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遺忘的時光物件《吉光片羽─聽房子在說話》
11月
30
2016
聽房子在說話(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7次瀏覽
石志如(特約評論人)

風塵僕僕夾帶著寒冷的濕度,從繁華的臺北市橫跨至嘉義的靜夜,這個委身在嘉義市西區的米克斯藝術中心,今晚成功媒合了一場戲劇與老屋的《吉光片羽》偶戲展演與一場在地「回嘉」洄游計劃講座《家在北緯23度半》。興許是空間的限制以及好奇心使然,這場僅容納不到四十位的觀眾席,觀眾年齡從幾位青年學子到多數擁有社會閱歷的面孔,年齡層結構偏高,似乎透露更多的期待。

《吉光片羽》善用老屋廚房畸零地的狹小空間,塑造一個符合偶戲的微型劇場空間,這齣以生於日據時期的阿嬤為主軸,兩位返家尋找阿嬤皮箱的第三代,無意間拾起阿嬤的回憶,背景音樂播著1930年代藝旦幼良演唱的台語發音《雪梅思君》,伴隨著廈門調琅琅上口,從一月唱至十二月,這樣苦心的等待道出阿嬤這輩子,最牽掛的哥哥與願意守護家庭的脈絡。製作群還特別為了此演出,拜訪嘉義在地兩位第二代長者,搭配第二段的光影戲,以錄音現聲播放,述說身為女人的認命與任份。而廚房凹凸鐵皮牆面與牆上的兩扇窗,時而閃爍著從屋外路燈下映入的矮樹叢影,隨風搖曳。這裡也是導演選擇投影的所在,隨著故事發展從日據時期的老舊結婚家族團體照片、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影片、阿嬤生病時眼中的窗外風景,除了寫實影像,還以枯葉、水流、樹影等隱喻生命的凋零與萬物的自然規則。鐵皮牆過渡著疊置的影像,多重混雜的時代性頓時從牆面溢出,一股不可承受之重瞬間渲染整個老屋,阿嬤的故事,是那時代所有女人的故事。

至此,老屋原始空間的廚房擺設、櫥窗、日式三翼吊扇、窗影、紅磚牆…,皆在導演細心觀察老屋的狀態後,呈現飽滿的物件與情感交流的歷時性。這是一場很有趣的物件聯結,從老屋的空間記憶、女人的廚房、阿嬤生命記憶的故事、在地耆老訪談錄音現聲,以及光影戲使用且已斑黃的牡丹花圖案床單,每個物件似乎不甘心被遺忘而努力展現它的氣質、它的時代,而最重要的靈魂人物阿嬤,是由兩位操偶師來完成的精緻詮釋。

不得不佩服淵源來自日本文樂的執頭偶,在飛人集社石佩玉導演手中,化身塑造為最具台灣女性身份─母親,操偶師透過細微的偶身肢體動作,將一個老人家內心的愛之責之心境、關懷眼神、洩氣鬱鬱之狀、猶豫、等待、無奈、妥協等等諸多樣態,從操偶師手中活出靈魂,走進觀者的內心,甚至超越演員的表現。除此耐人尋味的操偶技術,劇中兩位演員還得在角色與操偶師之間不斷轉換其身份,並透過阿嬤優遊於記事本中回憶的虛實之間,轉化實體(書本)的符碼,以多拉A夢時光機之姿,讓阿嬤走進時光之旅,回到過去。此處詮釋十分創新,不但脫離了偶戲常見的「戲臺」,更讓「偶」的展演有了無限拓展的想像。

《家在北緯23度半》是嘉義在地藝術家蔡明璇(留法戲劇博士)的劇本,2013年曾參與阮劇團的讀劇並出版。米克斯藝術中心的創立發想,便是來自長期醞釀「回嘉」計劃的屋主蔡明璇心中。她與先生高大衛(法籍漫畫家)在洄游計劃理念經營下,親身為老屋修繕。成立三年期間舉辦過困難生活節、電影放映會、新書發表會、單車環島義剪、漫畫展、旅人圖書館與聽房子在說話等,米克斯彌補了嘉義市缺乏多元展場空間,同時也為老屋重新燃起生命。

近十幾年台灣透過文化資產保護與文創產業的興起,以活化古蹟老舊空間,再造在地文化經濟脈動的流轉可能,重新燃起老屋生命的延續。這場以《聽房子在說話》的計劃案,在全國走七幢老屋、六座城市,舉辦十場次演出與十場在地講座,企圖將老屋的生命擺脫餐廳、咖啡廳或文創商店的舊思維。在這次計劃中,透過表演藝術深入劇場核心「人」的議題出發,將物件逐漸被遺棄、被遺忘的命運中,傳承人們以為早已遺忘的歷史,它們刻痕著它們的時代,也因它們的時代而有今日的繁華。這晚,明亮的月夜伴隨初冬的涼意,讓我思考著:我們這一輩人將留下什麼?或者我們有什麼值得留下?盼生命的片刻在時光軌跡中,化為美麗的蝶舞…。

《吉光片羽─聽房子在說話》

演出|飛人集社+米克斯在地講座
時間|2016/11/26 19:30
地點|米克斯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