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失序叛逆下的規律《春鬥2017》
3月
22
2017
春鬥2017(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8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過去在舞蹈史上如果提到「叛逆」一詞,大都以顛覆過去的觀賞表演慣習(演出場域或演出形式的顛覆)、舞蹈結構的解構(敘事、非敘事、結構式與解構式等風格的顛覆)、重新詮釋舞蹈肢體的使用觀念(表演、日常、行為等肢體語言的顛覆)、音樂與舞蹈關係的新合作(並列、合唱、序列、非結構等織體形式的顛覆)、藝術家對自我、社會意識的顛覆等等,從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引用此一詞彙。然而,今年雲門《春鬥2017》以「叛逆之作」作為這次的宣稱【1】,令人好奇這群新生代創作者,如何顛覆?如何叛逆?以他們年輕的生命經驗裡,如何能站穩這樣難以駕馭的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又或者,他們只是想表述很私人很自我的叛逆行徑?但在這世代從來不缺這樣叛逆的性格!尤其是這個強調個體(Individual)如何從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中突圍而出的世代。

上半場黃懷德的《亮》,以黑暗作為引介:「因為黑暗,才看見光亮,因為音樂,才看見身體。在微光中擺動身體,襯托音樂搖晃,只是單純跳舞。僅此如此。」【2】「亮」與「身體」在黃懷德的創作概念裡,成為一個被動者。於是光亮,成了黑盒子裡的潛逃者,而身體在音樂之下,最直接的律動是什麼?從黃懷德大玩身體的律動在空間裡製造出層次:點、線、面的編織,以及腳步動作與音樂之間的合唱關係,從身體律動、空間、音樂三者之間,皆可看到編舞者在整體空間上的巧思與其值得玩味之處。尤其是訓練有素的舞者們,以鬆、垮、旋等身體動能,上身肢體以類似狂顛的扭曲、甩、搖擺、顫動等動作張力,下肢動作主要以踩踏的方式進行多面向的空間轉移,與音樂節奏時而附和(多以下肢律動展現音樂節拍),時而疏離(主要以上身的搖晃脫離音樂旋律)的表現,加上舞者臉上塗滿白色顏料,以類似國劇丑角的誇飾表情與動作設計貫穿整場演出,讓身體律動隨著音樂鼓動起舞。然而,不知是否白臉太過醒目?還是誇張的表情與扭曲的肢體強過主體意識?最終對於主體核心一直無法從《亮》的意義解說進入更純粹的解讀,就在末段一處暗燈後,隨著燈光的剪影處理舞段,讓看似失序離散的簡單跳舞,在燈光與呼吸的鼓譟之下,陷入一陣規律與光的陷阱。

第二首陳韻如的《潛》整體以細緻的微觀移動,試圖改變空間調度的手法,從對自我的叩問,再到深入意識交錯的空間對話,都讓整首作品彰顯出一種特殊的氛圍與魅力。陳韻如以海的深、廣、無邊作為創作發想,再扣回自我對黑暗的恐懼、頓困、孤立的自問,開頭雙人舞的相互施壓與欲溺斃的狀態,隱喻隱形殺手對她的控訴。於是輕輕的卻墜落了、碎語的卻壓迫了、孤單的卻恐懼了!

陳韻如的動作設計雖然展現出學院風的現代芭蕾訓練,卻能應用時間的對立與空間的抽離關係,達到視覺上如被慢速播放的影像。例如:從群體舞蹈中忽然一人跳脫原來節奏與空間,使個人與群體的關係立即受到注視,同時緩慢的身體節奏製造凝固的時空與聚焦。陳以這樣的方式處理時間與空間,使得這首作品展現精練的編舞技法。唯一可惜之處是應用口白與手語作為堆疊與複語的意象,雖然舞者重複很多次,但是因為與觀眾席仍有些距離(筆者坐第八排中間),卻仍然無法聽清楚舞者在說什麼,因此疏離的時間拉長,讓這段與前後文產生斷裂。另外《潛》透過舞台燈光設計的氛圍中,深度描述出這作品的主體性,讓作品富有詩意並為之一亮。

最後一首作品是蔡博丞的《瞳孔裡的灰牆》,從雲門提供的文本中,得知這是由蔡親身經歷的一段故事作為創作動機【3】,主要是描述人類疏離感的故事,並且在肢體上以日本畫家石田徹也的畫作進行發想:「石田的畫裡,人物的眼神都充滿空洞、不安、失溫以及對社會有點失望的意象,跟這次的事件有些神似處。」「著重在眼神的元素『觀看』,眼神的使用將著重在舞者間的互動,台上的舞者自以為是第一人稱,其實他們是被觀眾觀賞的第三人稱。」(引自官網蔡博丞文自述)。

舞蹈作為社會文化的縮影,文本本身必須具備能穿透故事情節的能力。然而,蔡著重技巧動作的設計結構,除了讓女角色的技巧表現相對突出,舞作中三男的段落脈絡混亂,其他舞者多以簡單的「觀看」出現陪襯在側,這顯得技巧地位崇高,而讓主體「疏離」與「觀看」失去地位形成陪襯之境。舞作後段的碎語之處,在前一首陳韻如的碎語殘響之下,產生相似、雷同、卻無法突破陳之前所營造的意象,實屬可惜。

一年一度令人期待的《春鬥》展演,總是讓所有觀眾讚嘆年輕舞者在長期訓練下,呈現多元豐富的身體,這也是臺灣一項重要的文化財。身體的展現,不僅僅傳達編舞者的創作意圖,舞者本身所散發的內在氣質更在這次展演中,增添了作品的厚度,謝幕起,所有辛苦的舞者是最值得尊敬的藝術家。離開了雲門劇場再次踏回淡水捷運站,《春鬥》終歸日常。

註釋

1、引自雲門官網與文宣資料http://www.cloudgate.org.tw/ticket/detail/38

2、引自演出節目單

3、參閱雲門官網https://www.cloudgate.org.tw/news/show/941

《春鬥2017》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03/17 19: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潛》當中既可以看到編舞家濃烈的情感,編排中又極為節制,不任其恣意外放,許多極美的動作編作也絲毫不戀棧,觀者眼睛留著上一秒的殘像,卻同時接受著下一秒的刺激,如同厚重的潮水將人捲入其中、沉至深處。(鍾伯淵)
4月
28
2017
每個身體的差異,已然含蘊著生命力不同強度的展現以及其所歷經的事件,這些充滿個體化與歷史性的身體之流轉,因而纏繞出更加複雜而多元的意義。(楊婉儀)
4月
05
2017
如果說「春鬥2017」的三個作品有一個共通的主題,我覺得是關於焦慮無助、和對希望的渴求。不論是在社會立足的焦慮,與重要的關係或人事的別離,或對社會慘劇的冷漠旁觀。(陳代樾)
3月
29
2017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