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再次盛開的繁花《一夜新娘》
12月
19
2018
一夜新娘(故事工場提供/攝影柯曉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57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故事工廠的第八回作品《一夜新娘》改編自王瓊玲的同名小說,和《美人尖》與《駝背漢與花姑娘》一樣,都是從臺灣巨大歷史洪流當中的小人物作為出發,從最細微處看見臺灣過去的生活樣態。但與過去不同之處在於,《美人尖》及《駝背漢與花姑娘》皆改編為傳統戲曲,此次則是由現代舞台劇進行演出,演出形式的差異,也產生不同的演出效果。《一夜新娘》小說的敘述模式為正敘,將情結的開展以時間先後進行鋪陳,但故事工廠的改編則是以回憶為主軸,讓故事情節在人的意識流動之中回憶過去,以達成回顧家庭、乃至於臺灣當中雖未被隱瞞、但也未曾被主動言說的歷史。

由於這些歷史事件未曾被言說,因此在組合各種回憶片段時,透過年輕人的想像、以及老人的真實經歷互相對照,顯示出年輕世代在接觸臺灣的歷史記憶時的陌生感與興奮,也構築出此劇在多方面的複調呈現。如小梅對於櫻子生命的想像,是出於小說創作的狂想,櫻子則是經由真實的記憶加以修正,形成想像與真實不同觀照下的雙重聲調;再則是祖孫生命的的疊合,如櫻子所說,小梅與她在長相、個性、戀情當中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在譚艾珍飾演的老年櫻子開始回憶時,則由飾演小梅的陳以恩扮演少年櫻子,讓兩個不同的個體在生命的某些成分上有所重疊,也讓櫻子在不同的敘事線當中重複綻放。雖然時間結構是過去與現在的交錯回顧,但人物代表的花,則是季節的順接,即櫻子的生命與選擇已經綻放過一次,劇末更讓櫻樹徹底盛開。然而在盛開之後,迎來的是一個世代的凋零,接下來則是小梅生命綻放的時節。

劇中的中文、臺語、日語的使用,也成為一種複調,除了加強時代性及情節需求的插科打諢外,〈雨夜花〉與〈望春風〉兩首歌曲的雙語並置,亦提示出日語情境上的戰爭與及台語情境中的男女之情的剛柔對比,且原著的演講比賽在劇中則改為軍歌比賽,除了兼顧原著小說的演講台詞是由軍歌改編重組而來,更強化了歌曲對於情感的滲透力。若是抽離劇作自身,小梅的小說家身分對於家族歷史當中的回憶想像,又何嘗不是原著作家在回憶與陳述家族歷史的過程?因此也形成了劇中人與劇外人在生命上的重疊。

當然,現代的劇作演出已從演員的個人魅力轉向於團體的整體性,此點無論是傳統戲曲或現代戲劇皆然。因此演員的表演能力需與文本內容、舞台美術、導演等部分互相配合,在選角上,每位演員有其個人特色外,各自於電視劇、舞台劇、現代劇、傳統劇等表演藝術上俱有其成就,故事工廠在整合演員所長的同時,讓人物形象更為鮮明,既忠實於原著、亦深化個性。而舞台美術與器物配置上,也盡可能地還原日治時期臺灣的現狀,由細微之處亦可看見劇團的用心。

從《一夜新娘》的劇作宗旨來看,雖與小說相異無幾,卻也提供了一種觀看歷史的方法:事件已然鑄就,且銘刻於各處,而當中的真實雖只有當事人經歷過,但旁人則可以經由個人的想像與當事人的訴說,重新組合成一段共同回憶,讓那些曾經存在過的遺憾成為下一個選擇的契機,使遺憾轉化成為一樹盛開的繁花。

《一夜新娘》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8/11/25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今台灣人民對於國族認同的混亂,不下於從前;在人民的福祉與政治理想之間,是一道敏感纖細的練習題。以這個角度出發,櫻子的故事是個原型,在這個時代更有深意。(杜秀娟)
3月
18
2019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