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臺味」的樂園《默島新樂園》
6月
01
2018
默島新樂園(劉振祥 攝,何曉玫 MeimageDance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3次瀏覽
梅錦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一進劇場,映入眼前的是三個高大的神祇位在舞台醒目的位置,神祇周圍圍繞著形形色色的人,彷彿意味著神高高在上,俯視著地面上擁有著甚麼樣的人,而又發生著甚麼樣的事,冷色調與暖色調的燈光搭配著像祭祀慶典般的音樂,使場域瀰漫著既神秘又詭譎的氛圍,充滿臺式風格的《默島新樂園》由此展開序幕。

〈默島樂園〉透過三位浮誇的cosplay裝扮,與廟會人擠人湊熱鬧的意境,構成一個屬於台灣風格的樂園。三位舞者像人偶般的機械式動作,不停的在立桿上晃動與旋轉,並透過配樂與燈光、舞者們的呼喊與觀眾的流動,建構出熱鬧混亂的台灣街頭廟會及遶境的氛圍,而三位神祇從剛開始的莊嚴靜默,到最後像回應觀眾般的開始劇烈晃動扭轉,彷彿像是神靈顯靈般進入瘋魔狀態,呈現濃厚台灣廟會活動的意涵與意象。

對照著前一段的熱鬧,〈芭比的獨白〉把焦點放在一位舞者肢體上,舞者外在形象透過膚色舞衣、美麗的容顏以及金色的頭髮等具有符號性符碼組合而成,肢體動作細膩而乾淨,並在一盞吊燈下舞動。透過燈光的晃動,舞者在光明與黑暗中遊走,她在光明中與影子對話,亦像自言自語般在黑暗中享受並擁抱著孤寂。觀眾藉由同步攝影窺探身體細節,透過同步攝影中的世界,跟著影像一起旋轉、顛倒、乎近乎遠,最終歸於平靜,印象深刻的是舞者臉對著攝影機,並且投影出畫面,究竟是舞者透過攝影機在看觀眾的世界,還是觀眾透過攝影機在看舞者的世界。

〈擁抱日子〉舞者們從門外進來,呼喊觀眾們幫忙抬擔架,喚醒人內心的良知與美德,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人齊聚一堂,相互擁抱扶持,透過肢體讓人與人交流,而奔跑時彷彿是人生縮寫的片段在不斷的跑馬燈,許多記憶與情感湧上心頭。舞作整體情緒氛圍高漲,堆疊成鮮明的色彩,藉由舞者引領觀眾進入他們澎湃的內心狀態及強烈的能量與情感,最後,一位紅衣舞者鍥而不舍的試圖爬上鐵板的最上方,從上墜落後又持之以恆地往上爬,做為舞作結尾,令人省思她最終想往哪去,而她就在無限循環中依舊向前衝,對照著人生是否也是如此,人一生的過程中充滿著徬徨無助,不知道最終會去到哪,而哪裡又是終點。

這部作品引發評論者思考的是,「觀眾」是否為建構表演的一部分?表演過程中舞者試圖帶領觀眾們參與,成為建構表演的一部分。例如在第一段觀眾像信徒般被催趕著跟著神祇走,第三段於一開始幫忙舞者抬著鐵板材質的擔架。這些編排設計打破了藝術與人的距離,觀眾置身在藝術作品之中,他們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坐在觀眾席舒服的看一場表演,或是只在藝術作品周遭走動的旁觀者。

但有趣的是,在參與過程中,並非所有人都買單,觀眾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幹甚麼?是盲從?亦或是被迫參與?何曉玫運用這樣的編排技巧把觀眾拉進作品中,觀眾或多或少能從參與中漸而感同身受,連結出更多內在的情感與記憶,直接參與像打催化劑般的讓觀眾生理及心理必須快速做出反應,這種形式對於表演來說無疑是一個具有風險的挑戰,而對於台灣藝術環境而言是一大突破。期待在日後能看到更多具有台灣文化符號的作品,並透過台灣舞者具有的韌性與可塑性的肢體語彙來呈現出多元的臺味表演藝術。

《默島新樂園》

演出|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
時間|2018/05/24 20:00
地點|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們選擇的視角某些層面也透露出人的個性,不管是高於聳立神祉的上帝視角、遊走而貼近表演者的凡人視角,或是選擇看即時影像投影或退至遠方的廣闊視角,在移動與觀看的過程中,逐漸成了演出的其一元素。(侯妍君)
5月
27
2022
《默》就像觀落陰一樣,將筆者帶進一個荒誕卻又熟悉不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地氣,讓人不自覺的想要敞開上衣蹲在一個角落,嚼著檳榔抽著菸,大談心裡埋藏的垃圾話⋯⋯(簡麟懿)
5月
05
2022
這三支舞作最末,不約而同地都在一陣眾人的喧囂狂歡之後,以一小段憂傷孤寂之舞做結。「島嶼三部曲」系列舞作是華麗而蒼涼的樂曲,寓居著她的感性情懷,知性思索,理性叩問。(陳祈知)
7月
26
2018
所有的人群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這讓劇場的固定牆面更被打開,奇妙的是,原本劇場黑盒子空間中的神聖性,卻在允許觀眾與人偶互動的遶境過程中,帶出一種充滿現實感的宗教神聖性。 (張懿文)
6月
08
2018
市井小民與觀眾的盲從行徑只是強調人類無知的荒誕。《芭比的獨白》除了強調由社會性的視覺暴力,性暗示、物化與壓迫的不對等價值觀,更是揭示了整個社會道德沈淪之相。(石志如)
6月
04
2018
三段舞碼既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但連接起來卻又能增加了議題的層次,從服裝到音樂設計都具有鮮明的符號意義。雖然是結集過去創作的一個重組,但卻證明了,舊作翻新也能作出了一個有力的當代回應。(吳嘉偉)
6月
04
2018
以女性主義為主軸,回歸至編舞家的原點,將臺灣以一個母體的狀態,歷經時代的變遷,孕育出各種不同時代的人才,而臺灣最本土的純粹,便是「人情味」的所在。(羅家偉)
6月
01
2018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