件。
機器人彼此間充滿無厘頭、非理性、顛覆邏輯的對話,包括「用手指看東西、吃音樂盒、塗果醬在拖鞋上」。這些對話對大人而言可能很難理解,因為沒有固定的脈絡可循,思緒難以前後連貫。但是對孩子們而言,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童,這應是他們熟悉的思考模式,天馬行空的隨想隨動才是王道吧!
反向式編排也出現在其他場面,例如飾演小孩的男女舞者做著常被大人斥罵的舉動,諸如挖鼻孔、彈鼻屎等等,但她們也藉著抱怨闖紅燈的爸媽,說出大人們常犯的「不乖」行為。諸如這樣的橋段,不僅闡述孩子們的心聲,也是讓大人們自我反省的機會教育。此外,學跳舞的小孩,穿梭於各項補習課程的行程,再再顯示小孩們的忙碌。這一幕幕展現多數學童日常作息的畫面,大孩子們看了應是心有戚戚焉,而大人們忙碌的工作狀態,專注於打電腦、接電話,沒空理小孩等等,應該都是演給「不聽話的爸媽們」看的情節。
坐在輪椅上的彩色鳥可說是個亮點,雖然大半時間她都坐在輪椅上,但最後還是脫離輪椅且上了舞台。坐在輪椅上時,她有時像是個說書人般的串連劇情,有時則像個路人般的夾雜在其他角色之中;上了舞台後,她則是掙脫一切的自在活動。這個看來不太重要的角色,似乎是不完美天使的表徵,也像是折翼受傷的小鳥,卻仍能展現她有著快樂過生活的權益。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以生活動作如穿衣、穿鞋等作為舞蹈的基礎,並將上述各種發人省思的環節扣在色彩繽紛、看似輕鬆的劇情轉折處。但就像許多「簡單」的大作一般,對表演者卻極具挑戰,他們的功力須毫不含糊才能將箇中意境刻劃精準,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在這種節目中的表演者,既需要有戲劇的養分,也需要舞蹈訓練的硬底,最終卻須要破除全部的箍臼,才能臻至極境。
就此次的舞者而言,得以顯見的是他們都具備不錯的身體技巧,可以將許多動作細節拿捏到位,例如呈現巴士的疾速前進或瞬間轉彎時的身體反應,又如靈活的在台中台的洞裡洞外快速穿梭、跳動。但他們的表演應可再輕鬆些,不宜過於緊繃,對長期浸淫於學院派訓練環境的臺灣舞者們而言,這說法在腦裡可能不模糊,但是要做得來卻不易。
近年來,製作精良親子作品的專業舞團實不多見,雲門二團曾經曇花一現的製作過《波波歷險記》(2003),但是卻不見再有任何表現。時下優質的年輕舞者們,願意演出親子作品的人似乎也不多。這樣的現象如果持續無改進,為兒童與家長級的觀眾們製作如《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的節目如果還是罕見的話,那麼「藝術向下扎根」恐怕就只能當作口號喊喊罷了。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6/11/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