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身為尺幅:以身體測量身體《丨丨》
11月
30
2018
丨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06次瀏覽
羅倩(專案評論人)

王甯的《丨丨》(The Other)是今年「新人新視野」相當亮眼的編舞作品。由王甯、鄭皓共同創作與表演。表演者自在放鬆的姿態,在舞台上散發出牽引觀眾目光的完備與自信,創造了屬於作品的觀看場域。

由於有換場等待的時間,在不知道演出是否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兩人從舞台後頭搬著椅子與設備走來。白背心、白短褲、白椅子與白畫布,貌似正在場佈。鄭皓抱著幻燈片機器一張張按下播放,王甯則拿著空白畫布試圖讓影像能順利附著在畫布上。像在測試照片是否都能正常顯影,然而所有投影出的身體的局部影像,都以歪斜的角度被覆寫在畫布上頭,像清晰卻無法對焦的鏡頭。一開始就很有趣的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幻燈片過片時規律的機械聲,清脆的在空間中打著節拍。

《丨丨》聚焦在「身體」與「觀看」,編舞家王甯在創作自述中清楚提出了兩條思考路徑。【1】怎麼看,怎麼觸碰,誰的身體?文字裡的「觀看」寫的曖昧,看似是兩位表演者身體與身體之間的觸碰,但當下在運動的表演者又是視覺觀看者?既然已經在看,如何邊看邊碰?眼睛與身體兩種相異的感官在腦內打起架來,閃過多種身體與視覺觀看的排列組合,比如,從影像的視角來看,有一種談的是觀看的視觸(Haptic),眼睛透過觀看能如觸碰到影像皮膚般的視覺感知。

在演後座談的提問中,才確認王甯所說的觀看是「將手的觸覺當成身體的視覺去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對編舞家來說,是將手作為身體視覺,透過身體來看,將表演者的眼睛移轉到身體,而不是原本觀看的眼睛了。

將《丨丨》分成三個部分:「幻燈機測試」、「身體測量」、「以裸身為尺度」。「幻燈機測試」從物理的機械設備校準,啟動聲音。「身體測量」是身體與身體輪流為彼此——肘、比、加、抵、壓、量、畫、碰。用手與手肘作為身體的視觸覺去測量另一個人的身體。同時透過幻燈機換片聲的速度,以相同動作的頻率去感覺對方的身體樣貌。「以裸身為尺度」在燈光全暗時裸身,燈亮時再重來一次一開始「身體測量」的動作。像一層層剝除觀眾觀看的視覺附加物與屏障,還原以身體碰觸身體,重新凝視舞台上兩個裸身。兩段同樣的「測量動作」,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覺感知。在裸視中,不只是展示一段編舞的「動作」,而是表演者如何透過身體之眼打開觀看身體的感知。去感覺另一個他者的身體,讓「動作」的意識下放給身體,用身體的視角來看身體之眼是怎麼一回事。

《丨丨》的敞開也在於此,觀眾在看的同時,不只是看動作,更是投入其中去感覺觀看的視覺如何啟動觀者身體的共感。想像表演者的身體之眼是如何從眼睛移轉到皮膚感知。《丨丨》透過身體測量身體,同步校正觀眾的視覺之眼。面對兩段一樣的身體動作——衣物覆蓋與裸的身體,觀眾必須改變自己觀看的意識,看到「身體與身體的觸碰」,而不只是看到「身體在動作」,觀看的層次與差異性才會在兩次重複性的身體動作中自然浮現。

除了兩位表演者精彩的演出,不得不提到燈光。燈光設計陳冠霖掌握得恰到好處,甚至是有意識的和《丨丨》的表演者與空間場域對話。從明亮、聚焦、黑暗、聚焦到明亮。不只舞台,也考量到觀眾席的燈光對於演出的影響。調節光亮以呼應觀看的視覺敏銳度,引導觀眾在過程中看的焦點與視線座落的強弱。同時也調節觀眾在空間中的身體感知:如在明亮中感覺暴露其中或在黑暗中感覺相對安全;在空間中感覺視線清晰或在黑暗中失去視覺。

如果說蘇品文的《少女須知》是將知識作為概念,具體化為身體動作,一人在舞台上投直球傳達給觀眾,《丨丨》則是個體與個體排列成的複數,是身體與身體在舞台上展演感知如何作用於在場身體的觸碰與顯影,試圖引發觀者感知的困惑與共感。《丨丨》是關於身體與身體相互學習的方法。身體如何與另一人身體的頻率相同,不用肉眼看,而是用身體去感覺,透過動作剝除動作再交還給身體。當燈光調控著觀看的感知,觀看的意義也隨之改變。喜歡演出結尾在幻燈機關閉,整個空間沒了原本機器運轉的轟隆聲,讓這場關於「身體的在場」(表演者)與「再現的身體」(影像)的提問,還能在腦海視像中,幻燈機換片時清脆的啪嗒聲響中,暫留些許觀看後的視聲殘影。

註釋

1、《丨丨》演出節目單中「關於作品」有以下文字:

關於身體。

以諸如時間、速度、角度、方向、距離、力量、重量等物理條件的交替與轉換置入兩個身體的相互作用。探究上述種種物理現象加總起來,身體動態建構予觀者何種關係想像?試以「如果『觀看』作為一種身體與身體之間『碰觸』的方式」提問,兩個人在觸碰(觀看)中,能如何對待彼此?另一條發展線起源於反思在場的身體,與以攝影形式在現的身體兩者之間的關係。提出「如果身體幾乎不被對象化的捕捉,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距離非常緊密」,在很貼近的距離中觀看(碰觸)彼此,這樣的接觸能否朝向一種對等且真實的理解?」大致在以上的提問中開啟創作,一路依循這些敞開,持續探索未知。

《丨丨》

演出|王甯
時間|2018/11/24 14:30
地點|高雄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