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的早期現代舞《家。回望》
4月
18
2017
家。回望(婆娑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7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家。回望》舞作以金瓜石、九份為背景,礦工災難的故事為源頭,描繪家的意向、兩代間的溝通情緒和男女性別壓力。此舞是婆娑舞集舞團幾年前發表的作品,今年獲得補助來到了採礦的根源地—地金瓜石神社的戶外演出場地,是舞團追本溯源且因地制宜表演的重要呈現,內容與戶外空間配合恰到好處。

舞者從衣架的意象鋪陳家的框架,在風景潮濕秀麗的金瓜石山城影像中,演出前的小小雨讓空氣中帶著濃濃的溼氣,遠眺凝望山城的家,而舞蹈就在斷垣殘壁的金瓜石神社廊柱間開始,舞蹈分成三個段落,邀請觀眾在金瓜石神社的三個不同面向來欣賞演出。第一個段落,三名穿著日式和服的女舞者和一位穿著鮮紅色洋裝的女子,手拉一卷長長的紅色布幔出現,她們與色彩強烈鮮明的紅色布幔起舞,在金瓜石神社的山嶺戶外空間中,強勁的風勢在紅色的布幔上吹起一絲絲皺摺痕跡,舞者們以輕緩的速度和手勢移動,在神社的圓形廊柱包圍裡,以簡單緩慢的姿勢舞動,當音樂聲轉換時,日式和服女子往另一方向神社祭祀壇位走去,似乎在找尋什麼,而紅衣女子的獨舞在古蹟廊柱圍繞的空間裡更顯張力,四周擺放著紅色可移動式衣架,在舞者的擺弄中,創造舞台空間內外不同的場景,將神社的開方空間引入劇場的空間感。

第二個段落,觀眾被邀請坐在祭壇前的階梯上,在廣播聲播報礦災意外場景的同時,白衣男子從角落蹲地張望,他的眼神與目光專注而痛苦,用下盤位移前進,在靠近廊柱的同時,撫觸柱子而痛苦的推擠,訴說著與家人之間的故事:「好久沒回家了.....」在咳嗽聲中,娓娓道出了礦工家庭的階級關係,父母為孩子好希望子女進大城市工作受教育的心情。他穿上襯衫,走到一旁的竹桌竹椅,開始吃起便當飯菜,喝著酒,繼續傾訴著對勞工階級家人之間不被認可的情感,口白卻稍嫌生澀薄弱,下個段落為了表達情緒而摔開桌子和椅子的力道也甚為微弱,讓人感到有些可惜。而三個女子換上黑衣紅裙,拉著紅色的衣架道具再次出場,他們將衣架擺放在柱子圈中,劃分出前後空間,而男女以接觸即興的方式,從頭部開始觸碰,表露略帶親密的情緒,而來自山間的一陣風,把衣架吹倒了,這不在舞台上安排好的片段,卻讓空間展示出不一樣的層次,好似衰敗的過程是如此自然。

最後一個段落,舞者身著白衣,有如希臘女神般出場(讓人聯想到現代舞之母鄧肯在希臘神廟的舞蹈形象,而恰好此次演出也是在神社古蹟之中),主要舞者身上披著黑色和紅色的織布,另一白衣女子則站到旁邊的石階上,打開帶入的行李箱和帽子,開始在台階上翩翩起舞,手指彎曲的細微動作繁複,幾位舞者在戶外空間中,像擁抱大自然般的美好,傾訴對此情此地的想像,舞蹈像是表演藝術愛好者對自然環境的觀想,帶來一種充滿熱情喜悅、輕鬆而愉快的氛圍,結尾處,男子拿著小行李箱經過,暗示了時光的移轉。

舞評人戴君安教授在一篇評論婆娑舞集的文章中描述「他們既沒有爆發性的情緒表達、技巧精準的躍轉,也不是舞蹈劇場式的演繹;倒可稱之為古典現代舞,充滿延展性的肢體屈張與含蓄的寓意表達。看著他們跳舞時,時光宛若倒回三十年,呈現著七、八○年代或更早之前的唯美形式的現代舞。」而我以為,這是比七、八○年代更早的現代舞,是在二十世紀初,現代舞才剛開始萌芽的時期,美國有如現代舞之母鄧肯,在希臘神話中尋找靈感,在希臘帕德嫩神殿的廊柱中,解放舞蹈赤足而跳舞,有著充滿音樂律動和身體熱情,但缺乏技術的藝術氣質,而另一位美國現代舞的先驅路易富樂 (Loie Fuller) 則是以使用燈光和自己設計的布幕道具「展翅而舞」而聞名【1】,在《家。回望》這支舞蹈中簡單不誇張的動作、對布料質地在風影中不同折射和紋理的細緻表現,似乎也暗示了舞團對這兩位現代舞先驅致敬的心情,充滿復古之風情。

婆娑舞集是來自花蓮山海間的現代舞團,自詡「以山海為師,在廣闊的天地間縱舞,源自於花蓮為一處瀕臨婆娑之洋的美麗城鄉,處處可以起舞,人人可為舞者。 」【2】也曾辦理「伊莎朵拉.鄧肯舞蹈工作坊」,而本作品中以歷史事件中的礦工意外為故事起點,意圖透過舞蹈去描述「情慾掙扎、兩性定位、家庭價值和礦工的男性社會壓力…」【3】,但在這支充滿早期現代舞風格的作品中,議題性的描繪並不突出,此舞表達更多的是身體在自然環境中律動的沈醉。而本舞的有趣之處,恐怕是移動式衣架在神社空間中的使用,讓人看見道具對劇場空間的靈活調度,觀眾在神社空間裡,觀看著舞者的移動,或許像Peter Brook所說的「空的空間」一樣,「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4】,這場演出,毋寧說是一場與古蹟神社精神互動的靈性交流。

註釋

1、參看Loie Fuller與盧米耶兄弟合作拍攝的舞蹈影片

2、參見舞團簡介

3、參見舞團此次演出的節目單

4、參見 Peter Brook所著的《空的空間》一書

《家。回望》

演出|婆娑舞集
時間|2017/04/16 15:00
地點|金瓜石神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