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一片生意盎然,何需馬奎斯?《化作北風》
4月
09
2019
化作北風(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陳少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4次瀏覽
陳佩瑜(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研究生)

以改編西方經典文本為標榜的臺北海鷗劇場,隨著團長宋厚寬在機緣巧合下逐步與戲曲結下不解之緣;這次宋厚寬統整數年來的跨界心得,要徹頭徹尾地由自己的劇團,製作一齣改編西方文本的歌仔戲了。

戲曲跨文化改編曾一度蔚為風潮,但除了大眾熟知的莎劇題材外,較少有識之士用心尋覓新鮮但又適合戲曲的題材,並予以完整的構思設計。此次團長身兼編導,從馬奎斯的短篇小說《富比士小姐的幸福暑假》得出靈感,著實讓歌仔戲觀眾耳目一新。

開演不久,便見到導演在現代劇場慣用的「空的空間」與多重扮演,以歌仔戲的面貌改裝上陣。以空間而言,詩意的舞台、簡潔的道具,與戲曲砌末的虛擬性不謀而合,如以掃帚代表馬鞭與箭等;不過,進一步將象徵性道具去形體化,將教鞭、果樹、箭等,代之以人,便較像現代劇場手法。這些融合傳統和現代的技巧引得觀眾忍俊不禁、樂不可支。以多重扮演而言,戲曲演員一趕二、一趕三,有時是人手分配問題,但亦可以是表演噱頭,《化作北風》生、旦、丑、囡仔生四人,除了同時擔任全部的龍套,生角王婕菱兼演北國國王,還有唯一的現代劇場演員鄭舜文兼演北國國王寵妾、婢女、馬夫……等所有丑角,表現可說是出人意表的亮眼;撇除唱腔稍嫌遜色這點,她成功地在極短時間內便建立起觀眾見其即想笑的預期心理,甚至她一進主舞台區還沒開始演,便聽聞觀眾的笑聲。這已不只是戲曲觀眾對單一丑角的喜愛,而是「不知此人待會兒又要變成什麼好笑物品」的興奮期待。除了肢體上的逗趣,劇本將《論語•雍也第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聯想到用台語可聽成「豬一隻(知之者)、虎一隻(好之者)、鹿一隻(樂之者)。」,既發掘了不同語言在文本轉換上的幽默火花,也暗喻著高尚文化在遊牧民族耳中的不實際與可笑。

除喜劇效果外,《化作北風》也不缺在歌仔戲裡幾乎必備的生旦愛情戲,從邂逅、不打不相識、情愫滋生、相知相惜,到被棒打鴛鴦、故作違心之論、確認心意、最後生死相從,再再牽引著戲迷的心。最後侍衛追捕私奔的金旋風和東方華時的跑圓場,搭配情境是震撼力十足,一聲聲「公主,啟程了。」此起彼落,喊得人驚心動魄、揪心不忍。此時鄰座不時傳來的啜泣聲,證明觀眾已全然被帶入劇情。

然而,散戲後猛然醒轉想問的是,馬奎斯的小說呢?

文宣上解釋本劇從富比士小姐的族裔與文化素養發想,汲取了「身份認同」為主題;對比原著,主要是著墨於她雙面性格和情慾無正常抒解的矛盾。當然身份認同是個不錯的切入點,但劇中東方華的中原與北國認同掙扎,很快就被兒女情長消融的一乾二淨,金旋風彷若心靈導師,解決了她的徬徨迷惘,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當個率真的北國人。如此「理所當然」的發展,真的能促使觀眾思考身份認同問題嗎?

至於《化作北風》中,小王子從膽敢反抗表姊家教,到心悅臣服的接受其文武兼備的教導(東方華的拳腳天份真是令人讚嘆),與原著中小兄弟從一開始懾於女教師淫威到最後膽敢反抗,甚至謀畫毒殺教師相比;兩者在教化之辯的概念上更是完全背道而馳。

《化作北風》因以改編馬奎斯為宣傳重點,而使小說讀者困惑;坦白說,若本劇抽掉家教與北國蛇湯習俗等這些原著元素,也不會對劇情有多大影響。也許,往後原著色彩極淡的改編作品,可以考慮僅標明「以本劇向某作品致敬」即可?「不符原著」似乎常是改編的原罪,但若將《化作北風》視為一齣原創的新形式歌仔戲,不啻是為歌仔戲界注入了一股鮮甜的活水。

《化作北風》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19/03/23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總的來說,北風的意象固然淒美浪漫,反映著悠悠大地上人與自然互動時衍生出的古早信仰,本身卻也是政治體之間、文明之間、性(慾)之間權力運作的表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劇及原著幾次提到的「北風吹起時,總是泛起殺機」就有了現實基礎,而不只是文學修辭。(張又升)
3月
16
2021
《化作北風》的導演選擇歌仔戲也許考量到經驗;再者,容我私自評斷,也許土生土長的歌仔戲應該是最能契合這齣戲關於「身份認同」子題(或是主題)的載體了。(程皖瑄)
3月
29
2019
由現代劇場出身的宋厚寬導演,演員則包羅了傳統戲曲演員、以及同為現代劇專門的鄭舜文,這樣的「混血」乍聽之下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我們看的到底是傳統還是現代?(郝妮爾)
3月
29
2019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