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與創意同步遨遊《消失的地平線》
8月
22
2012
消失的地平線(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7次瀏覽
林乃文

劇名《消失的地平線》一時叫人抓不到頭腦,隨著劇情和對話展開,我們才理解到當飛機航行白雲青天之間時,地平線果真就消失了。但消失的豈止是地平線而已?所有的界線都消弭之時,是否即是自由的極境?

黑盒舞台上以幾只皮箱,一張地圖,幾個手電筒等簡單道具,加上五個不下場的演員,捕抓這麼一個飄在天空上的人生及不斷飛翔的心靈,蠢動劇團其實一點兒都不蠢,甚至是聰明、輕巧、優雅、靈動地掌握了以簡馭繁的劇場原則,而表達一個飛翔的故事。

故事並沒有正面去描寫二十世紀初那幾位大膽挑戰天空的女飛行員,而是從一位與外祖母從未謀面的外孫女飛往南非領回祖母骨灰的旅程;以及她在異地錄音室講述女性飛行史的丈夫所口述的旅程,互相交錯而勾勒出一名不在場者。遺憾、惆悵、陌生、不安,種種微妙的心緒,恰好鑲出自由的心靈邊框,彷彿讓我們由心底摸到了自由的底限與脆弱,平實可信。

笨重的飛機實體當然也沒搬上舞台,而由摺紙飛機和地圖、燈光,巧妙暗示飛行過程。四處遊動而變換角色的行李箱,帶出漂泊不定的旅行情境。時而化為旅館冰箱、時而成為某個城市街角的電話亭,行李箱的運用充滿想像力令人驚奇處處。演員不上場時,與物件一同收在旁邊,完美地為身與物一同呼吸的物件劇場美學下註腳。

機器嗓錄音和肉聲原嗓音的聲音層次,細膩而豐富;燈光運用猶如肢體都簡潔扼要而恰到好處;場景變換雖多但節奏流暢,行雲流水;使這簡單的故事有著細緻怡人的質感,毫不顯得單調無聊,撩撥情愫就像一片浮雲劃過心海,餘韻盪漾。

《消失的地平線》

演出|英國蠢動劇團(Idle Motion Company)
時間|2012/08/18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