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麗轉型再出發《大井頭・赤崁記》
12月
18
2017
大井頭・赤崁記(雞屎藤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1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繼2016年的《少女黃鳳姿》之後,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在2017年轉身為雞屎藤舞蹈劇場,並再次以舞蹈、戲劇與文學共生的形式,搬演臺南在地的故事。這回的《大井頭‧赤崁記》中,使用了兩份文本,一是日治時期在台日人西川滿的《赤崁記》中,引述自中國清朝江日昇的《臺灣外紀》,有關東寧之變的暗黑故事。二是發想自日人太田省吾的《水之驛站》的段落,兩種不同的文本穿插互指,交織成一齣明鄭臺南與日治臺南身影交疊的新舞劇。

延平郡王祠的廣場中,架設了潺潺水滴不斷流出的水井頭,暗黑的天空下,昏黃的燈照使得祠堂顯得陰森,淒涼之意油然而生,四處一片寂靜,只有「水協仔」(汲水泵浦) 不斷注入小池的水流聲。正堂左側一角,一疊堆積半人高的舊衣服,就像堆疊如山的陳年舊事般不起眼,卻很難從眼前揮抹其存在的真實性。

以沉默劇領導轉形劇場聞名的太田省吾的無言與慢速,成為整齣舞劇演出的主要調性,從第一場的〈一個女孩〉中,便開啟了沉澱性靈的腳步。一位身著簡單時裝的舞者,拎著一個小ka-tsì (膠織袋子),緩步繞過廣場,來到水井邊。她看著涓涓細流,雖無狂喜之意,卻像個渴求一滴水的旅人,見到甘泉般的跪地汲水而飲。從起始到結束,這女孩像是貫穿全場的靈魂人物,不斷引領觀眾隨著她的目光、腳步,進入故事的不同情節。

就在女孩滿足了口渴的需求時,鄭克(臧土)的身影出現在大廳走廊,隨之進入第二場〈鄭克(臧土)在承天府〉(起章)的情節。一身黑衣的他,獨自站在霧濛濛的正堂之前,像個寂寞的孤獨戰士,回首環視周遭,身體隨著手臂延伸而微微晃動,目光也跟著左右轉望,似乎正遙想著當年的榮景。當他慢慢步下正堂的石階時,一群身著磚紅衣裳,古樸而典雅的女子,從側堂而出,來到廣場,迎向下了階梯的鄭克(臧土)。仕女們環繞著他,一起舞動、躍起、交錯、落地時的氣勢,從澎湃轉為靜肅,似也正描繪著鄭氏王朝立都在臺南後的興起與崩潰。

在第三場〈兩個男人〉中,只見兩位慢步走到水井邊喝水的男子,輪流張口喝水,後又各自分頭離去。這一段的介入是我不解的起端,故事的轉折在此感覺較為突兀,或許是我對兩份文本(《赤崁記》和《水之驛站》)都不夠熟悉,對於如此的介入便不太能理解。我一邊疑惑的看著他們,也一邊暗暗思索,觀賞人是否應先對文本深入了解後再來看節目,才不至於難以深刻體會,還是編創者應更仔細編排,使觀賞人即使不懂文本,也能讓思緒快速與舞劇情節產生連結。

第四場〈螟蛉子〉(承章)中,爭權奪利的內幕陰暗登場,被誣陷的鄭克(臧土)的化身,處在冬風斜雨下的延平郡王祠裡更顯淒涼。圍繞著他的舞者們,身臉包覆在黑衫與黑紗罩面的鬥笠帽下,在霧氣裊裊的空間裡跳動滑步,她們形塑的幢幢黑影宛如流言蜚語,滿滿的肅殺之氣令人懼顫。腹背受敵的鄭克(臧土)被重重包圍,黑衣人不住劃動的手臂,像磨刀霍霍的眾親族,在風雨交加中的漆黑之夜,旋子、飛腳毫不留情地驟起、骤落,寡不敵眾的鄭克塽終被家族紛爭擊潰。

在第五場〈一個拿陽傘的女人〉中,一位女舞者清秀的臉龐和俏麗的身形,好似從昭和時期出走至眼前的摩登女子,真可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輕盈悠然的走下階梯,再來到廣場,身體與拿傘的手似被狂風颳著跑,不由自主的傾斜、移動。狂風靜止後,她脫下細跟皮鞋,踩踏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動作柔和雅逸。不久,她也走到井邊張口喝水,忽然她發現女孩躲在舊衣堆後,對著女子張大嘴巴,彷彿有話要傳達,也像是渴求飲水之意,兩人之間卻無任何互動。之後,女子再穿回鞋子慢步踱離。此時,目送她漸行漸遠的背影,感覺上也是種淡淡的享受。

和遠離的秀麗女子擦肩而過的是第六場中,〈馱著一個巨大包袱在背上的男人〉,他腳步踉蹌的先來到舊衣堆,早在他到達前,小女孩就已快步離去。男人坐下換穿舊衣堆拿取的鞋子,此時改寫自日人平尾昌晃譜曲的《星は何でも知っている》(星星知我心),黃俊雄填詞的布袋戲《新西遊記》主題曲《三藏取經》(1971,呂敏郎主唱)跟著響起。馱著大包袱的他,走到水井旁,除了喝水外,也在井邊刷牙。他使我聯想到街邊遊民,每天馱著所有的家當四處遊走。

在第七場〈安魂懺〉(轉章)悲愴開始之前,擴音器響起一段引文作為楔子,再引入西川滿對於鄭克(臧土)夫婦的憑弔之聲。打著傘的舞者們,身影飄忽不定,若隱若現,傘和身上都是暗黑中隱含陰紅的色調,四周布滿哀思淒涼之意,也伴隨安詳崇敬之氣。鄭克(臧土)素白的幽靈穿梭於傘海中,在道士調的唱腔中行進、退場,悠然靜默似無怨氣。忽而聚集、忽而分散的持傘女子們,猶如守護他靈魂的陰間使者,時時圍繞、步步相隨。

在第八場的〈一個老女人〉中,一位身形佝僂且動作遲緩的老女人,以傘為拐杖,步履蹣跚的來到水井邊。身上背的大籃子使她難以挺直的腰幹彎得更低,動作艱困而拙劣的取水止渴。她看來應該是位趕場的舞者所扮演,來不及卸下美麗的妝容,使得老嫗的扮相不僅不夠蒼老,還有著潤紅的口唇與粉嫩的雙頰。雖然她將老人的身體動作詮釋得宜,但她掛在臉龐的年輕容顏卻成了難以忽略的缺點,實在須要予以修正。

第九場〈文正公兮文正女〉中,輕搖曼擺的舞姿,配合北管磅礡的樂聲,宛如唐代宮廷中,樂工、舞伎同奏共舞的氣勢再現。鄭克(臧土)在西川滿的文字裡,好比一尾破牆上天的飛龍,撼動安眠的大地。順此脈絡聯想,飛龍應該也驚醒了不少蟲魚鳥獸吧。這絢麗的舞韻和清揚的音律,儼然是齊來朝聖的百鳥,群聚構築浩瀚動人的氣場,將鄭克(臧土)視為正主,為其獻上盛禮。

第十場回到初始的〈一個女孩〉身上,她再度越過廣場,回望走過的路,好像大夢初醒的旅人,繼續趕路而漸漸沒入黑暗的遠方。

兩份文本互疊的創意相當有趣,但是就觀賞的連貫性而言,每章的轉折處還需要再多些潤飾,才能圓滿暢達。舞蹈編排與服裝設計是這回令人眼睛一亮的重點,十足跳脫舊日包袱。尤其是殺氣騰騰的〈螟蛉子〉、氣定沉著的〈安魂懺〉,以及雍容典雅的〈文正公兮文正女〉,都各有值得再看一眼的舞蹈段落。演員林子恆活現了鄭克(臧土)的靈魂,其成熟風采為整場演出加分不少,而新舊團員也各自有所發揮。

在過往十多年的時光中,我看著這個從華夏舞蹈社轉型的舞團,自華夏兌舞門轉變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再轉變為雞屎藤舞蹈劇場。多位女舞者們則從稚嫩的少女學生成長為社會人士,一直陪伴舞團持續翻身。她們應該也知道,在爍麗的迴身登場前,確實需要一次次的跌撞再站起,才能成就更壯大的作為。下一步,希望她們可以漸漸成為專職舞者,不需再日日奔波於排練場與其他教室或賣場之間,也期待雞屎藤燦爛開花的下一回。

《大井頭・赤崁記》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17/12/10 19:30
地點|臺南市延平郡王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