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與創意同步遨遊《消失的地平線》
8月
22
2012
消失的地平線(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2次瀏覽
林乃文

劇名《消失的地平線》一時叫人抓不到頭腦,隨著劇情和對話展開,我們才理解到當飛機航行白雲青天之間時,地平線果真就消失了。但消失的豈止是地平線而已?所有的界線都消弭之時,是否即是自由的極境?

黑盒舞台上以幾只皮箱,一張地圖,幾個手電筒等簡單道具,加上五個不下場的演員,捕抓這麼一個飄在天空上的人生及不斷飛翔的心靈,蠢動劇團其實一點兒都不蠢,甚至是聰明、輕巧、優雅、靈動地掌握了以簡馭繁的劇場原則,而表達一個飛翔的故事。

故事並沒有正面去描寫二十世紀初那幾位大膽挑戰天空的女飛行員,而是從一位與外祖母從未謀面的外孫女飛往南非領回祖母骨灰的旅程;以及她在異地錄音室講述女性飛行史的丈夫所口述的旅程,互相交錯而勾勒出一名不在場者。遺憾、惆悵、陌生、不安,種種微妙的心緒,恰好鑲出自由的心靈邊框,彷彿讓我們由心底摸到了自由的底限與脆弱,平實可信。

笨重的飛機實體當然也沒搬上舞台,而由摺紙飛機和地圖、燈光,巧妙暗示飛行過程。四處遊動而變換角色的行李箱,帶出漂泊不定的旅行情境。時而化為旅館冰箱、時而成為某個城市街角的電話亭,行李箱的運用充滿想像力令人驚奇處處。演員不上場時,與物件一同收在旁邊,完美地為身與物一同呼吸的物件劇場美學下註腳。

機器嗓錄音和肉聲原嗓音的聲音層次,細膩而豐富;燈光運用猶如肢體都簡潔扼要而恰到好處;場景變換雖多但節奏流暢,行雲流水;使這簡單的故事有著細緻怡人的質感,毫不顯得單調無聊,撩撥情愫就像一片浮雲劃過心海,餘韻盪漾。

《消失的地平線》

演出|英國蠢動劇團(Idle Motion Company)
時間|2012/08/18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