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當中如何談性?《少年金釵男孟母》
10月
30
2018
少年金釵男孟母(創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63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創作社的《少年金釵男孟母》從2009年首演以來,即受到觀眾的熱烈迴響,也成為當代劇場以古典小說為題材、以多元性別與情慾為主軸進行改編的作品當中,極具有指標性的作品之一。且以明末清初的小說場景置換到現代中國與台灣,更看見同性愛在不同時間與地域當中的「可見」與「不可見」,以連貫、並拼湊出同性愛在歷史長流當中被接受的程度。

當然,性別在《少年金釵男孟母》當中是很重要的元素,但也絕非是唯一的元素,因此在當前的劇評與研究當中,從性別扮裝、酷兒離散、乃至於文本改編情形等層面均有所觸及,但整體而言,亦不離明清之際的「南風」與當代的酷兒論述。但在這些議題之外,《少年金釵男孟母》的相關討論是否能夠有其他可待開展的空間?

從李漁的〈男孟母教合三遷〉到創作社的改編,可以明確地看出「由色生情,情濫則淫」的漸進式賞鑑、以及「情/淫」之間的同異對照,以突顯出尤瑞郎與許季芳的情,以及他人因執著色相而生淫行的對立。此種現象,在同為描述世紀末同性愛主題的小說《品花寶鑑》當中,亦可看出類似的創作模式。但是在李漁與周慧玲的筆下,並不只著眼於溢美的色相與情感,而更深入地觀察「前半生的金釵」與「後半生的男孟母」的情慾轉折。

若說前半生的金釵(尤瑞郎)重視的是情與慾的調和,那後半生的男孟母(尤瑞娘)則是基於前半生的經歷而壓抑自我情慾,換言之,即形成了地母的極端兩面性。因為前半生中,尤瑞郎與許季芳在文字與舞台上經由精神與肉體的交流,證明彼此之間的情感,但自許季芳因「誘拐腐刑」的罪名而遭杖責致死、並託孤的後半生開始,尤瑞郎則成為家庭當中的天使與聖母,不只壓抑自己的慾望,更對於許承先周圍浮現出自己曾經歷的男色進行壓抑:不談論自己與這個怪誕家族的過去、禁制自我與孩子的同性情慾並一再逃離男色環境,且地域的逃離,同時也是對自我前半生的愛慾與痛苦的逃脫,以強化自我的「母親」身分,最終獲得「節婦/模範母親」的社會認同與讚賞。雖然男性之間的情感獲得了純潔的證明,卻也令同性愛被家庭當中的母職想像加以收編,讓「母親」此一形象仍然陷入被宰制的困境。

但家庭當中如何與孩子談性?李漁是以遷居與告誡加以禁制,周慧玲則是經由時尚雜誌「遊戲男孩」(Playboy,花花公子)作為家庭性教育的引導物,讓許承先能夠符合社會期待,親近那些曾經被鄙視的女色(即李漁所謂的「婦人七厭」),也同時經由時尚雜誌避開與孩子談性的尷尬,使「性/慾」成為華人的家庭文化當中是存在、卻不可見的存在,一如在戒嚴環境之下的同性情慾的被隱藏與汙名。也由於性成為不可言說的存在,也提示出了當代家庭教育當中的性教育的困難,故在此種時尚雜誌隱喻的「現代/性」當中,可以看見的是當性被賦予羞恥與汙穢的想像時,孩童只能經由他物進行探索,卻無法了解色相、性與慾交互運作的情感現象,因而讓許多關於性、甚至是同性之愛的誤解經由扭曲的家庭教育不斷延續。

因此《少年金釵男孟母》雖基於〈男孟母教合三遷〉改編而成,卻弱化了李漁小說最終的勸百諷一:「我勸世間的人,斷了這條斜路不要走,留些精神施於有用之地,為朝廷添些戶口,為祖宗綿綿嗣續,豈不有益。」在讓演出提示家庭多元組合的可能性與家庭當中形塑的刻板印象之外,也擺脫了家庭是為了延續香火的價值觀,更試圖指出家庭中性教育的重要性,讓觀者可以思考:性既然存在,但在家庭教育當中卻成為空白,因此該如何以什麼方式看待與談論,則成為《少年金釵男孟母》當中值得思索的課題。

《少年金釵男孟母》

演出|創作社劇團
時間|2018/10/21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說書到底是誨盜誨淫還是倫理教化?在李漁那裡明白二分的事,在周慧玲這裡變的曖昧難解,而這曖昧難解正是《少年金釵男孟母》透過時空相對論,辯證思索情慾模式的常與非常,提出來的慾望倫理學命題。(許仁豪)
10月
30
2018
瑞娘極力避免承先「重蹈覆轍」背後指涉得是當年自己以陰柔氣質試圖進入體制引起的悲劇,如此的恐懼不僅和現今主流男同志族群對於陰柔性別氣質的賤斥遙遙呼應,也反過來映照出世代之間的身體轉向。(吳旭崧)
5月
11
2017
到底是BL有歷時性,還是恐共是歷時性的存在?要找出表象的共通處並不困難,挑戰在於共通處之外的差異到底為何?歷史的性別是什麼?(王威智)
5月
01
2017
以現代的性別理論去觀看,容易跳脫古典語境而落入以今律古的框限。《少年金釵男孟母》作為一個「再創文本」,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重新檢視人如何面對情感與自我的過程,才能夠在理論所建構的論述之外窺探此作之所以動人之處。 (吳岳霖)
4月
26
2017
想要遠離南風者,南風者卻偏偏像個命運開的玩笑般如影隨形地轉世降臨,在不同的時代遭遇相同的與眾不同,體驗著相同的歡愉、痛苦,冥冥之中似是注定了這一切都將傳承。(張峰瑋)
4月
17
2017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