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止的硫磺火湖《懶惰》
5月
07
2012
懶惰(陳冠宇 攝,禾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1次瀏覽
張輯米

禾劇場從《忿怒》、《饕餮》,以至於今晚的《懶惰》,讓我們得以觀看黃碧雲書中的〈七宗罪〉。在〈七宗罪〉中,現代人間根本就是無出口的煉獄,而且是死第二次的硫磺火湖。從她書中熟悉的現代生活就會發現,這些我們以為平常到沒什麼的行為,竟然是一項項的罪名,並且彼此殺戮著。

在〈七宗罪〉當中,《懶惰》最可怕的不是我們以為地那樣軟趴趴、無精打采,而是每個角色都勤奮地,異常勤奮地。

「你不是不知道,你不是不會痛,你不是不會笑、不會感覺、不會宣泄。你不是不會,也不是沒有,只是放棄了。放棄了自身和其他所有,沒有死成也不像活著,只是存在。」---節自 演員話語 by 王肇陽

現代人誰不努力工作呢?從全家便利商店工讀生到電話業務小姐,到每秒鐘幾百萬上下的公司經理。每個人都在他那小小的一塊角落認真地工作,Work hard。這是安全的,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擔心未來,也沒有未來可以擔心。自己的人生就和其他人一樣就好,一步一步地,只要「認真努力」就可以從每個月一萬元的薪水,到一頓晚餐一萬元。多麼省事?只要再一件就有58折,多麼划算?只要一隻iPhone就可以打電動、上網、耗時間,多麼方便?

劇中的三個角色分別代表了懶惰的不同面向、階層。像是一個縮影的現代社會,而且彼此交織。曾是個深愛妻子的丈夫,卻因為妻子不堪病痛折磨,也磨光了他的人性。無邪天真的小秘書取代了妻子的家庭感,一起吃飯,一起吃飯,一起吃飯。為了讓自己獲得救贖,和小秘書的每一餐飯都是一筆鉅款。

最後卻讓那個無邪天真的小秘書,成為了一切皆無感,一切都無所謂的雌性生物。她像是屍體一般地活著,時無間、空也無間,只有當那個迷戀她的工讀生問她「妳愛我嗎?」時,時空才會靜止分別,讓自己回到她愛的經理。最後,與經理沉迷於家庭、與秘書沉迷於愛情不同的,工讀生沉迷於肉體的交合。他們像是進入黑洞一般,螺旋狀地轉進去,沈迷進去。

小秘書的身體就是他的夢想,為了得到她不會說出口的「我愛你」,可以把所有補習的錢,換來一次道士的迷戀作法。可以去偷竊公司的幾百萬,只為了訂下一間高級總統套房,揮霍得像是暴發戶,他覺得這樣她就會愛他,即使他明明知道答案依舊是沉默。工讀生以為自己是高尚地要求愛情,其實卻只要小秘書的肉體永遠不離開。為此,他放棄學業,放棄道德。

最後,經理,這個階級的頂端與最低端的工讀生對話。因重傷躺在病床上,像屍體般的工讀生身體,旁邊也伴隨了如屍體般的小秘書靈魂。接著,工讀生「死了也無所謂」地從醫院窗戶跳下,放棄生命,放棄自己的肉體。獲得最終的救贖,於是無敵。亦即至死也不會有出口。

這次演出的演員表現都相當不錯,彭子玲在角色變態羽化前後的角色刻劃都相當細膩,王肇陽外在的懶惰身體,與其內在的瘋狂精神,也都具有極大的反差。唯黃民安需超齡飾演難度相當高的中年經理,角色雖到位,卻還是摻雜了年輕的氣味。

另一演出的問題,是整部戲調性卡在風格化與寫實的尷尬之間,一如劇中大量使用虛物表演,而這虛物卻沒有進一步的變化,僅僅只是和實物相同,這樣的處理似乎有些便宜。而後面三位歌隊的角色,碎語也過多,造成部份重要劇情推進的干擾。

但是張又升所營造的音場,讓黑箱劇場一如無間地獄,更是切中整部戲的精髓。並與導演擅長的台詞音律交疊,讓整部戲的聽覺刺激達到完美。特別在最後要告尾聲前,所有的聲響、噪音統統消失,包括劇場的冷氣,產生了絕對的靜默。使觀眾看見這一群身在地獄般的魍魎們在最後一個身影,然後成為不死的永恆。就像一個物體在入黑洞前,就會永遠停留在洞口一般,實際上則早已灰飛煙滅。

也許是劇中角色環境使然,《懶惰》的角色除了經理之外,都是比較熟悉的一般市民。因此對於這次禾劇場的演出,相較於《忿怒》、《饕餮》特別有感覺,甚至裡面的對話都是有些朋友會說的、自己會說的。以至於在看戲的過程中,一直想到過去的那些「懶惰」。而這些來自於角色的悲哀,也轉而成為了自我的悲哀。我們是工讀生,也是小秘書。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曾這樣被傷害,也這樣傷害人。綿延不止。

《懶惰》

演出|禾劇場
時間|2012/05/04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視與聽的巧妙設計,全劇最獨到的,還是身體姿態與節奏的處理。導演的刀法凌厲,在調度節奏時往往打斷現實的流暢,瞬間加快、放慢、或暫停,但在演員的執行下又無絲毫突兀造作之感,成功創造了意在言外的疏離效果,讓觀眾看清尋常動作背後的拉扯關係。(鴻鴻)
5月
08
2012
台詞裡堆滿型式重複、節奏相同的句子,演員的身體動作如吃喝拉撒的擬真訓練有素,導演讓演員聲音取代音響,將後場的唱歌、旁白與前場台詞混雜在一起,創造了介於觀看者和表演者之間的特殊視角。(施宇恆)
5月
07
2012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