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轉的狂歡《人類派對》
12月
19
2017
人類派對(進港浪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04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人類派對》試圖透過兩階段展演,表現平等、和平、人權等價值當道年代,依然普遍存在的歧視與觀看。然而,儘管互動形式意圖使觀眾從不同階段進行反思,但展演最終建立的關係,卻使整作品成為一座內在消耗的空轉機器,難以觸及現實。

在良好的意圖下,意念先行卻首先將作品導向第一層歪斜。由於歧視關係已經透過社會觀察,具體存在創作者心中,因此作品從架構起,這一場盛宴便設計來等待歧視的發生。但這場被成功製造出的歧視,與現實脈絡卻截然不同。首先,當觀眾進入第一階段場景,酒吧、廁所、籃球場、健身房等空間被各自陳列。與其說展覽,更毋寧說是一場盛大的商品陳列。資本主義的邏輯不要求連結,只要求快速、刺激、與消費,這些空間便是以此方式吸引觀眾駐足。儘管不同空間都各自放置了展板,但深究空間成因,背後的價值卻與展覽背道而馳。展覽所冀求的,是透過擺設,重新尋找事物間適當的連結,無論是美術畫作,甚至力求以此發現新觀點、定義的當代藝術、跨領域藝術,無不希望展覽能形成一體系,將不同的點藉由特定關係,串連起參觀的空間、時間。然而《人類派對》(以下簡稱《人》)的「展場」卻是徹底去脈絡化的,其中唯一的連結,便是彼此都是娛樂周邊場所,從華服、放鬆的沙灘(按摩)、到喝酒、以及最邊地帶的廁所,這種依相同性質強制並列,但彼此間又異常破碎的組裝邏輯,跟商品架陳列、推銷的本質極其相似。這是狂歡的第一場勝利,物質空間以自身詭異的邏輯,壓過人性思考,並要求觀眾配合它們。因此觀眾進到的,並不是一場身而為人的派對,而是一場配合物質的狂歡、或創作者所希望形塑的狂歡。本來應該僅以歡愉為外表、反思為血肉的作品,反而從入場起,清楚地強調出隱身在展場之後,主宰一切的創作者。稍微熟悉松菸LAB或敏銳的觀眾,皆可以意識到黑色玻璃背後窺視的眼光。去脈絡化的結果,便是下一步:展演動力的位移。

若要使《人》深入地反思現代生活,那麼提取該生活方式的方法與效果便極為關鍵。換句話說,若批判對象為現實社會,那麼在這座虛擬的展場,應能設法反映出存在於現實生活的思考邏輯。其手法包括重現特定生活場景,使觀眾進入、或制定一系列關卡,讓觀眾遊戲時流露原先存在於日常的行動方式。無論哪種手法,最終目標在於,展演的角色,應該扮演一面鏡子。當觀眾進入展演空間,這面鏡子反射出他們原本存在於外在世界的樣貌,而此樣貌再進入另一批觀眾眼中,被思考、被反芻。藉此,現實才能以觀眾的身體與大腦為載體,源源不絕地被疏導進來,成為被批判、思考的對象。也只有當此對象確實來自於外在世界,疏離與後設的片段,才能產生力道。然而相反地,《人》的去脈絡化空間,則是徹底封閉的。對觀眾而言,僅管不同零件個別熟悉,但整體經驗卻非常陌生,沒有人曾經需要在短時間內無目的地喝酒、打球、跑步、按摩過。動力的位移因此產生了:為了遊走在此空間,觀眾使用的,並非原先存在於現實世界的思考與習慣,而是特地為了此時此刻、此一虛擬的空間,所推擠出的玩樂心態——換句話說,對作品的善意。因此,無論觀眾是否沈浸其中,展演所能激發出的,都只是一場即興、一種例外狀態,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任何角落的一種邏輯。也因如此,當展場隨後想批判此邏輯時,無論過程中究竟消滅、檢討了什麼,對觀眾而言都將不痛不癢,毫髮無傷。

進一步細探第二階段反思內容,可以更準確指出盲點的所在。在身穿探險裝解說員介紹下,無論服裝與文本,作品的「人類」定義皆不斷聚焦在生物學、醫學範疇上,希望藉此反思/分析(更多像嘲諷)置身娛樂場所之「智人」行為。然而此解剖學取向的醫學知識,直到進入神經傳導維度、以及發展心理學面向之前,其知識體系都跟植物學、地質學一樣,是完全去人、去主體化的,透過這種研究法,確立科學式的客觀與權威。因此,以此奠定社會批判基礎,若沒有大數據統計觀察或微觀分析下,多半僅能導向一場徒勞。也因此在此去人化單一學科知識的使用下,作品嘲諷成分才遠高於創作者預期,幾乎成為唯一的效果。從反面提出另一則問題:當代社會的歧視與不理解,只存在於人際關係的優越感中嗎?沒有別種成因導致歧視與隔閡?種族、貧富差距、空間壓縮,其中不也存在錯綜復雜的觀看關係?西門町的複雜性,同時具備行乞者、遊客、工讀生與資產階級,不也正隨時彼此觀看?若礙於篇幅,僅聚焦於中產階級以上群體,那麼這種歧視是否只發生在娛樂性質場所當中?如果是,那此問題也因此似乎不太重要了;如果不是,那麼其餘場景為何?作品無法給出提示,同時也意味著斬斷反思的路途。事實上,這關乎創作者對人類的想像。如果形式上考量作品親近性,必須是一場「派對」,那誰能被邀請至這場名為「人類」的派對之中?

作品體現了非常狹隘的選擇。當採用學科不以人文為其價值,而觀察樣本又無特定挑選,加上結構本身形成內在自我消耗的機器,這場派對無論離醫學上、或人類學上的人,都更加遙遠了。創作者在現實所觀察到的歧視確實存在,但展演卻忽略其社會成因與條件,以截然不同背景,複製大量空洞的歧視,供展演機器本身消化與吞食。這是為了展現歧視,意外施加於觀眾的異化。他們的生命經驗本身不適用於此,只能因應商品陳列的空間邏輯改變自己的行為,並因此遭批判與分析。因此,從宣傳階段便念茲在茲的「希望觀眾盡情玩耍」,最終也落得以諸多笑料掩蓋無實際反思的事實。創作者需要更實際掌握,他所欲探討的歧視究竟位於現實中的什麼空間、什麼關係上?除了優越感,背後是否有更複雜的社會成因?環境劇場在過去這一年在台灣有無數例子上演,包括: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城市》、明日和合製作所《恥的子彈》、孫尚綺《透明》、林人中的《八天兩夜與十個藝術家》等。如果欲透過此形式表達社會、政治、空間、甚至生命狀態更深刻的反思與批判,首要之務,是對現實脈絡達到更具體且細膩的掌握。

《人類派對》

演出|進港浪製作
時間|2017/12/15 20: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